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阮元四書文為文之正統論

2016-06-09 23:34:06田瑞文
北方論叢 2016年5期

田瑞文

[摘 要]四書文是明清八股取士的重要手段。無論是作為考生,還是作為考官,阮元終其一生都與四書文關聯甚密。阮元雖表明不喜四書文,但其國之重臣的身份又使其認識到“取士之道,不可不用此事”,從而肯定四書文。阮元肯定四書文不僅與他的政治立場相關,也與他的文統觀密切相連。阮元淵博的知識促使了他既綜觀全局,又畛域分明;既通達萬理,又專執一隅的獨特思維特征的形成,在這種思維下,阮元認為,文章之義主要應由經、史、子來承擔,而文章之形則應由藻飾之詞來完成,這就形成了阮元以聲韻、比偶、平仄為是的純粹文統觀。在阮元的邏輯里,這種文統始于《易·文言》,中經《文選》,流衍而下,從宋四六一直到明清四書文,統緒純粹分明,四書文恰在這種文統演進的終端,是此一文統高度發展的精致呈現,故阮元認為,四書文為文之正統。

[關鍵詞]阮元;四書文;文統

[中圖分類號]K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6)05-0076-05

清代著名學者阮元在《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后》中說:“四書排偶之文,真乃上接唐、宋四六為一脈,為文之正統也。”[1](p.609)這一觀點多為學者所批評,章太炎以為阮元假孔子《文言》耦麗,并牽引文筆說,借以證成,適足自陷[2](p.51)。今人在駢文學術研究中,也多視此為“偏激的思想”[3](p.131)或“錯誤結論”[4](p.441)。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駢文研究視野中,多數學者將這一問題置換成駢文為文之正統說,這種置換看上去比較合理,能夠把阮元的這一觀點放到駢文史敘事范疇中討論,但顯然阮元想要表達是四書文(即八股文)而非駢文為文之正統,在八股文為人所激烈批評的學術背景下,阮元的這個觀點就更讓人難以接受,但阮元確是此意。實際上,阮元提出四書為文之正統的觀點,既與他的政治經歷和學術認識有關,也與阮元獨特的文學觀念有關。

一、阮元的四書文觀

阮元如何看待四書文是討論這一問題的前提,而這個前提在關于四書文的批評中往往容易為人們所忽略。

四書文又稱八股文、八比文、時文、制藝等,是明清八股取士的重要手段。八股文的寫作有著嚴格的程序限制,在修辭上要求對偶、排比,這八股是文章的主體部分[5](p.14)。始于明初的八股取士,其目的一如朱元璋的詔書所言:“務取經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實相稱者?!盵6](p.1695)在正統到嘉靖之間,八股作者確實也多能做到“融液經史,使題之義蘊隱顯曲暢,為明文之極盛”[7]。但明后期至清以來,八股文卻多為人們所批評。清康乾之際,朝野之間也不乏廢棄八股取士的聲音,比如康熙曾下令:“鄉、會考試,停止八股文?!盵8](p.145)乾隆三年(1737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書:“時文徒空言,不適于用,墨卷房行,輾轉抄襲,膚詞詭說,蔓衍支離,茍可以取科第而止……實不足以得人。應將考試條款改移更張,別思所以遴拔真才實學之道?!盵9](p.3150)從康熙和舒赫德的言論來看,八股文之弊端在于不切實用,是無涉政事的空言。清末康有為在西學背景下的廢除科舉之議對這一弊端有更為全面的總結,他的基本思路是“立法之始,意美法良”。然而,“凡法雖美,經久必弊?!彼J為,科舉之業,“令諸生荒棄群經,惟讀四書,謝絕學問,惟事八股”,且“以功令所垂,解義只尊朱子。”對于這一取士之法,康有為的認識頗為清醒,“昔在閉關之世,或以粉飾夫承平;今當多難之秋,不必弊精于無用”[10](pp.78-80)。康有為所說的“粉飾承平”,與鄂爾泰反對舒赫德的觀點具有內里相通之旨:“非不知八股為無用,特以牢籠志士,驅策英才,其術莫善于此。”[11](p.67)也許正是這樣的一種要求,康熙在下令廢八股取士后很快重又恢復,而舒赫德的諫議也被禮部的“議復”所駁回。

