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道
摘 要:新課改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教學中教師也要運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語文是一項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項人文性學科,對于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情感認知能力培養都有著積極才促進價值。教學中我們要認識到學生自主性學習對于他們學習發展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以“引導為主”、“說教為輔”的教學模式,科學運用“少教多學”教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以便能夠為他們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語文;少教多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056-02
語文作為一項語言學科,對于學生的基礎認知能力、理解表達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教學中單靠教師的教學指導是不行的。近些年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少教多學”是當前教育的主流,也是未來教育的趨勢?!吧俳獭奔磫l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和發展性地教;“多學”,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深度學習、積極學習、獨立學習。教學中我們要從教師、學生雙方入手,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創新學習,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
一、教師要少教,將精力放在對于學生的技能培養上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能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影響深遠。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多、對于學生的影響大,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果。傳統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為了提升升學率,教師往往會利用一切時間向學生灌輸知識,讓學生背誦,“高壓政策”導致原本應該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加上中學時期學生學習的科目較多,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新時期就需要我們能夠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樹立長遠的發展眼光,將精力放在對于學生的技能培養上。
首先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要明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特別是要注重對于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自主性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學習,配合學生的學習進度,規劃好教學目標,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應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學習。
語文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上到宇宙天文、下到江河湖海,從魚蟲鳥獸到人情世故,都蘊含著豐富的語文知識。教師不可能一一向學生進行教育滲透。都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思考問題的能力。擁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比如如何做好課前預習,如何保證課堂上的聽課質量和聽課效果,課后復習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學生掌握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自身獨立學習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教學在教師要堅持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要保證學生的課內外的獨立學習時間。初中學習階段,是一個關鍵的學習階段,此時學生對待問題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作為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自身的內在潛質,把學習的主動權大膽的交到學生手中,弱化教師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努力向一個引導者的身份轉變。教師的教學要建立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之上,使得教學成為推動和鞏固學生學習效果的途徑。
此外教學中我們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獨特的一面,教育學生不應該采取一概而論的辦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分層教學,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的弱點和缺陷得到強化提高,從而保證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學生要多學,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學習認知能力
傳統教學中由于教師過于“負責”,對于學生的學習“監管”面面俱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比較被動,一旦缺乏了教師的教學監督,學生就會變得漫無目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我約束力較低。新時期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本質,確立自身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對于學習目標、學習技巧、科學評價的運用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使得初中語文課程變得互動從而使學習過程更加順暢。
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自身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是一個學生基礎知識不斷積累、認知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學生自身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決定了語文課程的學習成果,是內在因素。教師的教學手段方法都僅僅是一個外在的因素,他不能決定學生學習質量的好壞,起到的僅僅是一個導向,促進的作用。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習質量的好壞還是要靠學生自身的內在素質的培養。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理念。比如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范圍,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在閱讀的過程中多寫閱讀筆記,既能夠加深閱讀體會,還能夠養成練筆習慣。
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如果學習沒有目標,就如同航船失去了方向,是無法達到目的地的。作為新一代的中學生,他們承載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滿載著我們的理想。作為語文這門基礎課程的學習,可以為將來知識的學習和交流奠定基礎。語文課程的學習不管對于國家對于社會還是對于將來自身的生活質量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必須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從基本的人際交往與閱讀能力,到寫作技巧、事件處理都離不開語文知識的運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自身的知識基礎,認識到哪些地方是不足的、需要改進的,在某段時間內要盡全力進行知識盲區的彌補,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比如對于文學常識掌握不好的,可以通過專門的資料進行學習;閱讀能力較差的,要多和其他同學、和老師交流閱讀心得等等,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
此外教師也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良好的創作性思維,是一名優秀的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語文學科開放性較強,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要積極發散思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創新能力便體現于此。比如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最基礎的仿寫逐漸進行自主創意,逐漸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寫作之路,樹立自己的寫作風格。此外教學中教師也要多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探討,能夠有效提升他們對于知識的整體理解,不斷完善他們對于事物的認知角度,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
曹雪芹說過“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生活閱歷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發展,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科學運用“少教多學”,注重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技能的培養,以便能夠“授之以漁”,使其“終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