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協九大代表李贊的辦公室玻璃柜里,擺放著很多獲獎證書,而她最為看重的莫過于2013年獲得的“中國青年科技獎”。“這是我獲得的第一個國家級證書,獲獎前我以為就是一個榮譽,拿獎后才了解到,真正的意義在于激勵自己沉下心來潛心科研,讓科研道路越走越寬。”李贊說。
“中國青年科技獎”是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朱光亞、王大珩等提出設立的一項面向全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獎項,以促進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至今已走過近30年,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前行。
這是中國科協多項科技人才獎勵計劃中的一項,通過獎勵優秀人才、搭建交流平臺的方式,科協系統一直努力探索幫助科技人才成長的方式。
是榮譽,更讓科研道路越走越寬
流星,在普通人眼中,是浩瀚天空中一種自然現象,傳說對著未消失的流星許愿,一定夢想成真。但在李贊眼里,流星未消失的尾巴是她研究的對象,是應急通信的“寶貝”。
流星余跡通信,是2001年李贊留校任教后,進行的第一個科研項目。“這個項目是我做科研的起點,從老一輩專家、教授手里接過流星余跡,把他們做的工作繼續做下去、傳下去。”李贊說,若干年后,她和團隊研制出了我國獨立自主的流星余跡通信系統,出版了國內該領域第一本專著。
2013年,李贊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后,我有機會加入一些科技組織,通過參加科技組織的活動,開闊視野,拓寬我的科研方向。”李贊說。獲獎之前,她的生活一直比較簡單,就是悶頭做科研。而獲獎后,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其他青年科技工作者聯系變得緊密,“不同專業的人,如航天、環境、材料等,通過交流,可以了解不同行業所需,把我的科研跟他們的行業結合起來”。
“以前做通信,都是依據項目指南去做,如果沒有人找我,我并不知道別人需要什么,也不知應用方向在哪里。”李贊說,科研實驗室工作固然重要,但是科研和實際應用相結合更重要,科研由此從被動轉為主動。
“而且定期舉辦的科普活動也很有意義,讓我心靈上得到凈化和提升,這是以前做科研獲一個大獎或者寫一篇論文的成就感完全無法比擬的。”李贊說,諸如女科學家獎、科技獎等榮譽,對科技工作者是一種凝聚和引領,把不同學科、實力相當的科技人才凝聚在一起,發揮合力作用。而且通過交叉學科的碰撞,將科研與國家的需求緊緊結合起來。
“青科獎使我堅定地走向科研之路”
1988年,鄭曉靜成為首批青科獎的獲獎人員之一。近30年過去了,提起青科獎,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鄭曉靜說:“是青科獎讓我堅定地走向科研之路。”
1987年,鄭曉靜從蘭州大學博士畢業,憑借對一個非線性板殼力學中的經典科學問題——圓薄板大撓度問題的精確求解,得到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先生的高度贊揚。
這個問題的基本方程是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于1910年針對航空工業減輕飛機自身重量這一關鍵和緊迫需求而建立的一個雙變量耦合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馮·卡門提出方程后,一直吸引著大量力學家和應用數學家求解。除國際學者外,我國學者錢學森、錢偉長以及鄭曉靜的導師葉開沅等都對此有過重要貢獻,但均為近似解析求解而非精確求解。鄭曉靜卻不僅給出了圓薄板受中心集中力作用的大撓度問題精確解,還給出了以錢偉長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的近似解法的收斂性證明,并解決了相關遺留問題。
1988年,由錢偉長推薦,鄭曉靜獲得首屆青科獎。
“當時我根本都不知道這事兒,覺得就是天上掉餡餅。”鄭曉靜說,但確實是一種激勵,覺得自己可能還真是搞科研的料兒,從而堅定地走上了這條路。
的確,青科獎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激勵挖掘作用不容小覷,而通過青科獎,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從無名小卒走向了大家。“就陜西而言,粗略算來,前五屆獲得青科獎的人中已經有近10位當選為兩院院士了。”隨行的一位陜西省科協工作人員說。
剛出道的科研工作者更需扶持
如今的李贊,已經成為一名博導,多項國家級項目的負責人,凝聚了一支富有創新力的年輕科研團隊。
而談到最初留校時,李贊形容是“典型的一無所有”。沒有項目、沒有經費、沒有場地、沒有學生。“在學校、通信工程學院及ISN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借給了我第一筆科研經費。”李贊說,為了節約經費,搬來其他老師淘汰下來的乒乓球桌,上面鋪一塊大布當實驗臺來用,所幸項目過后把借來的錢還上了。
“對于年輕教師來說,剛開始做科研往往比較困難,現在中國科協出臺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等相關支持計劃,是對青年學者的有力支持。”李贊說。
2015年,中國科協啟動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據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部長宋軍介紹,該項目計劃每年選拔200名32歲以下青年科技人員,連續三年給予每年約15萬元的穩定支持,資助“小青椒”們開展原創性研究,支持他們在創造力黃金期脫穎而出。預計到2020年,累計選拔資助約1000名青年科技人才。“畢業不久的青年科技人員剛剛走上科研之路。各學會通過同行科學家選拔、扶持、評價有創新潛質的年輕人,鼓勵、引導他們從科研生涯的初期就安心、專心、沉迷于對未知科技的探索。”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蘇小軍此前表示。
“這真是雪中送炭,這代人還是比我們幸運,有了這個資助,青年人就可以心無旁騖地專注科研了。”李贊說。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