這個雖頗遭反對,但終明清兩朝一直未曾廢除的取士制度,其存在的深層原因是它符合封建官僚統治的人才選拔要求。主要有兩點表現:其一是這種以《四書》為考試范圍,以朱子之義為解釋原則的主題要求,保證了封建思想認同的統一性;既保證了所選之士中絕大多數者能與朝廷同心,同時又使那些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們在日常的溫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王朝的統治思想,從而有助于加強士民對王朝統治的認同;其二,八股文程序化的寫作訓練,也有助于朝廷公文的處理,尤其是“臺閣之制,例用駢體”[12](p.19),這是因為要“用文字的排比來象征威權的氣象”[13](p.330)。因此,駢偶的問題就不僅僅只是個形式的問題,這種形式本身對官府文誥來說,也代表著一種威嚴。駢文寫作非經嚴格的訓練,是不能輕易而成的,八股文的摹寫恰好能提供這種文字寫作訓練。其實,八股文不僅僅訓練了士人的駢對寫作能力,同時八股文寫作的邏輯訓練也有助于其他文體的寫作。王士禎曾問汪琬某名詩人詩多格格不達,汪琬認為:“此君坐未嘗解為時文故耳”;王士禎接著講:“時文雖無與詩古文,然不解八股,即理路終不分明。”[14](p.300)《儒林外史》中的魯編修雖是個小說人物,但他那番話卻頗合實際:“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盵15](p.122)魯編修的這番話在文章寫作技巧層面是成立的。

生活于清代乾嘉道盛世之際的阮元,對用于科舉取士的四書文是極其熟悉的。在先后就學于賈載清、江振鷺、胡西棽、栗溥、喬書酉、李道南等名師后,阮元于16歲開始參加童子試,23歲中式乾隆五十一年(1781年)丙午科江南鄉試第八名舉人,26歲己酉恩科會試第二十八名,殿試二甲第三名,27歲散館欽取一等第一名,28歲大考欽取一等第一名,擢詹事府少詹事,南書房行走,從此開始了政治生涯。在這十來年的考試中,阮元的表現非常突出,而這優異成績的背后,不難想象阮元對四書文的諳熟程度。走向仕途的阮元,也多次主持各級考試,評閱考生的試卷。乾隆五十八年(1786年),30歲的阮元簡放山東學政,兩年后,調任浙江學政。在學政之任上,輾轉各地,按試諸府,衡文校士,多拔英杰。乾隆五十九年(1787年)秋,阮元的恩科會試座師鐵保典試山東,詩贈阮元云:“六千髦士匯群英,半是宗師作養成。我向齊州懸玉尺,門生門下中門生?!保ㄨF?!秳褓浫顚W使伯元》)雖曰戲作,卻也較合實情。嘉慶四年(1799年),36歲的阮元充經筵講官,尋奉旨充會試副總裁,是場“得士如鴻博科,洵空前絕后?!痹凇伴澲虚喚碇尽?,阮元還作了《衡文瑣言》一卷,對自己衡文的經驗進行了理論的總結[16](p.21)。嘉慶十七年(1812年),阮元奉旨派閱大考翰詹卷。在此后出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云貴總督時,多次監臨場屋。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月,阮元直經筵講師,奉旨派講《四書》論[16](p.193)。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83歲的阮元雖已致仕歸鄉有年,但朝廷似乎并沒有忘記這位為大清科場做出重大貢獻的宿儒,在道光帝的批準下,阮元重赴鹿鳴宴,晉加太傅銜,誠如梁章鉅所說:“如斯曠典,前此所未聞?!盵17](p.17)這既是對阮元一生為大清鎮守地方的肯定,也是對阮元為大清科舉事業所做努力的認可。可以說,阮元一生都與科舉考試關系密切,而他所寫、所閱、所講的四書文也幾與之相伴終生。

