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周
?
再說筆頭之問
文/學周

最近文具行業最熱議的問題無外乎“筆頭之問”,同時也使原本在大眾視線之外的文具行業,備受關注。我們擁有一連串的驕人數據——三千多家制筆企業、二十余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四百多億支……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制筆大國,但數字背后卻是核心技術和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劣質假冒產品泛濫的尷尬局面,大量的圓珠筆筆頭的“球珠”卻需要進口。
在全球化語境下討論“筆頭之問”,并非出于一種狹隘的“經濟地理主義”,不是說我們不能接受一些商品的進口。“讓專業人做專業事”,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揚長避短,把能夠做好的產品做好,而在一些無關大局的短板上則選擇進口。這里的關鍵在于,我們的一些短板是否無關大局,造成短板的原因是孤立的還是普遍的。
一支圓珠筆,價格或有限,但再小的數字一旦乘以四百多億時,就會變得無限大。這么大一個市場,關鍵部件只能依賴進口,再大方的人都會有些舍不得。如果僅僅是圓珠筆的問題,那倒也罷了,但人們關心“筆頭之問”,是因為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深層次問題。而這些問題涉及到供給側改革,遠遠比進口圓珠筆尖多花幾個錢更有意義。
在“筆頭之問”里,到底有什么?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工匠精神”可能比較合適。“工匠精神”主要表現為兩種,一是敬業,這主要是態度問題,體現在一些不該發生問題的地方不能發生問題。對于這一點,當人們比照“德國貨”時,會有更深刻地感受。二是精業,主要是技術問題,體現在一些應該突破的地方必須突破。
當我們談論圓珠筆時,兩種問題都有。而就輿論的興奮點來看,更多集中在“精業”問題上,也就是圓珠筆頭的技術問題。據專家介紹,在筆頭生產上,無論是設備還是原材料,長期以來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國家手中。或許有人會問,中國制造能讓高鐵飛馳、蛟龍入海、玉兔登月,怎么在這里“短腿”了?
帶著這些問題,本期雜志的“筆頭”專題將給您一一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