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強
摘要:被稱為“全媒體時代的新寵兒”——微文化正在逐步影響當代人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更為突出。微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更容易被高校大學生接受,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宣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微文化的傳播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在這種形勢下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微文化 思政教學 機遇 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4(a)-0140-02
1.微文化的產生與內涵
從百度百科詞條上看,源于20個世紀90年代,由當時北京一個微樂隊主唱麥子提出,他在當地一些酒吧演出,傳播最初的微文化理念。2006年他在新浪開通名為“萬物本微·人類微文化交流”的博客,吸引了眾人關注、逐步認知“微文化”理念。后來,在2008年麥子出版了5萬字的專著
《微的哲學》,他將“微文化”界定為:“它是一種積聚的力量,通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不經意問卻改變了人民的生活”。
在2010年,“微文化”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當年年度新詞語,并收錄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之中,同時對其作出提示性釋義:“指由于微博這一網絡平臺的產生和普及而衍生出來的注重向個體和微觀發展的文化現象”。
2.微文化的傳播及特點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WiFi技術的發展,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Pad為代表的個人移動終端設備的迅猛普及,為微文化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為微文化傳播提供了有效途徑,表現為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微公益、微支付、微商等形式,傳播極快,波及面極廣,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極大。當今高校師生幾乎沒有人不用微信,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交流平臺,近些年來當代大學生還出現了熱衷于微電影、微商活動的現象,逐步習慣微支付。
微文化之所以傳播如此之快,影響面如此之廣,深受大學生喜愛,與其自身特點有關。首先,注重個體的自主性,微載體卻能凸顯主體的存在感,比較迎合當下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微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它屬于一種草根文化,一個人不管你身份如何、地位高低,文化水平多高,在網上你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與別人平等的發言權。其次,信息傳播快速便捷。以微博、微信等為載體,信息出現爆炸式的傳播,都在高速運轉中,一條新聞往往不超過24小時可以被獲取。內容呈現“碎片化”“簡單化”,人們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時間“碎片”時間,包括坐車、等人、排隊等閑暇時間來接受信息。最后,微文化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注重信息的交互共享,提高信息的參與度。微文化是基于個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只要你有一臺可以上網的個人移動互聯設備。如:智能手機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布、接收和轉發信息,人們的參與度大大提高,信息的交流、人與人的互動更靈活。
3.微文化傳播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機遇與挑戰
微文化的傳播對大學生思政教學既有積極正面影響,也有消極的負面作用,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微文化傳播改變了傳統以課堂教育為主的模式,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性。傳統的思政課教學以課本為主要內容,以課堂為主要陣地進行傳授,微文化傳播下,學習的途徑和方式更加多元化,知識的獲取更加容易,只要你有一個移動終端設備,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聽名校教師或專家的講課,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論壇等進行交流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時問和空問的限制。近些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慕課正在發展,逐步改變著傳統的課堂教學。
第二,微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在信息迅速傳播的當下,人們很容易第一時間內獲得信息,可以通過微信、微博進行傳播,引起大家的關注。大學生還可以利用微文化傳播及時學習國家最新政策,關注最新動態。比如最近我黨的“兩學一做”活動,大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平臺了解其基本信息,可以通過微視頻,微課進行深入學習,及時補充思政課內容,提高思政課的時效性。
第三,微文化的傳播使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多樣化,教學方式多元化。高校思政課內容比較枯燥,形式單一,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此,可以利用微文化的傳播,不斷豐富其教學內容,例如: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平臺關注國內理論動態,關注一些專家學者對一些理論的最新解讀,使教學內容更具有時代感。另一方面,利用微文化的傳播課改變那種傳統的說教式的教學,可以讓一些微視頻,微課、微電影等走入課堂,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更加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大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把握。
微文化的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正面的影響,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課堂“低頭族”已經成為全國高校共性問題。由于移動網絡和WiFi技術的發展,手機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必需品,他們長期沉湎于網絡世界中,對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失去了興趣。思政課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培育學生“三觀”,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得不到學生的認可,長此下去這種教育只會成為一種形式,談何實效性。所以在微文化傳播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的“抬頭率”,讓學生在課堂上遠離手機,這是當下首要關注并解決的問題。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受到嚴重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國家意識形態教育,宣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代表著國家整體的利益,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當代大學生生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他們會接受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不具備科學性,合理性,主流化,加之西方一些國家有意識宣傳不適合我國的意識形態,當代大學生都是90后思維意識還不夠成熟,對新鮮東西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走入誤區,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而反感老師所傳授的。
第三,微文化下信息的泛濫傳播加大輿論控制的難度,容易出現一些不符合事實的“炒作”現象。微文化屬于一種“草根文化”或者說是一種“亞文化”。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制造者和傳播者,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對事物的認知不同,甚至會出現歪曲事實現象,目前還沒有能夠控制這種不符合事實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導致信息與事實脫節。
第四,微文化傳播弱化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待某些問題要求學生能真正踏入實踐,在實踐中體會認知,完善知識。但隨著微文化時代的到來,網上有大量的信息,當代大學生很多就直接“拿來主義”,校園流傳這么一句話“有問題找百度”,一味地依賴于網絡,缺乏獨立思考和具體實踐的意識,長此以往弱化他們的實踐能力。
微文化的傳播對當前高校的思政教育既有利又有弊,機遇與挑戰同時存在。既要抓住機遇,同時又要避免微文化傳播帶來的種種問題,既要從源頭上控制不合理信息的傳播,又要從過程中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在微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變革,不斷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