但出人意料的是,阮元曾不止一次地表達過自己“不喜作時文”的觀點。道光四年(1824年),61歲的阮元在和兒子阮福的一次談話中說:“我幼時,即不喜作時文,塾師曰:‘此功令也,欲求科第不得不爾。俗諭謂之敲門磚,門開則棄之,自獲解后即不恒作。爾既不能為此,亦不能閑居食粟,當改學經史詩文?!盵18]在現有文獻材料中,雖然直到60歲左右,阮元才鮮明地表達自己不喜時文的觀點,但他這種不喜時文的表現卻早已有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19歲的阮元在家持服時,既已“屏去舊作詩詞時藝,始究心于經學”[16](p.6)。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科鄉試阮元以第八名中式,而這次鄉試的典試者正是“每握文衡,必合觀經策,以精博求士”[19](p.292)的朱珪。可以說,對經學的趨向和對時文的有意無意的偏離,是阮元得以中式的一個重要原因。饒有意味的是,嘉慶四年(1799年),36歲的阮元奉旨充會試副總裁,而會試的主考官正是他的座師朱珪。在這場考試中,師徒二人將“取士重經策”的選士原則發揮到極致,“是科二三場文策,大興朱公屬先生一人批閱,乃選出長策一千三百余卷,窮三日夜之力,再選出二百卷,分為三等,以觀頭場,名士經生多從此出。論者謂得士如鴻博科,洵空前絕后也”[16](p.21)。清代內簾閱卷雖然允許“首場平通而二三場辭理博雅,斷據詳明者,并與收錄”[20],但顯然朱、阮二人的做法與以頭場四書文為重的常例相左。這自然引來一些人的不滿,是場同考官汪鏞在嘉慶十年(1805年)的一道奏章中,即攻訐朱、阮“閱三場策卷后面先有墨筆記注,圓尖點實,實屬違例。”嘉慶上諭認為,汪“所奏甚是,嗣后著考試官恪遵定例,先閱頭場,后閱二、三場”,自此之后,“天下士子咸以通經博士為諱”[21]。道光十三年(1833年),70歲的阮元再次奉諭充會試副總裁,而正考官則是“深嫉迂誕之學”[22](p.229)的曹振鏞。在俞正燮的選錄上,兩人發生了激烈的沖突,阮元欣賞俞正燮折中群言的經義策問,“及榜發不見名,徧搜落卷亦不得,甚訝之。文正(曹振鏞)徐取一卷出,曰:‘此殆君所謂佳士乎?吾平生最惡此瑣瑣者,已擯之矣。驗之,果然”[23](p.220)。兩度會試副總裁,相差近三十年,但阮元不重時文重經義的觀點并沒有改變。同樣,在阮元所創設的詁經精舍與學海堂中,他也力倡“只課經解史、策古今體詩,不用八比文、八韻詩”[16](p.41)。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已經79歲的阮元在給梁章鉅的一封書信中,再次表達了他對八股文的看法:“弟生平最怕八股,聞人苦讀聲謂之為唱文,心甚薄之。故不能以此教子弟,子弟竟以不能攻此,未有科名?!盵24]這似乎與18年前對阮福所說的那番話構成一種響應,在時文和經史之間何以立身的問題上,阮元似乎也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

在這種世俗經濟和學術理想、置身于內和意欲超越的沖突中,阮元態度的表達雖然比較明確,但他的行事卻每有與之相左之處。如果說阮元讀書求仕與政治參與,讓他無法與時文截然兩分是一種被動的無奈之舉,那么他在某些時候的一些言論和做法,則似乎又表明了他對時文的認可。他不僅發表了四書文為文之正統的觀點,而且大約從60歲左右開始著手編訂《四書文話》,雖然大約此時,他剛對阮福說過“我幼時,即不喜作時文”的話。經過“廿年”的編訂,在他79歲時,他將仍未完成的書稿寄給梁章鉅,請其為之訂正。

