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春 汪同祖 徐 萍
擴張后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修復面頸部燒傷后瘢痕攣縮
陳發春 汪同祖 徐 萍
目的 通過對照比較擴張后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和任意型皮瓣在修復面頸部瘢痕攣縮畸形中的臨床應用及優劣差異。方法 選擇52例面頸部燒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式不同將患者分成觀察組(擴張后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組)28例和對照組(旋轉推進任意型皮瓣組)24例,觀察記錄手術后2組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評分情況。結果 2組患者術后6個月~2年隨訪均有不同程度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92.9%明顯高于對照組66.7%(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健康情況、生理機能等生活質量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利用擴張后的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治療頸胸部瘢痕攣縮畸形,是一種手術操作簡單,效果好,值得推廣的方法。
燒傷;后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傳統逆行皮瓣;面頸部;瘢痕攣縮
皮源匱乏是臨床上治療較大面積燒傷后遺疤痕所需面對的棘手的問題。頸肩背部因其皮瓣脂肪層較薄,供區相對穩定,血管解剖位置恒定,其重要性愈來愈得到人們的關注。但僅靠皮瓣轉移的局部組織量是遠遠不能達到修復較嚴重的面頸部瘢痕攣縮畸形創面所需的,還需要尋找其他方法[1]。為研究擴張后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修復面頸部燒傷后瘢痕攣縮,本研究選取52例面頸部燒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3年4月來萍鄉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治療的52例患者,按治療方式不同將患者分成觀察組28例和對照組24例,分別接受擴張后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和旋轉推進任意型皮瓣治療。觀察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25~42歲,平均年齡(34.8±3.7)歲,全部為燒傷后遺面頸瘢痕攣縮及頦頸瘢痕粘連患者。對照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23~46歲,平均年齡(35.3±3.8)歲,全部為燒傷后遺面頸瘢痕攣縮及頦頸瘢痕粘連患者。2組患者性別、年齡、燒傷類型臨床檢測指標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首先將創面擴創后完成壞死組織清除,在創面鄰近部位設計皮瓣部位,以缺損區的長軸方向兩端之一為蒂。皮瓣的長寬比例需按照設計要求來設計,皮瓣與缺損區間夾角在45°~60°之間。皮瓣長度由所在部位的皮膚彈性決定,一般取1/3~1/2缺損長軸。再將皮瓣完成“Z”型切口,進行交叉移位,之后推進縫合。根據創面出血情況決定如何放置引流片的方式,引流片撤出時間為48 h內。術區位于四肢則需抬高患肢;采取預防性抗感染治療,持續3 d;術區定期換藥,一般隔天1次;2周左右拆線[2]。
1.2.2 觀察組 術前先依據頸側部畸形情況設計預擴張皮瓣的大小,選擇與其相若擴張器。皮瓣的軸心點選在以頸橫動脈降支穿出斜方肌的位置,在皮瓣轉移時確定血管蒂旋轉的軸心位置。選擇在設計的皮瓣前緣切開約10 cm的皮膚及皮下組織,深度到達深筋膜層時將傷口拉開,一邊直視傷口一邊將傷口向脊柱側分離。術后定期注水至擴張容量達到所置擴張器本身容量的30%左右,擴張總容量為600~1200 mL[3]。術后留置橡皮引流條于皮瓣下方,皮瓣近端則采用常規包扎的方法,遠端打包并進行加壓包扎,術后均可直接拉攏縫合受區與供區。拆線于術后8~11 d,再進行頸托外固定6個月。
1.3 術后評分標準 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后對瘢痕狀況、攣縮狀況、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評分[4]。顯效:瘢痕狀況良好、攣縮狀況良好,修復區域皮瓣彈性色澤良好,毀損部位功能恢復滿意;有效:瘢痕狀況較好、攣縮狀況較好,修復區域皮瓣彈性色澤較好,毀損部位功能恢復基本滿意;無效:瘢痕狀況變差、攣縮狀況變差,修復區域皮瓣彈性色澤較差,毀損部位功能恢復滿意度低。
1.4 統計學方法 觀察指標數據資料輸入SPSS 16.0軟件包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比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比較 2組患者術后6個月~2年隨訪均有不同程度臨床療效,且觀察組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手術后臨床療效比較(n)
