劉遜
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減少出血、肌瘤殘留肌瘤復發的60例探討
劉遜
目的 探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減少出血、肌瘤殘留肌瘤復發的治療效果。方法 對收治的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6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和對照組(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各30例,觀察比較2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肌瘤殘留復發率等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86.3±9.7)mL,顯著少于對照組(108.6±14.2)mL;對照組患者肌瘤殘留復發率為20.0%,顯著高于觀察組患者肌瘤殘留復發率3.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術中出血量較小,肌瘤殘留復發率低,效果確切,值得臨床借鑒和進一步推廣。
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減少出血;肌瘤殘留肌瘤復發;治療效果
子宮肌瘤是臨床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其發病率處于逐年升高的趨勢,潛在危險性較大,對女性的身心健康產生有巨大的危害。相關調查顯示,子宮肌瘤的發病趨于年輕化,且要求保留子宮的患者越來越多[1]。以往臨床為保全患者的生育功能,多選擇保守方案進行治療,但整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隨著外科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其在子宮肌瘤的治療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性進展。目前手術方式有開腹及腹腔鏡剔除2種方式。本次研究共選取60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人民醫院收治的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6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和對照組(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各30例。患者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9.8±1.6)歲,所有患者無手術禁忌證。2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經過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比較。
1.2 治療方法 在手術前,2組患者均行陰道B超檢查,確定子宮肌瘤的大小、部位等,術前糾正患者的貧血癥狀,手術由同一醫生進行。觀察組行開腹手術治療,予以患者硬腰聯合麻醉,在患者下腹的正中做一切口,觀察子宮肌瘤的位置、數目、大小等確定切口大小,行常規開腹手術治療,同時可用消毒止血帶于頸峽部環扎,并且對子宮肌注射縮宮素。對照組行腹腔鏡手術治療,予以患者全身麻醉,指導患者行膀胱截石位,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壓力在13 mmHg,分別在患者的臍左旁、左下腹、右下腹以及臍上緣進行穿刺,將腹腔鏡和手術器械置入,將4~5 U的垂體后葉用20 mL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并注入在肌瘤和肌壁的交界處,切口肌瘤表面的漿膜層,剝離子宮肌瘤,并將其粉碎,從套管內取出,用可吸收線間斷縫合漿肌層,最后將殘腔關閉。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以及肌瘤殘留復發率等相關指標進行觀察,分析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減少出血、肌瘤殘留肌瘤復發的治療效果。
1.4 觀察項目 (1)術中出血量: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浸透紗布塊數與紗布浸透前后重量乘積再加上吸出總量的和。(2)肌瘤殘留復發率:在手術后的半年內有新的子宮肌瘤為肌瘤殘留,半年后發現新的子宮肌瘤為復發[2]。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術中出血量、肌瘤殘留復發率等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各項指標變化結果比較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86.3±9.7)mL,顯著少于對照組(108.6±14.2)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103,P=0.000<0.05)。
2.2 2組患者的肌瘤殘留復發率比較 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肌瘤殘留復發率為20.0%,觀察組患者肌瘤殘留復發率為3.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肌瘤殘留復發率比較(n)
子宮肌瘤可導致月經改變、嚴重的造成不孕或者流產,對女性的健康產生嚴重的威脅[3]。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主要用于保留子宮的患者,其原因是子宮肌瘤剔除術不僅能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還能保持子宮的生理功能[4]。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適應癥有了明顯的拓寬,其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與傳統的開腹手術比較,應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具有創傷小、視野清晰、疼痛小、恢復快等優點,備受臨床患者的青睞和歡迎[5-6]。同時,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不容易發現較小的子宮肌瘤,為此無法完全代替傳統開腹手術[7]。相關研究顯示,在手術中為了降低術中出血量,通過應用垂體后葉素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情況。陳國英等國內學者[8]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56例臨床分析中發現,56例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5%以上,且相比于傳統開腹組,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其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等均明顯減少和縮短。
為了保證手術的質量,作為術者要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術,縫合中要仔細認真,防止出現差錯。通過大量的臨床調查發現,為了提高整體的治療效果,要選取合適的手術方式,術者要根據患者的要求、手術指征以及腹腔鏡技術和相關手術設備的條件等多方面進行考慮,從而選取最佳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保證患者的安全和手術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中,用消毒止血帶于頸峽部環扎,同時對子宮肌注射縮宮素,能夠大大減少出血量;觀察組患者肌瘤殘留率與復發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開腹剔肌瘤壁間較小的肌瘤時,用指腹觸摸,可以大大降低肌瘤殘留與復發幾率。
綜上所述,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術中出血量較小,肌瘤殘留復發率低,效果確切,值得臨床借鑒和進一步推廣。
[1] 楊曉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對比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15):2202-2203.
[2] 萬擇秋,任月芳,吳麗芳,等.腹腔鏡聯合手指觸診法剔除多發性子宮肌瘤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3,19(5):473-475.
[3] 賀英,劉曉娟,路繼成,等.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老年患者DDI評分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10):2627-2629.
[4] 李正芬,彭冬先,郭遂群,等.經陰道、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比較[J].廣東醫學,2010,31(16):2085-2086.
[5] 林建國,何恒君.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近期臨床療效及組織損傷程度觀察[J].河北醫學,2014(8):1256-1258.
[6] 路運珍.三種方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1,8(3):305-306.
[7] 王箴言,王昱潔,趙淑萍,等.不同手術方式對子宮肌瘤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17):58-61.
[8] 陳國英.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56例臨床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5):503-50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0.027
遼寧 124200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人民醫院(劉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