阮元這種看似矛盾的態度,實際上和他對四書文功用的不同理解有關。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看,阮元認為,時文選才的導向限制了人們知識視野的擴展,自然也就陋于體用。早在阮元11歲時,父親就告訴他:“讀書當明體達用,徒鉆時藝,無益也?!盵1](p.365)阮元的鄉賢如汪中、王念孫等,交友如凌廷堪、孫星衍等,多博通經史,生于其間的阮元自然也形成了不拘時文的觀念。這種觀念對阮元知識結構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導引作用,觀阮元一生閱讀與著述,經、史、子、集無一不涉。而他無論是在詁經精舍,還是“仿照撫浙時所立詁經精舍之例,專課經史詩文”的學海堂的教授中,也都極力主張“以十三經、三史疑義、旁及小學、天部、地理、算法、詞章,各聽搜討,書傳條對,以觀其識”[25](p.2)。在經史致用的觀念下,阮元超越了時文的限制,進入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世界,在博學通儒明體達用的人生成就感中,完成了努力與收獲的平衡。在這種人生設計中,時文達宦并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雖然阮元本人是時文達宦的一個典型代表。因此,阮元對時文的超越是建立在經史經世人生價值實現的基礎上的。但從國家管理的角度看,作為封疆大吏、朝之重臣的阮元又充分地肯定了四書文的功用。他在《四書文話序》中,對此有著清楚表述:“唐以詩賦取士,何嘗少正人?明以四書文取士,何嘗無邪黨?惟是人有三等,上等之人,無論為何藝所取,皆歸于正;下等之人,無論為何藝所取,亦歸于邪;中等之人最多,若以四書文囿之,則其聰明不暇旁涉,才力限于功令,平日所誦習惟程、朱之說,少壯所揣摩皆道理之文,所以篤謹自守,潛移默化,有補于世道人心者甚多,勝于詩賦遠矣?!盵1](p.1069)因此,阮元雖心薄八股,“然又以為取士之道,不可不用此事”[24]。

二、阮元文統觀的形成

阮元肯定四書文,既與他的政治經歷有關,也與他的文統觀有關。在阮元看來,文章之義應主要由經疏、子、史來承擔,而文之形則應由藻飾之詞完成。單獨來看,阮元的文統觀自成體系,但同時也應該明白,這只不過是阮元知識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阮元這種文統觀的形成導源他對經、子、史與文的不同功用的區分。

阮元的學問之境,使他對一般的問題,往往有更為超越俗常的認識,因此,他的某些結論不能作為一般的泛泛之論,而應當放到他的學問結構中去評說,才能曲盡阮元本意。阮元的知識涵蓋經、史、子、集,舉凡經、史、小學、金石、天部、地理、算法、詞章、書畫等皆有涉獵,且每有的論,如論書,既從史論的角度,指出南北書派的消長,以及“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的原因,同時又在“舊碑新出甚多”[1](p.591)的基礎上,有理有據地提出了南北書派的新觀點,將王派由書之正統推到一個流派的位置上,同時大大提高了魏碑的地位,改變了當時書學史的敘事格局?!叭钤越泴W大師問鼎書法,提出‘南北書派之說,并非信口開河,故意樹立異端,”而是“以史家的睿智,樸學的功力,考據的精細”[26](p.540)提出這一觀點的。這就形成了阮元較為獨特的思維特征,即對待學問知識,既綜觀全局,又畛域分明,既通達萬理,又專執一隅。這顯然是常人難以企及的。

