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容
[摘 要]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內涵是兩套教學計劃,其人才培養模式中,課程開發與設計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在職業教育評價與控制體系中,從專業知識、解決問題和社交能力三個方面,根據行為種類而采取不同的評估形式。
[關 鍵 詞] 雙元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10-01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內涵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即企業(通常是私營的)與非全日制職業學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進行職業教育的模式。在企業與學校的合作中,企業占主導地位。學生在企業和學校的一般時間比為3:2。雙元制培訓體系的“雙元”特性最重要的是體現在兩個教育主體、兩套教學計劃——企業與職業學校。企業著重進行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學校著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有兩套教學計劃,均有嚴密而完整的教學目標、計劃、教材、設置和師資配置等。
二、德國雙元制的人才培養模式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學校有BS和BA兩種類型,BA與我國的高職教育比較接近,因此本文以BA院校為例介紹。BA(Beruf akademie),英文名稱為Universit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中文名稱為職業學院。學生上學校網站查看是否滿足專業入學條件,查看學校的企業合作伙伴,然后與企業聯系申請,簽訂合同,在每年9月30日前向BA學校提出申請,再與學校簽訂一個合同,成為BA 院校的學生。
BA學制一般為3年,共6個學期,前5個學期3個月在學校上課,3個月在企業培訓,最后一個學期全在企業,完成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并參加答辯。在學校學習期間采用模塊化的教學大綱,由學校按照企業要求自己制定。在企業期間的培訓由企業寫實踐說明,BA院校可對企業提出合作要求。
(一)BA職業教育的目標
BA畢業生應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它包括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素質三個方面,與此相對應,教學內容中要涉及三方面的知識。其中,認知領域包括知識、才智、動腦能力等,是完成職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技能主要指動手能力,是完成職業活動的主觀可能性,意愿包含態度、興趣、理想等,是完成職業活動的主觀必要性。
(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設計開發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具體實施有以下方面:
1.首先分析崗位和工作任務,確定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按照人的職業能力的形成規律(由初學者到專家的成長規律)進行序列化。強調四個方面——工作任務流程、工作實施步驟、工作方法、材料和工具。
2.針對典型工作任務,寫出實施步驟
實施步驟可按準備、實施步驟1、實施步驟2、實施步驟3、質量控制、評價6個階段來寫,每一階段再寫出具體的操作步驟,針對每一實施步驟,從技術、法律、微觀經濟學、生態學、社會、絕對風險等方面確定學習目標。
3.分析工作步驟,完成每一個工作步驟所需要的能力為專項能力。
4.進行教學轉化分析:將一系列的專項能力轉化為教學單元(或模塊),并將專項職業能力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將相關的知識技能轉化為具體的學習、訓練內容。
5.確定課程數:將教學單元歸并為課程,對課程內容進行排序(重構),在排序的基礎上選擇課程類型。
6.編寫課程標準。
三、德國職業教育評價與控制體系啟示
職業教育注重學生的個人職業能力培養,它包括個性特征、資格、技能和能力。因此,在設計學習目標時,應明確學習目標是個人對于想要的預期成果的闡述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達到的并且可看到的行為變化,同時學習目標應該是可以被衡量的。當學習目標被確定以后,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合理的方法”以行為的方式將學生的人格職業能力特征在工作行為中體現出來,并通過學生的能力-學習評價體系進行評定。
制定教學質量評估標準時,可以借鑒Hortch教授提出的“能力模型”和Mertens教授提出的“關鍵資格”制定質量評估體系,并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分別從專業知識、解決問題和社交能力三個方面設計相應的考試類型,并給出評定。
在評估學生學習成績時,不能只采用傳統的筆試,而應該根據行為種類而采取不同的評估形式。如,口試、實踐操作技能考試、模擬演習、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項目設計等。
四、德國職業教育的借鑒和啟示
我國職業教育應主動參與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職業教育要系統化,形成職業教育、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協同發展的大職教系統。加強高職教育的師資力量培訓,推動課程和教學法改革。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探索任務驅動、行動導向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制度的創新。
參考文獻:
[1]R Berry,B Adamson.Assessment reform in education:policy and practice [M].London:Springer,2011.
[2]姜大源.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理性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6(15).
[3]凌宏偉.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熱點研究[J].時代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