2.2 2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比較 2組患者術后健康情況、生理機能等生活質量指標觀察組均比對照組有所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對比(x±s)
1982年Radovan將擴張器應用于皮瓣修復中進行皮膚軟組織創面的修復,使得創面修復的有效率得到很大提升,為提高臨床皮膚軟組織創面修復找到了突破口。修復頭面頸肩大面積畸形主要以肩背部皮膚作為供區,過往的手術多采用分期轉移修復和皮管法等方法。現多采用各種皮瓣,如大張中厚及全厚游離植皮術、前臂尺側游離皮瓣移植術等,各有其優缺點[5-6]。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逆行皮瓣修復,觀察組采用擴張后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修復。從研究統計的檢測指標結果可看出,2組患者術后6個月~2年隨訪均有不同程度臨床療效,且觀察組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術后健康情況等生活質量指標對比對照組均有較大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8例患者,應用此術式治療后,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均得到正常擴張,皮瓣成活良好,瘢痕顯著改善,解決或緩解攣縮畸形。術后經過6個月~2年隨訪,皮瓣并無臃腫的跡象且隨生長發育而生長。供區恢復好,功能沒有任何影響,瘢痕較輕,患者無并發癥,皮瓣外觀,彈性和色澤手感良好。反流軸型皮瓣以其皮瓣形成面積較大以及血供豐富的優點成為了修復面頸部創面的良好供區。攣縮性瘢痕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造成了很大影響,使肢體的外觀發生了顯著變化。雖然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操作不僅簡單且減輕了供區的損傷,皮瓣手術處較為隱蔽,手術風險因此更小,皮瓣可以生存的面積更大,便于切后進行維護,對身體的功能影響較小[7]。但無論頸肩部皮瓣多大,皮瓣的面積和厚度仍然是難以滿足頸部與肩部傷處皮瓣的需求,因此供區還需另外移植皮片進行修復。可將軟組織擴張與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相結合得到理想的修復頸部與肩部的傷口,并且供區可直接縫合,以得到一個區域更大、組織更薄的皮瓣[8]。
總結擴張后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在臨床中具有以下優點及可行性:斜方肌上部纖維在手術中可以保留,對患者生活需要的上臂及肩部功能影響小;擁有較長的血管蒂且組織瓣供血來源充足可靠;由于血管蒂位置恒定有利于手術中保護皮瓣不受損傷;手術操作相對簡單,既不需要顯微外科手術來游離皮瓣,也可避免需要修復皮管多次的手術;皮瓣供區位于背后,不會損害供區外觀及功能,大面積燒傷患者在該部位仍有可利用的組織區域。
綜上所述,利用擴張后的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治療頸胸部瘢痕攣縮畸形,是一種手術操作簡單,效果好,值得推廣的方法。
[1] 劉瑜,盛清華,楊松.超長擴張后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在修復頸胸部瘢痕攣縮畸形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學,2010,34(11):831-832.
[2] 陳道意,李碧錦,覃健.綜合干預措施在預防燒傷后瘢痕攣縮畸形中的價值研究[J].當代醫學,2013,19(30):71-72.
[3] 宋慧鋒,柴家科,陳敏亮,等.預擴張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及頸胸皮瓣聯合修復頸側部瘢痕攣縮畸形[J].解放軍醫學雜志,2003(10):897-898.
[4] 李世榮,羅亮軍,汪仕良,等.頸部燒傷后瘢痕攣縮6種手術方法的優缺點[J].四川醫學,1990,11(3):138-139.
[5] 章建榮,陳宗基.頸橫動脈為蒂的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J].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1995,11(4):287.
[6] 徐海.30例小兒手部燒傷后瘢痕攣縮治療分析[J].當代醫學,2012, 18(32):55-56.
[7] 陳發春,徐萍,葉斌,等.擴張后頸肩背反流軸型皮瓣的臨床應用[J].江西醫藥,2013,48(4):331-332.
[8] 鄧裴,任軍,唐玲,等.頸肩背軸型反流皮瓣修復兒童頦頸瘢痕攣縮[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6,12(2):76-7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3.032
江西 337000 萍鄉市第二人民醫院燒傷科 (陳發春 汪同祖 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