正因為阮元的知識淵博,所以能夠對某一問題進行多角度的審視;也正因為阮元的知識所涉領域之多,所以,阮元對每一個領域的向學者都多加肯定,并給以導引。如“(周)治平拙于時藝,久屈于童子試,余至臺州,治平握算就試,特拔入學。治平精于西人算術,通授時憲諸法,明于儀器”[27]。并使周治平入詁經精舍學習。嘉慶三年(1798年)九月,阮元任滿奉調回京,友人在為之送行時,對其在浙三年的成績予以評價:“自公在浙,浙人士沐浴教澤,若弟子之于其師,各得隨所,分際成學以去。公學無所不通,而尤深于經……其取士也,不循一格,經生常業外,如天文、律歷、步算之術,以及詞章書畫之倫,茍有一長,無不錄也?!盵28]其后,阮福不善四書文,阮元即屬其“當改學經史詩文”[29]。但在眾多知識領域中,阮元尤屬意于經、史、詩文。他不僅自己勤力于編纂《十三經注疏》《經籍纂詁》等文獻,并且在教育中也特別強調經史的重要性。嘉慶二年(1797年),阮元試浙江優行生員的《策問》中即提出:“士之治經史者或短于文詞,工文詞者或疏于經史”這一問題。次年,阮元在《浙士解經錄序》再次談到類似話題,“朱石君師謂元曰:‘經解、詩賦最易得人。故元之以經覆試也極勤”[30]。嘉慶十二年,阮元與王引之“捐廉購《十三經注疏》百余部,分置各學,教士子以根柢為務”[31]。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阮元“開學海堂,以經古之學課士子”[16](p.132)仍是這一導向。嘉慶十三年(1808年),阮元命其子常生受業于凌廷堪,“每日課經之外,必以司馬氏《通鑒》授讀,謂熟讀此書,則千古以來成敗得失之故洞若觀火,而他日侍帷幄、備顧問、述往事,以匡時就陳編而悟主,無有過于此者”[32]。由此可見,阮元對經史所承載的“匡時悟主”功能的冀望。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阮元才將之看作是以表義為主的非文之體,從而相應地建立了自己的文統觀。

阮元區分文與非文的標準很簡單,即協音成韻與單行直言,“以單行之語,縱橫恣肆,動輒千言萬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謂直言之言,論難之語,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謂文也”[1](p.605)。進一步說,“經也,子也,史也,皆不可專名之為文也”,“凡以言語著之簡策,不必以文為本者,皆經也,子也,史也”[1](p.608)。顯然按照阮元的理解,經、子、史都在單行直言之列,不能稱之為文。因為單行之言,專意于義,而韻偶之語,長于辭飾。阮元所面對的文統卻非如他所解,他當然要予以排擯,“自唐、宋韓、歐諸大家以奇偶相生之文為八代之衰而矯之,于是昭明所不選者,反皆為諸家所取,故其所著者,非經即子,非子即史,求其合于《昭明序》所謂文者,鮮矣”[1](p.608)。在阮元看來,唐宋八家古文,非經即子,非子即史,而“號唐、宋八家為古文”以“別于四書文”“駢偶文”的明人,卻忘了他們諳熟的“四書文之體皆以比偶成文,不比不行”,這才是真正的文。阮元譏之曰:“是明人終日在偶中而不自覺也?!睘榱爽F身說法,阮元對《書梁太子昭明文選序后》的性質判定是“言之無文,子派雜家而已”[1](p.609)。在談到另一篇《塔性說》時,阮元也說了類似的話:“此筆也,非文也,更非古文也?!盵16](p.156)在與經、子、史的對舉中,阮元鮮明地表達了他的文統觀,即以聲韻、偶對、平仄等修辭手段所寫之文方可稱之為文。

三、四書文在阮元文統中的地位

阮元所理解的文統是一個逐步發展的動態過程,而四書文正處在這一演進的終端,是文之極勝的代表,自然也被看作是文之正統。

阮元論文立足文之文飾、修辭之初義,強調文的純粹性。阮元文章觀念的邏輯起點為孔子《易·文言》。阮元認為,由于早期書寫材料獲取的不便,要想達意、行遠,必須“寡其詞,協其音,以文其言?!比钤@里所說的“文”,就是修飾文詞“使人易于記誦,無能增改”[1](p.605)?!吨芤渍x》孔疏引:“莊氏云:‘文謂文飾,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飾,以為《文言》”也正是此意。而孔疏認為:“今謂夫子但贊明易道,申說義理,非是文飾華彩,當謂釋二卦之經文,故稱《文言》。”[33](p.14)實際上,文飾華彩為其外在形態,而釋卦為其義理所在,兩者并不矛盾,是形、義的統一。阮元執其外在形態而言,其目的仍在文章義理能“使人易誦易記”。也就是說,義理準確、有效的傳達需要著力于“象其形”的文,而文之法在阮元看來,就是“用韻比偶”“錯綜其言”。因此,阮元所謂文就偏指義理表達的技巧性問題,側重于論說對象的法的討論,而非義。這就是阮元所理解的文。

