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搏驟停和心肺腦復蘇
【摘要】文章主要介紹心搏驟停及心肺腦復蘇基本技術。
【關鍵詞】猝死;心肺腦復蘇;復蘇流程
心搏驟停(猝死)指突然的、快速的、意想不到的自然性死亡,是瞬間的、即刻的心臟驟停的結果。其本質是突然發生的自然死亡。人類死亡中,猝死占15%~32%。
心血管、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代謝障礙、藥物副作用、酗酒、出血、過敏等疾病都可以導致猝死,但以心血管疾病居多,占60%~70%。缺血性心臟病為成人猝死中最常見的原因。
室性心動過速成功率最高,其次為室顫,竇性停搏或心動過緩成功率最低。
2.1復蘇步驟 見圖1。
2.2注意事項 ①一旦發現心室顫動或心室撲動,立即電擊復律。單向波除顫器360 J,雙向波除顫器200 J;②心室顫動給予腎上腺素1 mg,可使之變成粗室顫提高轉律成功率;③心室停搏或心電-機械分離不宜電復律;④如果為心房顫動,尤其是極速房顫,或室性心動過速,給予同步電復律。
2.3有效胸外心臟按壓的指標 ①周圍大動脈捫到搏動、上肢動脈收縮壓在60 mm Hg左右;②顏面及皮膚色澤變紅潤。③瞳孔縮小或有光反應;④自主呼吸恢復;⑤出現睫毛反射;⑥病人表現掙扎或呻吟; ⑦有吞咽反射;⑧心電圖出現交界性、房性或竇性心律。
2.4促進心臟復跳用藥 不同目的,采用不同藥物。①1∶1 000腎上腺素1~3 mg靜脈注射。②阿托品0.5~1.0 mg靜脈注射。③硝酸甘油靜脈滴注。④心室顫動者,可用溴芐胺或利多卡因:溴芐胺5 mg/(kg?次)靜脈注射,最大量25 mg/(kg?次)(此藥不能用于治療室性早搏,因為它本身偶可導致室性早搏);利多卡因1 mg/(kg?次)靜脈注射。隨后1~4 mg/min靜脈滴注。⑤靜脈滴注654-2 50~100 mg。⑥多巴酚丁胺250 mL+10%葡萄糖250 mL以0.5 μg/(kg?min)(500~1 000 μg/mL)靜脈滴注開始,常用量2.5~10 μg/(kg?min)。⑦多巴胺:為去甲腎上腺素的化學前體,與去甲腎上腺素有類似的作用。用于心肺復蘇后心臟搏動已恢復,但尚不能保持正常血壓時常與間羥胺合用2~20 mg/(kg?min)(多巴胺200 mg+10%葡萄糖250 mL,其含量為800 μg/mL)。⑧間羥胺(阿拉明)常與多巴胺合用,間羥胺20~100 mg+10%葡萄糖500 mL靜脈滴注。⑨碳酸氫鈉:適應證:a.循環驟停>10 min,pH<7.20;b.循環驟停前就已有代謝性酸中毒或高血鉀癥;c.孕婦pH值<7.30;d.大約95%的淹溺者均有明顯的代酸中毒,必須給予碳酸氫鈉。目前趨向于“不宜過堿,寧稍偏酸”,首劑≤1 mmol/kg(5%碳酸氫鈉100 mL=60 mmol),以后每10 min重復首劑量1/2,使用2~3次,血氣pH值保持在≥7.25。
2.5腦細胞脫水 腦細胞脫水和降溫同時進行,二者缺一不可。常用細胞脫水劑為:20%甘露醇、50%葡萄糖、地塞米松、尿素、膠體液等。一般來說,成人用20%甘露醇250 mL和50%葡萄糖80~100 mL交替靜脈注射1次/4~6h。在應用脫水期間時,要應用利尿劑,以便達到脫水目的。呋塞米(速尿)80~100 mg靜脈注射或250 mg溶于500 mL林格液中1 h內靜脈滴注。
2.6腦復蘇(解除腦水腫)指征 病人聽力恢復(呼叫病人時有聽力反應)提示水腫已基本消失,從此開始逐步停止腦細胞脫水劑及降溫措施。

圖1 復蘇流程
【病史】 男性,50歲。心前區疼痛2 h來診。病人于2 h前突然感到胸悶、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難、惡心、非噴射性嘔吐胃內容物。面色蒼白、出大量冷汗、疲乏無力。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壓,平素血壓150/95 mm Hg左右。
【查體】 病人意識清楚,脈搏細弱,心率100次/min,血壓120/85 mm Hg,呼吸16次/min,無發紺。雙瞳孔等大,直徑5 mm,對光反射良好。雙肺底聞及濕啰音。心音低鈍。肝脾不大。雙膝鍵反射正常。
【輔助檢查】 白細胞9.05×109/L、血紅蛋白140 g/L。心電圖示竇性心律,V1~V4導聯ST段抬高3 mm,呈單性弓背向上曲線,II、III、aVF導聯ST段下移2 mm。
【診斷】 急性心肌梗死
在醫生診治過程中,病人突然抽搐、意識不清。心電圖示心室纖顫。
【治療】 立即進行非同步電擊轉律;并啟動心肺復蘇;心電血壓監護。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5-0048-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5.026
收稿日期:(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