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新利 于廣程 冠利民 何永峰 萬思航 陳敏佳
摘要:阿拉善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東與區內的鳥海市和巴彥淖爾市相連、西與甘肅接壤、南與寧夏毗鄰、北與蒙古國交界。阿里地處西北利亞、塔里木和華北三大板塊的匯聚地帶,西北部和東南部分屬天山一陰山一興安成礦帶和華北板塊北緣成礦帶的組成部分,區內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成礦地質條件優越,鐵、銅、鉛鋅、金、銀、鉬、鴿、鈾等金屬礦產資源豐富。該文重點分析阿盟地質礦產特征。
關鍵詞:阿拉善盟 金屬礦 成礦規律
中圖分類號:P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4(a)-0152-02
區內已探明的礦種84種,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33種,主要有煤,鹽、芒硝、石膏、螢石、硅石、鐵、金等。鹽及鹽化工、煤炭化工、鐵金礦產采選及冶金已成為阿盟的支柱產業。
1.成礦時空分布特點
1.1時間分布特點
西北部的塔里木板塊北東緣區前寒武紀、早古生代和中生代所形成的內生金屬礦床數量相對有限,而晚古生代則是成礦作用的集中爆發期;東南部的華北板塊北緣區成礦則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具體而言,塔里木板塊北東邊緣的北山北部地區(甜水井黑鷹山雅干一帶)內生金屬礦床的成礦作用主要與海西中、晚期的火山巖漿雜巖有關,如:黑鷹山鐵礦、流沙山金鉬礦、額勒根烏蘭烏拉銅鉬礦、呼倫西白金礦和交叉溝金礦等,其次與印支期巖漿活動有關,如:小狐貍山鉬礦,獨龍包鉬礦;中部地區(石板井七一山一帶)主要與加里東期(如:七一山銣鎢錫多金屬礦)和海西中晚期(如:小黑山鐵礦、反帝山北西銅礦化點等)巖漿作用有關,且有燕山期(如:小黃山南鐵礦點、1278鐵礦點和1221鐵礦點)和印支期(如:梭梭井鐵銅礦)的成礦顯示;而南部地區(阿木烏蘇老硐溝一帶)主要為海西期(如:老硐溝金礦)和燕山期(如:百蓮圖金礦點、紅柳井金礦點等)成礦,也有加里東期的成礦顯示,如古硐井金礦點。
華北板塊北緣巴丹吉林斷裂與恩格爾烏蘇斷裂所夾持地帶中的烏力吉歐布拉格一帶則以海西期成礦為主;而狼山裂谷南西側(堿泉子雅布賴蓋沙圖一帶)海西中、晚期成礦作用顯著,如朱拉扎嘎金礦,也有印支期(如:陶格托木斯銅礦化點、乃木毛道鐵礦點等)和加里東期(如:哈拉托洛海北西銅礦點)的成礦顯示。此外,在雅布賴山阿拉善右旗一帶太古界烏拉山巖群變質巖中產出有變質型鐵礦。
1.2空間分布特征
區內礦床(點)主要沿甜水井雅干、石板井月牙山及巴丹吉林等區域性深大斷裂帶分布,反映了區域性深大斷裂帶對內生金屬成礦的控制作用,形成了甜水井雅干鐵鉬金銅鎳鉛鋅鎢成礦帶、石板井東七一山鎢鉬銅鐵鉛金成礦帶、阿木烏素老硐溝金銻汞鎢成礦帶、烏力吉歐布拉格銅金鐵成礦帶、雅布賴-狼山銅鉛鋅鐵金成礦帶、堿泉子卡休他金鐵銅鉛鋅成礦帶和桃花拉山寬灣井鐵稀土成礦帶成礦區帶。
2.區域構造演化與金屬成礦作用
阿盟西北部和東南部具有不同構造演化和成礦特征。
2.1西北部北山地區
北山地區地殼演化與金屬成礦作用歷史可追索到中元古代,北山隆起就是這一時期中酸性火山噴發、巖漿侵入和區域變質作用的產物。在該階段沿古大陸裂陷槽(或盆)堆積了巨厚的火山巖和沉積巖,局部地段產出有金和鐵礦體、礦胚和礦源層,如:老硐溝、交叉溝等地產出有金礦床和含金礦源層。北山地區許多兼具有沉積型“印記”和熱液交代型特點的鐵或金礦床均是原生沉積和后期改造雙重作用的結果。
2.2狼山裂谷帶
狼山造山帶在從太古宙以來經歷了太古宙結晶基底形成、古元古代被動陸緣裂陷槽格架初步形成、中元古代被動陸緣裂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活動陸緣、晚古生代以來陸殼增生的多個構造演化階段。在不同構造演化階段,狼山造山帶有不同的地質作用過程,并形成了相應的礦產。
3.主要控礦因素
3.1構造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構造是成礦控制地質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它對成礦的控制作用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構造環境的控礦作用。
