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

在漳州臺商投資區東美村墩上社,有座一百多年前中西合璧的建筑叫“曾氏番仔樓”。
三十年前,我將住在這座樓群里的一個姑娘娶回了家,自此成了“曾氏番仔樓的女婿”。我時常回番仔樓走走看看,對這里的樓房、通道、廊橋十分熟悉,也經常聽老人談論有關番仔樓的往事。
前幾天,因為曾氏族親集資定制了一批石雕要修復家廟曾浦堂,邀我回去拍些照片,我又一次詳細查看了曾浦堂的建筑結構和裝飾,并拍下了上百張的照片。這是一座二進中式祠堂,位于番仔樓群的前排中間,坐南朝北,祠堂大椽下方懸掛著“曾浦堂”三字牌匾。據說,曾氏先人早年下南洋謀生,發家致富后,因為黃河水患賑災有功,大清朝廷賞賜“曾浦堂”以示褒獎,“曾浦堂”便成為東美曾氏宗祠的堂號。當年曾氏先祖還捐了個五品奉天道臺候補,成為士大夫,可謂富貴雙全。后來曾氏在建造番仔樓時,有悖于閩南人建筑坐北朝南的習慣,把番仔樓改為坐南朝北,據說是曾氏不忘皇恩,心向朝廷,以此表達南洋游子愛國愛鄉的情懷。
曾浦堂大門口曾經有一對石鼓,用青石雕成,厚實凝重。大門兩邊鑲嵌著一對用青石鏤空雕刻的祥云鶴壽圓形大花窗,里外對稱,栩栩如生。只可惜前些年都被盜賊撬走,留下兩個圓洞。但花窗周圍那些閩南人叫“泉州白”雕刻的花紋石板,依舊精美絕倫。
走進曾浦堂的前廳,斗拱橫梁木雕精美程度令人嘖嘖稱嘆。門廳兩邊上方,有四只小獅戲球,活靈活現,一進門就給人賓至如歸的喜慶場面。四頭小獅子的頭文革時被紅衛兵掐掉了,但依稀可以辨出搖頭擺尾的可愛神態。而下方那四個彩球,造型古樸,色彩鮮艷,簡直就是藝術精品。在前廳兩邊斗拱前端,各雕刻著兩條追逐跳躍的鯉魚,寓意鯉魚跳龍門,期望子孫飛黃騰達,晉身貴胄。
曾浦堂后廳寬敞透亮,墻壁貼著英格蘭制造的彩色瓷磚,歷經百年風雨,色彩依舊鮮艷明快。中間有六根白色石柱,倆倆對稱,形態各不相同。前方兩根是六方形的,應該是閩南人常說的六六大順的意思。中間兩根是西方式的羅馬柱,寓意主人南洋創業,生意興旺。后面兩根靠近祖先神龕,則是蓮花造型,圣潔高貴,充滿對祖先的虔誠敬意。在六根石柱下方,有六個用青石打造的石墩,有南瓜型,有六角形,有八卦形,其中石面雕刻的動物真是生動豐富,雕有魚蝦、螃蟹、田螺等等不下幾十種。大家開玩笑說,番仔樓先祖曾振源年輕時是個鄉下靠抓魚蝦、賣田螺為生的窮漢子,后來創南洋發財成為巨富,衣錦還鄉建宗祠時,大概是為了不忘當年苦日子和那些讓他賴于生存的魚蝦田螺們,因此勒石銘記。據專家說,曾浦堂里這六根石柱的造型雕工在全國廟宇宗祠中實屬罕見,也許只有闖蕩南洋,周游世界的商人曾氏才具有如此開放的理念,不囿于世俗。
曾浦堂里的那些繪畫,猶如一個美術展館。不僅有故事傳說,山水風光,還有人物花草,飛禽走獸,各具神采。前廳左側橫梁繪的是三國故事,孔明公正離開兩個輪子的座駕,與將士們查看地形;右側橫梁上繪有“夜滿七壁”——夜色中的七(赤)壁,一彎明月懸在天空,小船緩緩前行。閩南語的“赤”和“七”諧音,但“赤”字在閩南人來說是空空如也的意思,畫家用“七”字代之,亦是避諱的說法。令人稱奇的是后廳左側橫梁上居然畫有一幅“故南昌滕王閣”的彩繪,山巒疊起,江水滔滔,滕王閣氣勢雄渾,俯瞰江面上白帆點點,船來船往。不知畫家出于什么構思,但這讓人想起曾氏發跡于貿易航運,在新加坡成立“豐源航務局”,擁有商船29艘的經歷。大概主人有“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廣進達三江”的期盼,只可惜右側的彩繪破壞嚴重,不然看見畫作就能得到印證的。在此上方還有“五代同堂”的彩畫,五條活生生的鯉魚正在歡游。閩南人鯉魚也叫鮘魚,鮘與代同音,五條鮘魚在一起代表五代同堂,希冀天倫之樂、富貴年年。最有意思的是,除了讀書、下棋等雅事的繪畫外,彩繪的內容還有“酒中仙”、“酒醉琴為枕,詩狂石作箋”等畫面,或醉意惺忪,或枕琴而眠,我猜想:要嘛是畫家好酒,要嘛是主人豪放,宗祠里似乎酒香陣陣。
正如曾氏家廟大門那副對聯所撰:祖澤綿長距魯國已七十五世,廟貌壯麗冠薌江之二八九都。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的曾浦堂是何等的金碧輝煌!否則,怎么敢稱“冠薌江之二八九都”呢?
鏈接——曾氏番仔樓,位于漳州臺商投資區東美村,占地面積5723平方米,共有九個院落,有家廟、東賓樓、西賓樓、中樓、后樓等13座樓房,99個房間。整個樓群建筑風格中西合璧,以走廊、通道、廊橋相連貫通,是一座始建于十九世紀末的私家莊園。主人曾振源系東美人,少時貧困,后闖蕩南洋,經商致富,先后回鄉梓建“烏煙厝”、“番仔樓”莊園,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