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龍
不同輸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陳寶龍
目的 探討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應用不同輸血方法的臨床效果。方法 收集10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甲組(35例)、乙組(35例)、丙組(36例)。給予甲組患者洗滌紅細胞輸血,給予乙組患者去白紅細胞懸液輸血,給予丙組患者三洗紅細胞輸血聯合血液置換治療,比較3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甲組與丙組患者治療之后各項檢測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74.3%)與丙組(97.2%)輸血治療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乙丙3組患者在接受輸血后的紅細胞以及血紅蛋白均比輸血前要多,網織紅細胞比輸血前低,血紅蛋白比輸血之前更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經研究表明,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采取去白紅細胞懸液輸血的臨床療效與采取三洗紅細胞輸血的療效相同,但是選擇三洗紅細胞輸血聯合血液置換的治療方式,效果更好,且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輸血治療方式;溶血性貧血;聯合血液置換;臨床療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一種獲得性溶血性疾患,由于免疫功能紊亂產生抗自身紅細胞抗體,與紅細胞表面抗原結合,或激活補體使紅細胞加速破壞而致溶血性貧血。國外報道本病約占溶血性疾病患者總數的1/3。國內AIHA的發病率僅次于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占獲得性溶血性貧血疾患的第2位,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以青壯年為多,其中溫反應性抗體型約占80%。目前,臨床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治療,一般都采取輸血治療的方式對這類患者進行搶救[1]。本研究對10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采取了不同的輸血治療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甲組(35例)、乙組(35例)、丙組(36例)。其中,甲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50.12±3.75)歲;乙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52.93±3.54)歲;丙組男16例,女20例,年齡29~75歲,平均年齡(56.21±2.73)歲。所有患者貧血分類,原發性有50例,繼發性有56例,其中,淋巴瘤20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8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42例,再生障礙性貧血36例[2]。3組患者在身體各項指標、性別以及年齡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醫生需要嚴格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身體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對甲乙丙3組患者采取恰當的輸血治療方法。醫生予以106例貧血患者60 g/L的紅細胞含量,如果紅細胞的輸入量少于60 g/L,患者很可能出現頭暈、四肢無力以及發熱等臨床癥狀,一旦患者出現以上貧血癥狀,醫生需要給予這些患者輸血治療的方式進行搶救[3]。甲乙丙3組的輸血次數以及輸血量基本是一樣的。其中,甲組患者接受了32次輸血,每次的輸注量為67 U;乙組患者接受了37次輸血,每次的輸注量為63 U;丙組患者接受了25次輸血,每次的輸注量為40 U。甲乙丙3組患者的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膽紅素以及血清膽紅素在輸血前以及輸血后1 d的情況下接受了相應的檢測[4]。
1.3 療效評價標準 如果患者的貧血癥狀消失,身體各項指標如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清膽紅素均處于正常的范圍內,則治療顯效[5]。如果患者的貧血病情得到了極大改善,網織紅細胞含量低于5%,則治療有效。如果患者的貧血癥狀沒有得到改善,并且各項指標仍然處于非正常狀態,則為治療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對相關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采取不同輸血治療方式臨床效果比較 對甲乙丙3組患者采取不同的輸血治療方式,結果顯示,輸血之后,甲組患者與丙組患者的各項檢測指標如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清膽紅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輸血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4.3%,乙組總有效率為82.8%,丙組總有效率為97.2%,甲組患者與丙組患者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采取不同輸血治療方式臨床效果比較(n)
2.2 3組患者輸血前后各項血液指標比較 甲乙丙3組患者在接受輸血后的紅細胞以及血紅蛋白均比輸血前多,網織紅細胞以及膽紅素比輸血前低,丙組優于甲組與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輸血前后各項血液指標比較(x±s)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一種由于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出現故障,免疫功能的運作出現混亂,B淋巴細胞功能出現異??哼M,其體內自身抗體與補體會直接吸附在紅細胞的表面,利用抗原提的反應能夠有效加速紅細胞的破壞而誘發溶血性貧血,患者很多時候因為全身氣短、虛弱以及乏力等情況,嚴重的患者可能會直接威脅生命。而科學有效的輸血則是治療該疾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6]。原發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原因不明確,占60%左右;繼發性者伴發于淋巴系統惡性腫瘤及與免疫有關的疾病,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及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某些細菌病毒感染等,約占40%左右[7]。
本次研究通過對106例患者采取不同的輸血治療方式,結果顯示,甲組患者與丙組患者的各項檢測指標如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清膽紅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甲乙丙3組患者的各項血液指標在輸血前以及輸血后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患者接受輸血后,其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含量明顯比輸血前多,而患者的網織紅細胞以及膽紅素比輸血前低。甲組總有效率為74.3%,乙組總有效率為82.8%,丙組總有效率為97.2%,甲組患者與丙組患者輸血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是74.3%、9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三洗紅細胞輸血聯合血液置換的治療方式,在3種治療方式中臨床效果最好。
綜上所述,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采取白紅細胞懸液輸血后患者的臨床療效與采取三洗紅細胞輸血的療效相同,但是選擇三洗紅細胞輸血聯合血液置換的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輸血治療效果更好,并且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8]。
[1] 劉霞,項崢,肖航,等.半數溶血量測定在含皂苷類中藥復方注射劑致溶血反應預警中的作用[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2,14(5):286-289.
[2] 王霞,李文璨,孫濤,等.A2B亞型輸血相容性檢測及輸血方案選擇[J].當代醫學,2015,21(13):53-54.
[3] 余東娟.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比較[J].當代醫學, 2014,12(15):149-150.
[4] 蔣亮,鐘鳳朝.長期輸血患者鐵代謝與Hepcidin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9):18-21.
[5] 孫小純,歐興義,陳暉,等.不同輸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4):64-65,68.
[6] 周岳敏.不同輸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4,36(5):35-37.
[7] 余海燕.不同輸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醫學,2015,35(5):44-45.
[8] 周雪麗,閻石,李鵬,等.微柱凝膠卡式法Coombs試驗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2,33(1):31-3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0.066
江西 341000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輸血科(陳寶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