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115-01
課外閱讀對學生很重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課標明確規定小學1~6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重點要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方法和習慣。課外閱讀最好是多讀文學名著,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思想性和文學性不是一般作品所能替代的。多讀名著可以使人變得滔滔不絕,才思敏捷,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豐富的知識,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鑒賞能力;同時也會加快學生口語轉化為書面語言的速度,為學生提供寫作的范本,減少了學生學寫作文的難度,使學生學會寫作。
一、選對書閱讀
茫茫書海中名著數不勝數,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適合小學生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全部讀過來。教師要注意為學生選擇好作品,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年級不同,給學生確定閱讀范圍和時限,選擇《語文新課程標準》建議的有品位的經典作品,如《西游記》、《水滸傳》、《駱駝祥子》、《格列佛游記》、《名人傳》、《童年》、《簡·愛》等,來讓學生閱讀,這些長篇名著比較適合學生的心理和情趣的需求。讀時應合理安排時間,可以指導學生以周為單位,規定每周讀多少回或多少字,另外,寒暑假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好時機,教師可以將長篇閱讀與假期作業相掛鉤。比如小學一年級如果讓學生一個月內讀完《西游記》就不太可能,我們可以根據書的特點,把里面的一個個除妖的小故事拿出來,讓學生在一兩個星期內閱讀完一個故事,那么,一個學期之后,學生自然就能讀完一本名著。同時要兼顧學生的學習特點,低年級段要選擇插圖多,有拼音的書閱讀,中年級和高年級段則可以選擇連載的書來閱讀。
二、選對方法閱讀
光布置選擇了好書而沒有合適的方法閱讀,一本好書讀了也等于沒讀。
1、速讀法和選讀法
在低年級段我們可以采用速讀法和選讀法。速讀法是對所讀著作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觀其概貌,在快速的瀏覽中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這樣可以讓學生讀到更多的著作。一般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讀書前先看書的前言、書評和目錄。古今中外的兒童名著無計其數,作為一年級的學生不可能這么多時間把好的兒童著作都讀完,也沒有必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讀完,所以采用選讀法,選自己最喜愛的人物或故事情節進行閱讀。比如他如果比較喜歡《格列佛游記》中的小人國的故事,那么調到小人國這個章節去先閱讀也未嘗不可。讀了小人國的故事,孩子自熱就想知道巨人國里發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接著關心格列佛回到家鄉了嗎?這樣不但可以讓孩子們讀到更多的書,了解更多自己喜愛的人物和故事情節,還可提高孩子們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更可以培養學生的個性。
2、精讀法和摘錄批注法
中高年級段提倡精讀法和摘錄批注法,精讀法就是作品中的精彩情節或喜歡的人物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利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和邊想,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摘錄批注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對自己的需要的人物形象,精彩情節等摘抄,對閱讀的喜愛的人物或精彩的情節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這樣在閱讀中要做到“手腦并用”,閱讀才更有實效,才更有收獲。
3、評述法
評述法是閱讀了名著后的反饋。評述法是多種多樣的,傳統的做法一般是寫讀后感的形式,這種形成能夠使學生讀寫結合,適合于高年級段學生。高年級的學生具有競爭和表現欲特點,所以可以采用課堂爭論,故事情節的表演、談自己最喜歡的文學人物、講述自己最喜愛的文學故事等形成進行評述。每次可以利用課前口語交際簡單提問一兩個問題,讓學生分享閱讀的書,中高年級可以讓學生把最近的閱讀以讀書筆記的形式體現,讓學生找自己感興趣的精彩片段、好詞佳句、各類描寫和精彩的情節等,并加以適當點評,閱讀分享讀給大家聽。這樣能大大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加深了對名著的理解。
三、課內外閱讀相結合
為提高名著閱讀的效果,老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適時向學生推薦名著。如學到《手不釋卷》引導學生讀《三國》;學到《桂林山水》引導學生讀《徐霞客游記》等。這樣,課內與課外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優秀的書籍是優秀的文學積淀,是優質的精神食糧,是人類社會基本價值的攜帶者。書中的審美意義、價值判斷均可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作用。小學是學生讀書的黃金時段,老師要用自己的讀書熱情點燃學生的讀書熱情,讓學生有興趣走進名著,開闊視野,積累閱讀經驗,提高語文素養,為他們今后的起飛打好亮麗的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