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棟+張昱乾
“互聯網+”概念的出現無疑對各個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順勢而為則可扶搖直上,步入新境;猶豫遲緩則會錯過機遇,貽誤商機。“互聯網+”作為一種通用工具,什么都可以加,無所限制。“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汽車”“互聯網+房產”“互聯網+餐飲”“互聯網+政務”“互聯網+社區”,等等,只要你有創新思維,“互聯網+”可以囊括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這其中,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更是成為時代的寵兒。
然而,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定義、邊界范圍、業務業態則是眾說紛紜。對于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對金融的主導,還是金融對互聯網的主導,抑或完全是新生的獨立業態,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參與者,都莫衷一是。
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至少應包含兩個層次。
一個層次主要是基于“融合”,是有牌照的專業金融中介。這個層次互聯網金融的主導者是傳統金融機構和大型互聯網公司,如工、農、中、建、交等大型銀行,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公司,兩者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產物。其最主要的特點有兩個,其一是牌照性,即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都需要取得牌照;其二是中介性,即主導者均不是資金供需雙方,而是中介機構,提供的是中介服務。從業務上來看,這個層次的互聯網金融還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運作,通過利用互聯網絡優勢發展電子銀行,延伸傳統存款、貸款、支付、結算業務的時間長度和空間寬度,如網上銀行轉賬匯款、手機銀行快捷支付等;另一方面是金融模式的創新,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單獨或聯合向資金供需雙方提供投資理財、融資融券、電子商務等新型金融中介服務,如陸金所、空中銀行、淘寶基金、余額寶等。
從發展趨勢上看,這個層次的互聯網金融對于專業金融機構帶來沖擊的同時也提供了縮減成本、增加收益,獲得規模效應的機遇。無論是傳統有牌照的金融機構還是新型有牌照的金融機構,為資金供需雙方提供金融中介服務不必再增設營業網點,一臺終端機基本可以實現一個傳統網點的功能。多個營業網點可以逐漸從傳統銀行分離合并為只占據一個柜面的終端服務器,更有甚者,多家金融機構可以組建擁有自己柜面的金融超市,形如市場中的“攤位”,可以有效節約有形資產的投入。柜面銀行的發展就是要實現“去人工化”,主要的障礙就是標準化。金融機構網點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服務對象的千差萬別,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風險控制需要人工甄別。一旦客戶信息實現共享,信息不對稱得以有效消除,風險可以通過大數據甄別分類,傳統的金融業務就可以通過標準化合約實現,進而實現網絡化,那么實體網點存在的必要性將不充分,必然逐步從銀行脫離。正如實體商店面臨電商的沖擊一樣,傳統網點必然也面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當然,大家也必須認識到,雖然當前支付寶等支付平臺已經在蠶食傳統銀行的功能業務,但尚未完全取代,可以預見的是,存款、貸款、支付和風險控制技術的標準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其趨勢已不可逆轉。
互聯網金融的另一個層次“普惠金融”,因惠及大眾,而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真正藍海。這個層次的互聯網普惠金融,應立足于“創新”,形成一種全新的金融業態。
普惠金融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一種人人都有權參與、分享金融活動的理念。正如國務院發布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中所指出的“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金融不再是“高大上”的代言,而是草根大眾的活動;不再是壟斷獨享,而是開放市場;不再是難以觸摸,而是萬眾參與;不再依賴牌照認證、官方監管,而是依賴優勝劣汰、行業自治。
普惠金融主要表現出三個方面的特性。
一是大眾可得性。這是普惠金融在其服務對象和目標上的特征。眾所周知,傳統金融存在著“小微企業融資難”“農民貸款難”等諸多問題,普惠金融恰恰是要解決這些“痛點”。普惠金融的“普惠”就體現在所有市場主體,尤其包括中小企業、農民、學生、創業者、老年人等傳統金融市場上的弱勢群體,都可以有自己的金融需求,并且可以便捷得到與自己金融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務,分享金融發展成果。
二是市場平等性。這是普惠金融運行機制的特征,就是要讓市場在金融資源的分配中起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實現金融資源的高效配置。金融行業一直以來以其壟斷性高居其上,俯視大眾。辦理金融業務要“跑關系”,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弱勢群體辦理銀行業務常常遭遇工作人員厭煩的態度。顯然,這不是一個供需雙方平等的市場環境。普惠金融將打破金融壟斷,使所有的市場主體能夠以平等的身份和平等的機會參與金融活動。
