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香
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應用體會
李潤香
目的 探討整體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出現深靜脈血栓(DVT)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74例下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均行手術治療,并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7例。對照組采用骨折常規護理方法,在對照組基礎上,干預組加用整體護理干預,觀察比較2組術后DVT的發生率、住院時間、下床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組1例發生DVT,發生率為2.70%顯著低于對照組21.62%(8例),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平均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提高(P<0.05)。結論 對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術后DVT的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采納。
整體護理;下肢骨折;深靜脈血栓;體會
DVT是下肢骨折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常表現為下肢疼痛腫脹、表淺靜脈擴張,栓塞部位皮溫升高等特點,嚴重者下肢栓子脫落隨血液循環進入肺部引起肺栓塞[1-2]。如術后不及時干預,可發生截肢危險,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預防性改善血液高凝狀態,促進血液循環可有效防止DVT的形成,除了應用抗凝、溶栓藥物治療外,臨床護理干預也是預防DVT形成的重要措施。本文通過對74例下肢骨折術后患者采取兩種不同護理干預手段,對其干預結果進行比較,現將比較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骨科收治的74例下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通過X線、CT等檢查確診為下肢骨折,均行手術治療。本次研究內容、方法以及目的均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討論批準,被研究者均在知情自愿的情況下簽訂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7例。干預組中男23例,女14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9.00±15.30)歲,骨折原因:交通傷17例,重物砸傷11例,墜落傷9例,其中脛腓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1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7例,其他骨折
5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5例,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47.00±15.29)歲,骨折原因:交通傷18例,重物砸傷9例,墜落傷10例,其中脛腓骨折17例,股骨干骨折8例,股骨粗隆間骨折8例,其他骨折4例,2組在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骨科圍手術期常規護理方法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術后指導患者肢體功能訓練,囑咐患者早期下床活動;觀察患者皮膚顏色和溫度變化,出現異常及時處理;使用抗感染和抗凝藥物治療。
1.2.2 干預組 干預組采用整體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患者由于術后疼痛,會產生焦慮、煩躁不安等負面情緒,再加上對術后治療效果、并發癥以及肢體活動恢復的擔憂,而加劇負面情緒,對術后康復產生不利影響,此時需要護理人員時刻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向患者如介紹一些成功的病例,及時了解患者的要求,在不破壞基本原則的情況下給予滿足,激勵患者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讓患者在愉快狀態下接受治療[3]。(2)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應向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防范意識。護理人員依據患者年齡、性別、病情、受教育程度等采用不同溝通語言和說活方式進行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后出現DVT的原因以及可能發生的危險,告知患者預防的必要性以及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對疾病認知能力,指導患者合理用藥,讓患者積極配合接下來的護理工作。(3)飲食護理:合理飲食習慣可促進傷口愈合,飲食主要以清淡、低脂肪、高蛋白、高纖維為主,盡量避免食用含有維生素K的飲食;多食用高纖維蔬菜、水果,易消化的食物,可防止便秘發生;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減少血管內脂質堆積,保持血管內血流暢通,同時應戒煙戒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4)康復訓練:術后告知患者應抬高患者,依據患者肢體恢復情況,鼓勵患者早日進行功能鍛煉,需要護理人員詳細說明肢體活動幅度、力度,在患者充分掌握的情況下進行。早期進行踝關節的伸屈訓練,每天3次,每天50下,每次伸屈運動維持5 s,在患者病情條件允許情況下,早期進行股四頭肌、腓腸肌的等長收縮運動,同樣每天3次,每次50下,每次堅持5 s,隨患者掌握程度及身體耐受力適當延長鍛煉次數和時間。指導患者早期床上自主活動和下床活動,促進下肢靜脈血液流動,減輕患者肢體腫脹,防止DVT的形成。同時還需密切觀察皮膚潮紅、腫脹、疼痛以及皮膚溫度的變化,一旦出現異常及時處理,告知患者不要自己觸摸、按揉,如有不適立即就診。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術后DVT的發生率、平均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并進行分析比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對實驗中所用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發生率與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比較 干預組DVT發生率為2.70%,顯著低于對照組發生率21.62%(P<0.05);干預組平均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發生率與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比較(x±s)
2.2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升高,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DVT發生機制考慮主要與骨折后靜脈血管壁損傷、靜脈血流減慢、血液處于 高凝狀態密切相關。骨折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處于制動狀態,血液中血小板釋放、大量白細胞聚集,而血液中抗凝血物質減少,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在加上骨折過程中牽拉、扭傷等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從而加速了DVT形成[4-5]。如不及時進行有效干預,會對患者肢體正常生理功能恢造成嚴重影響,甚至發生肺栓塞,最終導致患者死亡。而整體護理干預在對患者病情完全熟知了解情況下,通過心理干預、健康宣教、飲食指導以及肢體功能鍛煉進行全方位干預,讓患者以最佳心態配合治療,促使患者早日康復[6]。本研究通過對下肢骨折術后患者采取整體護理干預取得肯定療效,有效降低了DVT的發生率,縮短了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由此看來,加強對患者健康教育,對患者術前情況進行評估,提高患者對預防術后并發癥的認知意識,從而增強了患者的依從性[7]。對存在負面情緒患者及時進行溝通疏導等心理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遵醫行為,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術前后飲食指導,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防止便秘的發生,同時骨折患者長時間臥床休息,胃腸蠕動能力下降,盡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不易消化食物,防止胃腸道疾病的發生。此外,早期進行合理功能訓練,可有效降低靜脈內膜病變的發生率,緩解了因長時間臥床導致的血液流動緩慢等問題,進而避免DVT的發生[8]。
由此可見,在下肢骨折術后采用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防止DVT的發生,降低截肢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促進了醫患關系和諧,改善了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宋琳.下肢骨折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相關因素及護理干預[J].全科護理,2010,39(7):695-696.
[2] 江曄,華志朋,陳輝.外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療10例[J].臨床急診雜志,2013,14(4):182-183.
[3] 俞中會,唐永芬.系統護理對冠心病患者焦慮和憂郁情緒的影響[J].實用心血管病雜志,2010,11(18):1698-1699.
[4] 李鳳英,黃偉華,張桂蘭,等.下肢骨折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6):543-544.
[5] 陸蕓,馬寶通,郭若霖,等.骨科創傷患者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的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9):693-698.
[6] 王友玲,郭光英,耿顯艷,等.下肢骨折手術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護理[J].吉林醫學,2010,31(34):6397.
[7] 梁士葉,武新莉,任轉梅,等.1例左下肢多段開放粉碎骨折合并2次左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z2):84.
[8] 楊芳.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13(8):190-19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0.075
江西 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 (李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