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宏 張雙山

如果滿意度測評之后,沒有了下文,那么人大開展滿意度測評還有什么意義?建立人大監督問責辦法,規范問責程序,就是要更好督促有關問題的落實,增強監督實效。
“對審議的報告不滿意怎么辦?對審議意見不落實如何處置?滿意度測評如何避免測了就了?要使人大監督真正產生威懾力,就必須要有問責。”重慶市奉節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田承毅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
田承毅說,基層人大主要有三大職能,監督職能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職能。監督工作不僅耍重目標、重內容,更要重效果。人大監督要強調解決問題,出實效。
“實事求是地講,目前,地方人大的監督工作,離新形勢的需要,離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離黨和人民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監督效果還不是很理想。”
在田承毅看來,監督效果不理想,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一是,有的部門“一把手”依法行政意識不強,人大意識淡薄,主動接受人大監督的意識弱;二是,個別地方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由于對人大的地位、性質、作用認識不夠深刻,在行使監督權時,瞻前顧后,畏手畏腳,缺乏勇氣和膽量,怕監督得罪人,怕監督沒有效果,不敢監督,不愿監督;三是,基層人大缺乏專業人員,懂經濟、懂法律的專業人員、學者少,導致監督水平不高,監督效果不明顯。
“同時,監督手段不夠豐富。地方人大聽取審議‘一府兩院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專題詢問等監督手段使用頻率高,而質詢、特定問題調查以及罷免、撤職等剛性監督手段很少使用。”
近年來,基層人大把開展滿意度測評作為創新監督方式、增強監督實效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探索完善滿意度測評方法、機制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促進了“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田承毅認為,依法開展滿意度測評,以客觀公正的測評結果,可以使人大一目了然地看清楚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對哪些專項工作和問題不滿意,更有利于提高人大監督實效。
但現實的問題是,對于滿意度測評結果的運用并不盡如人意,存在著工作評議“一評了之”,測評結果“一測了之”,測評完了就了,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徹底整改等現象。甚至有的問題人大持續監督了多次,跟蹤監督了多年,可依然是“濤聲依舊”,極大地損害了人大監督的權威,也使得人大工作實效大打折扣。
“滿意度測評的成效如何,最終不是看過程是否熱熱鬧鬧或轟轟烈烈,而是要看評議意見落實了沒有,存在問題解決了沒有,各項工作改進了沒有。只有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群眾才會擁護,代表才會滿意,測評才有效果,人大監督才能持續開展,也才能提高人大監督實效。”
“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審議的‘一府兩院報告不滿意,對部門的整改不滿意,說明職能部門執行有關法律和黨的政策方針不到位。”田承毅說,如果對常委會提出的審議意見不重視,不去整改落實,也就意味著對人大、對人民群眾不負責。
盡管按照法律法規規定,人大可以對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不力,辦理人大常委會審議意見、代表建議敷衍應付的部門和負責人,啟動質詢或特定問題調查、撤職案程序,但由于缺乏規范性、可操作性,因此,實踐中卻很少使用。
對拒不接受人大監督,不落實評議意見,不改進部門工作的單位和領導,處理也多是批評教育,深究責任的少,沒有制約懲戒手段,必然使人大評議和測評失去權威性和實效性,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和要求相去甚遠。
“如果滿意度測評之后,沒有了下文,那么人大開展滿意度測評還有什么意義?”田承毅說。
“人大監督應有問責效力。”田承毅強調,要使人大的審議意見、評}義意見落實到位,部門整改有力,就必須要有問責機制。對于在滿意度測評中“滿意”兩次不過半的相關部門負責人。要加以問責,無問責便無效力,問不到責就會不了了之。
事實上,問責是樹立人大監督權威、增強監督實效的有力手段.也是人大履行監督職能的著力點、發力點。田承毅表示,人大要問好責,就必須要有一套規矩和辦法,要明確問責范圍,要規范問責程序,確保人大問責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依法運行。
“奉節縣人大常委會建立人大監督問責辦法,規范問責程序,就是要使這項監督方式更具有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更好地督促有關問題的落實,增強監督實效。”田承毅談到,“通過實施問責,有力推動人大監督事項落到實處。”
田承毅還表示,公開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是提高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實效的有效途徑,因此要及時地把滿意度測評結果向代表公開,并通過備類媒體、各種形式向社會公開。通過公開,促使“一府兩院”更加自覺地接受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更好地改進工作,從而進一步增強人大監督的剛性和權威性。
(編輯 劉金川 156876576@qq.com)
觀點:
票決制是問責的程序要義 田必耀
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人大問責必不可少。按照監督法規定,一旦進入人大問責的監督程序,必須依法推進,任何人都無權阻止法定程序。票決制在人大問責中的程序功能應當在規范中堅守。使“一府兩院”對人大負責的評判標準更加清晰可用。
2001年沈陽市中級法院工作報告未被人大通過事件發生后,“未通過”案在各地逐漸多了起來。這些珍貴的民主標本彰顯人大問責的功效,同時也對如何問責“未通過”案提出了一個命題。
目前,全國各地人大對專項工作報告、議案和建議辦理、審議意見處理等。越來越多地實行進行無記名投票表決、滿意度測評。重慶、河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級人大常委會制定的監督法實施辦法規定,常委會對專項工作報告進行滿意度測評。一旦滿意和基本滿意人數未超過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半數的,責成報告機關再次報告。
一些地方規定,重新處理仍不滿意,將啟動質詢等剛性、特定問題調查等監督程序。
從一般意義上來看,如果工作報告沒有被人大通過,則意味報告機關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究竟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由誰來承擔?在民主、法治向前推進的過程中,這些問題有待實踐不斷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