三是信息便捷性。這是普惠金融得以發展壯大的核心優勢。互聯網是金融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壟斷”走向“普惠”的紐帶和橋梁。傳統專業金融走向普惠的最大障礙在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從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傳統專業金融偏好于向大型企業提供大型金融服務,以攤低交易成本。互聯網技術通過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將大眾分散的信用信息進行有效搜集分類和甄別分析,降低向小微企業、農民等普通大眾提供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正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信息便捷性使得普惠金融的盈利成為可能。
當前,由于普惠金融參與主體的“大眾”性,其發展受到廣泛的關注,尤其在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其積極作用不斷顯現;同時,也是由于這個“大眾”性進入的門檻低,普惠金融發展中反映出的一些特有問題需要我們大家冷靜下來認真梳理。
其一,產品之“眾”,信息轟炸與信息欺騙共存。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是信息技術的提升,發展的障礙是信息甄別的困難。金融市場中,信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與風險與收益掛鉤,可謂“成也信息,敗也信息”。在傳統的金融中,正是由于信息主要由中介金融機構所掌握,既成就了中介機構的壟斷,也造成了金融風險的集聚。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技術長足發展,是金融市場信息得以突破中介的限制,然而卻遭遇市場主體對信息甄別技術缺失的難題。市場主體遭受著信息的轟炸,面臨著各式各樣包裝信息的誘惑。“e租寶”“芝麻金融”“理財邦”等曾高打“普惠金融”招牌的P2P網貸平臺跑路事件,正是基于大眾對信息的甄別困難和盲目追從,使“普惠”變成了“普宰”。
其二,主體之“眾”,監管水平不能緊跟發展實踐。普惠金融突出的特點是參與的大眾性和配置的市場化,但市場機制并非萬能,尤其是在市場主體呈現質和量的“大眾性”的條件下,市場甚至會在短期內產生極其嚴重的后果。毋庸置疑,對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的有效監管必不可少。普惠金融創新主體和參與主體多元,在不斷推進創新業務的同時,也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和靈活性。央行行長在2016年“兩會”期間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互聯網金融)形勢發展很快,又有很多新的問題發生,原來出的文件還沒有真正落實執行,還沒有全都做到,又有一些新的挑戰,還需要進行新的研究”,并表示既要靠監管也要靠自律,必要時還要對“那些打壞主意的,或者是欺詐的、一開始就動機不良的”進行整治。普惠金融下監管的復雜和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其三,成長之“眾”,商業可持續性跨越艱難。在企業會計中,“持續經營”是重要的基本假設之一。不難理解,誰都希望自己的企業可以長遠發展。但市場是無情的,優勝劣汰是市場的基本規則。普惠金融發展正當其時,相似的機構和同質的產品都如“雨后春筍”呈現爆發式增長,同時,創新如硬幣的兩面,風險與收益總是相伴而生,這都決定“普惠金融”必定要遭受市場的“大浪淘沙”。金融涉及千萬市場主體的直接經濟利益,“淘汰”所引起的風險比一般商業活動要放大許多倍,甚至蔓延至相關經濟領域,因而確保普惠金融機構和產品的“商業可持續”與尊重市場“優勝劣汰”規則,維持二者的平衡是艱難的。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必定走向普惠金融的藍海,“讓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從普惠金融的角度看,互聯網金融發展依然需上下求索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頂層設計。
其一,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互聯網金融走向普惠金融,宜鼓勵引導互聯網金融主體深入挖掘傳統金融下大眾群體的需求,創新思路,拓寬服務網絡覆蓋面,深植普惠金融之根。國家通過財稅金融政策的支持,使其著眼于各消費群體多層次的投資理財需求,設計出價格合理、便捷可得的金融產品。
其二,加快建立信息共享體系。信息是互聯網金融的核心,也是互聯網金融走向普惠金融的關鍵要素。信息共享體系的建立既要重視對增量信息的采集,也要重視對存量信息的利用。增量信息采集主要對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農民、學生等新生主體的信息收集,存量信息利用主要是對已有的信用信息通過互聯網技術連通共享,擴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接入機構,降低普惠金融服務對象征信成本。
其三,提升監管和強化自律相結合防范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向普惠金融的發展必將伴隨著風險范圍的擴展,依靠銀監會等傳統單一機構難以有效實施監管。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需要更高層次的協調配合,需要完善法律體系的保障,更需要行業的自律自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