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341-01
一、現(xiàn)代技術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適時性
1、根據(jù)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時機
一堂課有個好開頭,是上好課的首要條件。利用電教媒體把學生難以見到的事物展現(xiàn)在他眼前,增加感性認識,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古詩《涼州詞》,如何讓學生理解開頭二句“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呢?教學之前 ,先讓學生想象黃河波濤滾滾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讓學生由近及遠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伸向遠方,迤麗飛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 卻坐落在黃河兩岸的崇山峻嶺之間。為導入后二句詩句的教學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2、根據(jù)思維特征,捕捉時機
電教媒體是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確定的。媒體的演示時機,應和教學需要有機結合。整體感知課文,包括對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的感知和對直觀形象的事物感知。如能借助錄音、錄像、投影媒體,則可多 角度地引起學生的感官興奮,增加感知強度,使學生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感知課文。例如《螳螂捕蟬》這篇寓言故事,哲理性很強,課文重點使學生悟出寓言故事所說明的道理,這也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在教學 “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時,恰到好處地出示投影片,讓學生仔細觀察“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tài),再聯(lián)系課文中的詞句指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悟“眼前的利益”與“身后的隱伏著的禍患”的雙關意思。再聯(lián)系到課文的第三 段故事的結果。領會吳王“恍然大悟”的道理,促進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如此舉一反三,理解寓意這一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3、根據(jù)思維特征,捕捉時機
啟發(fā)式教育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樣體現(xiàn)在電教媒體的使用時機上。學生想問題,會出現(xiàn)一時想不出的情況。這樣,使用電教媒體會收到使學生思想豁然開朗的效果。例如:教學《山谷中的謎底》一文中的雪松。為什么雪松上積了厚厚的一層雪,只是彎曲,當積雪從樹枝上滑落,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這是因為它有韌性。而其他一些樹,由于沒有雪松這個本領,就會被積雪壓斷。這時,教師可設計兩種不同的投影片 展示在屏幕上,這樣清晰的演示,使學生一目了然,懂得“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的道理。在課堂上,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越深刻,情緒越高昂,其思維就越活躍。捕捉這一時機,順勢運用電教媒體,可以使學生認識更深刻。如《黃果樹瀑布》一文,學生理解了瀑布的壯美后,再放錄像,感愛其聲、形、色,領略其飛流直下的氣勢,聽其聲,見其形,學生對黃果樹瀑布的喜愛贊嘆之情便再次激起。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電教媒體運用的適時性不容忽視,精心安排電教媒體使用的時機,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現(xiàn)代技術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魅力的優(yōu)勢
1、巧用多媒體手段,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以圖形和動畫為主要手段,同時可將圖形由靜變動,由小變大或由大變小,由慢變快或由快變慢。學生通過觀察,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不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學信息,而且能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畫面生動,圖、聲、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使注意力 更集中,因而提高課堂效率。如在教《刻舟求劍》這則寓言,其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不要以靜止去看待事物,否則會壞事的道理。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設置船動、劍不動的動畫效果,讓學生先觀察然后再問學生:“古人到了岸邊會找到劍嗎?”由于觀察直觀、動畫的圖片,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不需老師多講解,學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這一道理,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
2、巧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xiàn)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采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而多媒體手段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時,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錄象片。動聽的音樂、優(yōu)美的畫面,不僅學生了解欣賞了海底美麗、神奇的景象,而且讓學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看完了錄像片后,學生學習興趣都被調(diào)動起來了,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
3、巧用多媒體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多媒體軟件集圖、文、聲、像、動畫等手段于一體,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飛翔。在教口語交際《皮球掉進池塘了》時,先讓學生說說電腦屏幕上打出的兩幅圖的內(nèi)容,然后出示一幅空白的畫面,同時放出一段輕松愉快的音樂,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想象。有了前面兩幅說話的內(nèi)容作基礎,又創(chuàng)設了情境,學生在充分發(fā)揮想象的同時,激活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誤區(qū)
1、為表現(xiàn)多媒體而濫用多媒體
多媒體可以通過聲音、色彩、圖象、動畫等各種手段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一點是被多數(shù)人認可的。但是一些軟件設計者和制作者據(jù)此認為一個多媒體軟件必須完整地包含多媒體各要素,才能達到全方位刺激學生感官目的。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不管內(nèi)容是否需要,總要生搬硬湊些聲音、景象以體現(xiàn)多媒體的現(xiàn)象。一些讓學生自已閱讀的部分,硬是配以朗讀聲音:當一個選擇題做錯時,呈現(xiàn)一張哭喪的卡通臉并來上好大的一聲警告,嚇人一跳;講到八國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時,畫面中出現(xiàn)一段大火熊熊烯燒的錄像,是學生無法想象火燒的景象吧?
2、為表現(xiàn)技術水平而使用技術
有些教學軟件,畫面上充斥了復雜的三維動畫,讓人看了自嘆不如。還有一些軟件,內(nèi)容平平,操作不便,但是表現(xiàn)的手段中卻含有相當高的技術含量,似有不吐不快的感覺。我認為,技術運用是為了更好的地展現(xiàn)內(nèi)容,而不是展現(xiàn)技術,顯示實力。技術只有為教學內(nèi)容更好地展現(xiàn),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chuàng)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3、盲目追求藝術美感,華而不實。
現(xiàn)代人審美觀的提升也在多媒體軟件的美工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是要分場合的,切忌華而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