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
停車難,恐怕是現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難題之一。最為憂心的是,這個難題雖然一直在解決的路上,但似乎一直在“路上”。而且,隨著車輛與日俱增,困難也在以日為單位極速加劇。
有數據佐證:截至2015年底,重慶市主城區汽車保有量111萬臺,停車位缺口超20萬個,如果按照國際1臺車配1.2個停車位的通行標準,這個缺口為40余萬個。與此同時,以2015年為例,重慶還在以平均每天1150輛汽車的速度增長,其中主城區平均每天增加356輛。
在此艱難困境中,結合重慶山高坡陡路窄平地少的自然稟賦,建設立體停車場猶如一聲平地春雷,讓市民喜出望外。尤其是多區提出商圈周圍大量建設立體停車場,讓途經商圈猶如進入戰場的市民看到救命稻草。
但是,近期多個主城區人大常委會組織的調研顯示,該項工程人氣很高,進展卻不容樂觀。
在筆者印象中,人大代表對于立體停車場的呼吁,政府在辦理代表建議中對立體停車場的規劃旱就有兩三年的光景,緣何卻是雷聲大雨點小,遲遲掀不起蓋頭來。
開發商的理由不細說了,無外乎回報率不如商業地產,壓縮容積率等,商人逐利情有可原。也有政府部門算賬“不劃算”,人大代表也知道其中的“小九九”:主城區價格寸土寸金,每畝地數百上千萬元;不但沒錢進賬。建停車樓拆遷安置建設費用大,財政還得大量投入。
無疑,這是很有“智慧”的,是鐵算盤,算得精。但筆者也竊以為,“智慧”過頭了。政府服務民生,不應該只是算短期經濟賬,還得算長期發展賬、環保賬、安居賬、幸福賬
一個停車難,讓多少人對商場望而卻步,轉來轉去白轉了多少路。造成資源浪費加劇環境污染;一個商業樓面的過度開發。讓門面大量閑置商家舉步維艱人氣日漸渙散……根本不難想象,一個停車便捷的商圈,將吸引多少客流前來,進而實現商業的良性循環。
可惜,這樣的良性循環非一個較長周期不能見效,現在的人不一定愿意等待。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停車難題會越來越大,恐怕由不得懈怠,等后來人“有智慧”來解決。這道越來越難的社會公共課題。將對政府執政能力提出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