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僰族是中國西南的古代少數民族之一,曾聚居川、滇、黔接壤的一帶。他們創造了璀璨奪目、底蘊豐厚的僰人文化,在西南民族的歷史舞臺上名震一時。四川珙縣、云南丘北一帶曾是僰人的聚居地,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族融合速度的加快,僰人的民族民間文化瀕危失傳。他們所留下懸棺、崖畫、銅鼓等文化遺跡讓人追思。本人在研究哈號的過程中前往各僰人聚居地進行田野,不僅想要探尋哈號之源,更想要領略僰人藝術文化,感受中華民族的細微精粹。
關鍵詞:僰人;藝術;哈號
一、探尋之路
繼前兩次關于“哈號”“過山號”的相關研究,我們初步認識了在五十六個民族中被彝族收支的一個充滿苦難與卓絕的民族——僰族。
據宜賓哈號傳承人郭道明老師所說“哈號”起源于僰族,作用于沖鋒號角,后用于節日歡慶。于是項目成員首先前往川鹽古道的樂山市沐川縣沿線進行走訪,在拜訪“喔山號”傳承人李啟林老師時,他對此樂器的起源了解僅是從老一輩人口中一代代相傳的民間傳說故事,與僰族沒有相關聯系。隨后我們又前往宜賓市洛表鎮尋找僰人足跡,見到了僰人懸棺這一神奇葬俗,崖壁上有僰族前人刻畫記錄的生活形態,但遺憾并未在壁畫上發現有類似“哈號”的樂器,也未找到僰族后人進行深入走訪。
項目成員通過信息檢索發現云南省丘北縣境內共有僰人1557戶,分布在雙龍營、舍得鄉、官寨鄉、曰者、膩腳、樹皮6個鄉(鎮),20個村民委員會的44個自然村,其中純僰人村寨19個。多數僰人聚居在偏僻邊遠的石山區和半山區。于是前往舍得鄉感受僰族的風土人情。
二、僰族之謎
僰族,一個深根扎進華夏、綿亙兩千多年的古老民族,早在戰國時期就在川南建立僰侯國,但不幸于明朝萬歷年間整體消亡。據史料記載,僰人是夏朝的遺民,商朝的戰俘,屬游牧民族。周武王伐紂時,征西南八夷參戰,其中就有僰人。僰人因立下赫赫戰功,在四川宜賓建僰侯國,從此,這個民族進入最強盛時期。僰人棲身于荒野荊棘之中,因其秉性剛直,暴烈強悍,為歷代王朝所不容,曾多次被征討。被圍剿幸存的僰人不得不拋棄所有的民族符號,包括姓名,跑到遙遠荒涼貧瘠的地方安身立命。據舍得鄉白泥塘村僰人昂永明老人稱其祖先自南京柳樹灣遷來,當初有大王、二王、三王帶領部分族人顛沛流離,但都戰死了,族人經清水河(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核桃寨(云南省開遠市)遷到羅平縣白臘山(云南省曲靖市)再至丘北縣(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至今12代。
此番行程有幸領略到僰族獨具特色的服飾,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歌舞形式:跳樂,亦稱跳羅。一人持琴引領,眾人圍成圈邊唱邊跳。據舍得鄉政府宣傳委員趙洪軍介紹,跳樂唱的內容多以男女互相贊賞欣賞為主,但現在會跳的人多會唱的人越來越少,因其歌唱的語言類似于僰族的土著語言。于是我們尋找到僰族音樂方面的佼佼者朱映昌老人,據他所說:部分僰人古歌,就算是僰人也不一定聽得懂,要經過歌師翻譯講解才能知曉其中含義?,F在僰人村寨中普遍使用的語言,那是被彝化了的語言,真正的僰人語言保留于僰人古歌之中,他們先輩使用的語言就是古歌中的語言。
三、“哈號”是否起源于僰族
一路風光、一路領略,在通過壁畫體現、鄉政府現有資料、所見僰人了解到,均沒有“哈號”這一樂器的出現和印象,這一傳說還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
據四川省宜賓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郭道明老師所說,哈號是作為一種工具被僰人傳承,但也是從郭老師老一輩口中所得的信息,因在川南宜賓的興文縣、珙縣的懸棺、壁畫、僰人后裔等都明確體現出僰人生活過的痕跡。據文獻所述,僰族曾棲身于荒野荊棘之中,有“披荊斬棘”之稱,是一個古樸粗獷、秉性剛直的民族。無論是在宜賓郭老師處所見聞到的哈號,還是樂山李老師處所欣賞到的喔山號,其音色的共同性均高亢、嘹亮。所以傳說中哈號是僰族沖鋒陷陣的號角也并非沒有這種可能性。
此行云南雖未能證實“哈號”這一樂器是否起源于僰人,但僰族的歷史、生活生產習俗、服飾、婚嫁喪葬、音樂舞蹈等各方面的獨特文化卻令人不枉此行。
作者簡介:夏君璐(1993.04-),女,漢族,四川省萬源市,碩士研究生,四川輕化工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為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