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鐘琪
?
心悸
吳鐘琪
【摘要】文章主要介紹心悸的概念、發病機制、處理原則以及診斷思維及流程。
【關鍵詞】心悸;概念;發病機制;診斷思維
1.1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一種自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或心慌感。在心率快時感覺心臟跳動不適,心律緩慢時感到搏動有力。心悸的時候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不齊,亦可心率和節律正常而心搏量增強。
1.2發生機制 一般認為心悸發生的基礎是心臟活動過度(圖1)。
心悸只是一種癥狀,它可以是很多疾病的一方面表現,多伴隨很多與疾病相關的其他癥狀,需要綜合病史、體檢等各方面的表現進行診斷。對心悸的診斷主要是病因診斷。
心率及心律的診斷思路見圖2。
伴隨癥狀的病因診斷見表1。
對心悸病人的處理重點應明確病因,采取針對病因的治療措施。對于工作在基層的鄉村醫生,除功能性心悸病人外,一般均應轉往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
4.1病例1 【病史】 女性,40歲,陣發性心悸2年,2年來常在情緒激動時出現心悸感覺,伴有周身無力、出汗、氣短癥狀;常常持續數小時,休息緩解不明顯,多種藥物治療無效。家族史:其父患有冠心病,死于心肌梗死。個人史:無煙酒嗜好。
【查體】 意識清,一般狀態好,血壓120/80 mm Hg,心率106次/min,心界不大,未聞及雜音,雙肺無啰音,下肢不腫。
【輔助檢查】 心電圖:竇速,無ST-T缺血改變。
【分析】 病人為年輕女性,自覺心悸癥狀重,查體及體檢未發現器質性異常,雖有陽性家族史,綜合分析其功能性心悸的可能性大。
【治療】 無需特殊治療處理,以心理治療和調節生活方式為主,如癥狀持續不緩解則可考慮轉診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

圖1 心悸發生機制

表1 心悸的伴隨癥狀及病因

圖2 診斷流程
4.2病例2 【病史】 男性,45歲,陣發性心悸6年,加重2個月。病人6年來共發作心悸8次,最初1~2年發作1次,近2個月即發作3次,心悸常突然發生,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發作時間長時伴有氣短、頭暈癥狀,心悸常自行終止。家族史:家庭成員均健康。個人史:無不良嗜好。
【查體】 意識清,血壓120/80 mm Hg,心率180 次/min,心界不大,未聞及雜音,雙肺無啰音,下肢不腫。
【輔助檢查】 心電圖:陣發性室上速,無ST-T缺血改變。
【分析】 主要根據病人病史中心悸突發突止的特點以及心電圖表現,室上速診斷成立。此類病人一般無器質性心臟病。
【治療】 口服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應盡快轉往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
【中圖分類號】R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5-0035-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5.019
收稿日期:(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