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玲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閱讀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本文從以下五方面來探討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認真解讀文本;激發閱讀興趣;提倡個性化閱讀;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以“情”為導、讀悟寫結合。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209-02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閱讀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一堂高效的閱讀課,不但能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讓學生獲得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體驗來談談個人的一點兒淺見。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認真準確地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鉆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所謂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
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要應用自己智慧的火種,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能夠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最終促進學生深化對作品的理解,真正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了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4)精心設計導課。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教學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體驗、自由感悟,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后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道:“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又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巧妙設問,質疑問難是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讓學生的質疑問難成為課堂的源頭活水,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活力。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后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在教學中巧妙設問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有利于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五、以“情”為導,讀悟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以“情”為導,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以“情”為導,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閱讀,對文章內容的感悟更深,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更有效,結合語言想象的畫面更清晰,課堂學習的質量就更高。
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教學中,我采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
在教學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五課《迷人的九寨溝》時,我設計了如下合作細讀、整體感悟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自主學習,了解九寨溝迷人在什么地方。接著,四人小組合作展開研討,小組長帶領組員根據各自初讀課文的體會,說說“九寨溝真是迷人的人間仙境”的理由,一起讀讀有關句子或段落,讀后由小組成員簡單評議。最后,全班集體交流、反饋學習成果。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閱讀是寫作之母。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閱讀教學中,應該引領學生走進其中,去解讀、去品味、去領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文本、教師、學生的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說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學生去提,讓學生去議,答案讓學生去辯,結論讓學生去得。學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還要品出自己的疑……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讀書最高境界,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而閱讀教學則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進一步更新教學形式,優化教學手段,提升教育潛能,拓寬思路,改變方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為學生打造更加寬廣的閱讀學習平臺,策劃更為豐富的閱讀學習模式,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進而升華他們的人文內涵。如此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2] 高慎英, 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4.
[3] 魏 微,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小學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