沿著這個邏輯,阮元找到的另一個支撐材料是《昭明文選序》中的“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段倪x》是阮元特別精熟的一本書,8歲即在胡西棽的指導下學習《文選》。嘉慶八年(1803年),40歲的阮元在為胡西棽所撰墓志中說:“元幼時,以韻語受知于先生,先生授元以《文選》之學?!边@里特別需要提及的是阮元自述“以韻語受知于先生”,這完全可以看作是阮元對《文選》理解的角度,因為他對《文選》的認識是“必沉思翰藻,始名之為文,始以入選也”[1](p.608)。但阮?!段倪x》不押韻腳者甚多的疑問,也進一步迫使阮元來思考翰藻與音韻之間的關系,阮元的回答是“梁時恒言所謂韻者,固指押韻腳,亦兼謂章句中之音韻,即古人所言之宮羽,今人所言之平仄也”[1](p.1064)。這番回答實際上本沈約《謝靈運傳論》“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34](p.1779)而來。這就將可見之韻擴展到行文的節奏感,進一步擴大了文言翰藻的范圍。但同時追求聲韻和章句平仄的效果,也將文的極致歸逼到四六體上,即阮元所說的“四六乃有韻之文極致”。不過阮元很快就意識到,四六雖為文之極致,但卻溺于聲律,弱于達義,因此其體漸卑,不過從文統而言,卻又是文進一步精致化發展的必然。而四六的比偶對待與聲韻相協在明清的四書文中被進一步規范化,以至“四書文之體皆以比偶成文,不比不行”,故此“四書排偶之文,真乃上接唐、宋四六為一脈,為文之正統也?!盵1](p.609)這種變與不變正是阮元“體格有殊,文章無異”[1](p.739)基本思想的體現。從《易·文言》到四書文為文之正統論,阮元所謂的文統指的就是文言翰藻的修辭——聲韻、比偶、平仄——之統。

阮元的這種認識既有其不合理之處,也有其合理之處。這種不合理之處在于他的論說邏輯偏執一隅。他認為,出于易傳誦需要而文其言是因為書寫材料的困乏,“古人無筆硯紙墨,往往鑄刻金石,始傳久遠。其著之簡策者,亦有漆書刀削之勞,非如今人下筆千言,言事甚易也”[1](p.605)?!肮湃撕啿?,在國有之,私家已少,何況民間?是以一師有竹帛,而百弟子口傳之。非如印本經書,家家可備也”[1](p.607)。因此,文言就顯得十分必要,且不論阮氏文言之因的論述是否切當,單就文言與書寫材料之間的關系演變來說,阮氏之論不能成立,如果說早期因簡策書寫不易而需要文言的話,那么后來書寫材料漸趨豐富、易得,尤其是紙張作為主要書寫材料廣泛為人所用時,阮氏協音、文言以易記誦的強調就忽略了言之傳播的另一種主要方式——書于紙張。而書于紙張正是“動輒千言萬字”的前提,正是散文可以馳騁的物質基礎。所以,從阮元要求于書寫物質材料的局限以說文言之必須的論斷來看,他的文言說是經不起推敲的。當然人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阮元意不在此,他的主要目的不過是假孔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之說,來尊體文言。阮元這種認識的合理性在于,他從文其言的邏輯出發,并一以貫之,逐代推衍,在對文之修辭統緒強調的前提下,從唐宋四六一直推衍到四書文,這樣看來,四書文恰在這種文統演進的終端,是文之發展的極致,自然也就成了文之正統的代表。也就是說,在文的系統中,四書文是文統高度發展的精致呈現。這個邏輯本身是完整的,因此,在阮元對文之概念的理解中,這一結論也是正確的。

