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苦澀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嘗盡苦澀,才能品味甘甜。5月26日,《科學導報》記者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中心見到了研究員高秀萍。初次見面,高秀萍的臉上呈現出的疲倦讓記者有些心疼,在和她長達4個小時的交談后,記者了解到她是位對工作極其認真的人。她總說:“我是一個比較笨的人,都說笨鳥先飛,可能我要付出的比別人更多。”
漫漫求學路
1978年10月,高秀萍考上了山西農業大學。畢業后,她被分配到了山西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當時果樹研究所是在一個小山坡上,盡管條件有些差,但高秀萍卻很喜歡那里。
剛參加工作時,高秀萍滿腔熱情。當時所里有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老大學生”們,他們對工作的熱忱和認真無時無刻不感染著高秀萍。“他們都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家庭條件優越,卻自愿來這么艱苦的地方,我在他們身上絲毫看不出一絲嬌慣。他們起早貪黑,那種兢兢業業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高秀萍說。
那時候,高秀萍每天都會深入到田間,因為只有去實地觀察,才能真正了解果樹的生長發育特性,才能發現并掌握生產中真正存在的實際問題。長此以往她就形成了習慣,一天不去地里就覺得少了點什么。讓高秀萍敬佩的還是那些“老大學生”,幾乎每個周末他們都不曾休息過,天剛蒙蒙亮就去地里了。而這種精神在她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有一段日子,高秀萍總是想很快地做完工作后復習考研,沒過多久科室負責人歐陽先生看出了她的心思,對她說:“你是不是想考研?我覺得你不要著急,工作兩年后有了一定的工作積累再考會好一些。”高秀萍知道這番勸解是有道理的。三年后她考取了沈陽農業大學,獲得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后來,工作了多年的高秀萍覺得自己依然有所欠缺,幾次聽到別人討論時她都有不懂的地方,她決心再攻讀博士,她認為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2000年9月,她開始了中國農業大學博士之旅。
高秀萍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自己出身農村,雖談不上清貧,但父母培養她很不容易,她很珍惜學習的機會。因為工作和學業的繁忙,年邁的母親替她承擔了媽媽的角色,十多年如一日地幫她照料女兒。面對這樣無私的付出,高秀萍覺得自己沒有道理不努力,只有作出成績才能回報母親多年的理解和付出。
辛勤科研路
不知什么原因,高秀萍很喜歡葡萄。還記得剛大學畢業被分到果樹研究所葡萄研究室工作時,她就很開心。一方面是專業對口,另一方面自己喜歡葡萄,她覺得能做自己感興趣的科研工作是一種享受。
“那時候我們要品嘗葡萄來鑒別品種的特性,當時我們資源圃葡萄的品種有400多種,嘗葡萄的話每種至少要吃10顆,葡萄是含酸的,吃多了真是受不了,后來我把胃真的吃壞了。”高秀萍笑著說道。
高秀萍反復說自己是平凡的,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工作,這些年的成績、成就與眾人的幫助是無法分割的。無論是親人、導師還是同事,都曾對她有過或多或少的幫助,而這些幫助她無法一一去感謝,只能擰成一股力量釋放在科研中。
盡管在科研的過程中有過心酸和苦楚,但高秀萍把這些都看成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只有體驗了這些才會覺得最終的成果來之不易。回想曾經做實驗時,經歷過跳窗戶、因為害怕用桌椅頂在實驗室的門上、早上5時就去地里采樣,然后就一頭扎進實驗室,有時候忙完已經是下午了,錯過了吃午飯的時間……起早貪黑對她來說更是家常便飯,在忙碌的工作中最讓她惦念的便是女兒了。
年幼的女兒需要精心照料,母親為了讓高秀萍安心搞科研就把孩子接回了老家清徐,這樣高秀萍只有兩三周才可以見到女兒一面。“那時女兒已經懂事,總是拉著我的胳膊說‘媽媽,舍不得讓你走。每每聽到孩子這樣說,我的心刺痛一般。我也舍不得離開孩子,可工作在身,我不得不忍痛離去。”高秀萍說。
研究生畢業后的高秀萍去了園藝所工作,那里的工作環境和條件都很差,很長時間她在工作上都沒有什么大的突破。她一度陷入瓶頸期,但她不甘心這樣,便開始整理碩士學習期間的東西,最終她寫出了《葡萄砧木抗旱與抗根癌的研究》,并刊登在《園藝學報》的頭版上。這對高秀萍的科研之路是異常重要的。
“我們的科研工作,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要緊扣生產中實際存在的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實實在在地去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高秀萍說。
從高秀萍的表述上看來,也可以理解她的工作就是“接地氣”的,就是腳踏實地地工作,因為給果農解決問題就是實實在在的。
平淡人生路
一般形容科研人員的人生路一定是“輝煌”、“燦爛”的,但是聽了高秀萍的經歷,記者還是換了“平淡”這個詞。她對科研項目一絲不茍,在實驗中不辭辛苦,克制對黑暗的恐懼在漫漫長夜中扎在實驗室里……在她看來這些經歷任何一個搞科研的人都有過,她一再強調自己是平凡的。可有句話這么說,平凡的人做著不平凡的事。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高秀萍的博士生導師建議她把論文翻譯成英文,投稿發表在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刊物上。這是高秀萍想都不敢想的,她對自己放下多年的英文沒有信心,更是沒有想過自己的論文可以在國際上發表。但她還是決定聽取導師的建議,放手一試。
一個月的時間,高秀萍把自己關在家里,除了短暫的休息,其他時間都在全力翻譯論文。最終,她成功了!她先后在SCI發表了3篇論文,這是她沒有想到的。
高秀萍參加工作的34年來,主持山西省科技攻關等項目8項,參加國家和省部級項目6項,發表第一作者研究論文20余篇,3篇SCI收錄,獲國家和省級科技獎項5項,3項主持完成的項目分別獲山西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山西省科技進步基礎研究獎二等獎、山西省科技進步理論獎三等獎。2007年獲山西省三八紅旗手稱號,2015年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
2014年,高秀萍主持完成的“植物抗旱機理的新發現及相關重要基因發掘”獲山西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在揭示植物抗旱的分子細胞生物學機理和抗旱新基因的發掘、鑒定方面取得了重要發現,對拓寬植物抗逆機理研究視野、推動植物抗逆生理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項目論文發表后,引起了國內外學者高度關注,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在采訪結束時,高秀萍說:“我曾經很渴望獎項和榮譽,覺得努力得到回報以后就很激動。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對這些獎項和榮譽越來越淡然了,而更多是在意自己研究的成果是否與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有關系,是否是農民朋友們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