不同的構造環境產出有不同的礦產。太古宙古元古代陸塊中的花崗巖綠巖帶內賦存條帶狀鐵礦(鞍山式鐵礦)、金礦或金礦源層。在中元古代時,一方面在太古宙古元古陸塊邊緣的裂陷槽或裂谷帶內形成了與海相基性中酸性火山噴發活動相關的海底火山噴氣、噴流沉積型鐵、銅、鉛、鋅、金、硫鐵礦床。另一方面在以洋殼為基底的火山弧環境內形成與中基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銅鉬礦床;而在大洋脊擴張部位或其與異常脊的過渡帶環境內有與富鈉鎂質基性火山巖漿活動相關的鐵(金)礦床形成。
(2)區域性深大斷裂構造帶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區域性深大斷裂構造帶均為超殼斷裂,有的甚至切穿了巖石圈,所以它們是地幔物質上升的通道,而與其有成生聯系的次斷裂或裂隙構造帶往往就是成礦物質沉淀定位的場所。另一方面,這些深大斷裂具有活動時間長的特點,所以在其一側或兩旁常分布形成不同時代的礦床。
(3)巨型沉降帶中沉積盆地的控礦作用。
巨型沉降帶實質是受區域性深大斷裂帶控制的裂陷槽(或裂谷),它們延展數百公里,寬幾十公里,賦存有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然而,并非在整個裂谷中到處有礦床形成,只有在發育受同活動斷層控制的三級或更次級的盆地中才形成礦床,如:渣爾泰山狼山裂谷帶中的霍各氣、炭窯口、東升廟、朱拉扎嘎等大型或超大型礦床都是形成在類似的次級盆地中,這種次級盆地能否形成大型或超大型礦床往往與控制其的同生活動斷層的活動時間的持續性和活動頻率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因為同生活動斷層是成礦物質涌入盆地的通道,它的活動時間長短和活動次數的多少決定著進入盆地內的成礦物質數量的多少。
3.2地層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地層對成礦的控制作用主要體現在下幾個方面。
(1)地層沉積過程中成礦物質的初始富集作用。
許多成礦物質在沉積作用過程中(火山噴發沉積或水體中沉積)雖未能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礦體,但較地殼克拉克值而言產生了顯著的初始富集,在后期的變形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和巖漿作用過程中產生再活化、遷移而富集成礦體。
(2)在成巖過程中直接成礦。
太古宙烏拉山巖群,色爾騰山巖群中的條帶鐵礦床;中元古代渣爾泰山群中的鐵、銅、鉛、鋅、硫鐵礦、金礦床;早石炭世與海相基性中酸性火山侵入巖有關的鐵、鐵鋅礦床等都是在地層巖石形成的同時,成礦物質大量富集而形成的。
(3)地層與成礦流體發生水巖反應,為成礦流體沉淀提供空間。
地層中某些巖石具有較高的孔隙度,再加上構造變形而產生的裂隙,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它們的滲透性,故有利于成礦流體的進入而發生流體與巖石的物質交換反應,使成礦物質富集沉淀成礦。碳酸鹽巖地層,往往與巖漿熱液發生水巖反應而形成矽卡巖體,在水巖反應過程中,改變了成礦流體的pH、Eh值,從而促使成礦物質的沉淀成礦。地層中富鈣質的砂巖、粉砂巖、板巖等與中酸性侵入巖的成礦流體在外接觸帶內發生堿質交代,形成蝕變巖,因在堿質交代過程中的物質交換而改變成礦流體的pH、Eh值和成礦元素濃度,從而促使成礦物質沉淀富集,形成熱液脈狀礦體。
3.3巖漿巖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巖漿巖對成礦的控制作用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1)火山巖漿成分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礦床。
(2)巖漿巖成分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巖漿巖成分的控礦作用主要表現為巖漿巖的成礦專屬性。形成鉻鐵礦床的超基性巖主要為純橄欖巖。如:與銅、鎳、鉑礦床相關的輝長巖是超基性基性過渡、分異較好的富鎂質基性巖。
(3)巖體形態產狀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基性輝長巖體底盤傾角由陡變緩的鏟狀形態有利于巖漿熔離型礦體的形成。
中酸性侵入巖體與圍巖接觸帶的形態對成礦有控制作用。
與成礦有成生聯系的巖體都呈巖株、巖枝、巖墻和巖脈產出,規模不大。
(4)提供成礦物質和熱動力。
巖體一方面對成礦提供成礦流體和成礦物質。另一方面提供熱動力而加速水巖反應,以圍巖中淬取、活化成礦物質而提高成礦流體中成礦元素的濃度而有利成礦物質的沉淀、富集而形成有經濟價值的工業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