與此同時,“臺閣之制,例用駢體”的需要也是阮元這種文統觀存在的現實基礎。臺閣之文的駢化不僅顯示出朝廷的威嚴,而且駢語麗句的華彩也是王朝雍容華貴的一種外在體現。這樣看來,取士之八股不過是官方四六文書的一場預演,敲門成功,等待著這些忙碌于翰林院的士子們的是,大量充斥著四六體的臺閣之文,若之前準備不充分,補課也就是必然的了?!恶夡w文鈔》是清代著名的駢文選本,然而,其真正目的卻多為人們所忽略,是書序中,李兆洛說:“少讀《文選》,頗知步趨齊梁,后蒙恩入庶常,臺閣之制,例用駢體,而不能致。因益搜輯古人遺篇,用資時習?!盵12](p.19)所以,無論阮元,還是李兆洛,一旦成為官府人員,自然要向這種體現著官方威儀的文章風格靠攏,這才是四書文為文之正統這一觀點成立的堅實的現實基礎。阮元所謂四書文為文之正統,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才體現出其存在價值,具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

在阮元的知識世界里,經、子、史皆為壯子,當堪體國經野之大任,而文則是一寵女,主要任務就是自顧自地專心于自己的華麗。阮元對經、史、子、文的區別對待,是四書文為文之正統這一觀點得以成立的前提。后人在批評阮元駢文觀或四書觀時,并沒有真正理解阮元內心的這種曲結。

[參 考 文 獻]

[1]阮元.揅經室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3.

[2]章太炎.國故論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呂雙偉.清代駢文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楊旭輝.清代駢文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王凱符.八股文概說[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

[6]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方苞.欽定四書文·凡例[M].四庫全書本

[8]清實錄·圣祖實錄(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0] 康有為.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C]//康有為全集:第5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1]陸保璇輯.滿清稗史[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原上海新中國圖書局排印本).

[12]李兆洛.駢體文鈔·序[M].上海:上海書店,1988.

[13]王瑤.徐庾與駢體[C]//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4]王士禛.池北偶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5]吳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6]張鑒,等;黃愛平點校.阮元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7]梁章鉅.太傅銜[C]//浪跡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

[18]阮福.揅經室訓子文筆·跋[M].清光緒乙亥淮南書局刊本.

[19]陳康祺.朱石君衡文之精[A].郎潛紀聞[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0]昆岡,等修.欽定大清會典事例[M].清光緒十二年本

[21]文廷式.純常子枝語[M].1943年刻本

[22]張穆.癸巳存稿序[C]//俞正燮全集:第3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

[23]姚永樸.舊聞隨筆[C]//俞正燮全集:第3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

[24]阮元.答梁章鉅書[C]//梁章鉅.師友集.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25]孫星衍.詁經精舍題名碑記[C]//阮元訂.詁經精舍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26]王章濤.阮元年譜[M].合肥:黃山書社,2003.

[27]阮元.定香亭筆談[M].清嘉慶五年揚州阮氏瑯嬛仙館刻本

[28]袁鈞.送舉主浙江學使少宗伯阮公還朝敘[C]//瞻袞堂文集.光緒三十四年刻本

[29]阮福.揅經室訓子文筆·跋[M].清光緒乙亥淮南書局刊本

[30]阮元.浙士解經錄·序[M].清嘉慶再到亭刻本

[31]劉盼遂.高郵王氏父子年譜[M].1937年北平來熏閣書店排印本.

[32]張其錦.凌次仲先生年譜[M].程演生《安徽叢書》本.

[33]周易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4]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作者系平頂山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責任編輯 張曉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综合色在线|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欧美在线一二区|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小视频| 亚洲a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色综合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99视频免费观看|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三区二区|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成人亚洲视频|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韩日免费小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五月天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三级| 色国产视频| 欧美在线黄| 午夜小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18|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一级毛片| 99视频在线免费| 欧美日韩第二页|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日本影院一区|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夜色视频|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福利一区三区|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黄色成年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狠狠操夜夜爽|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在线色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