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瓊
重度子癇前期臨床發病類型及特點與圍產結局的關系
莫 瓊
目的 研究和分析重度子癇前期的發病類型、發病特點以及與圍產結局的關系。方法 收集重度子癇前期患者189例,根據患者的發病時間以及病情進程將67例晚發漸進型患者作為對照組,20例晚發突發型患者作為觀察組1,88例早發漸進型患者作為觀察組2,14例早發突發型患者作為觀察組3。比較4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胎兒死亡率。結果 觀察組1和觀察組3的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和觀察組2,觀察組3患者的胎兒死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1和觀察組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具有較為復雜的發病類型,其中早發突發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胎兒的死亡率均較高,圍產結局不良。
重度子癇;前期;發病類型;發病特點;圍產結局
子癇前期指的是孕婦在懷孕前血壓正常,但是在妊娠20周后出現了蛋白尿、高血壓等癥狀,也被稱為先兆子癇,屬于妊娠高血壓之一,相關的研究發現,該病的發病率為2.7%~4.5%[1]。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臨床病癥包括血壓持續升高、蛋白尿高于2.0 g/24 h、血清肌酐高于1.2 mg/dL、持續性的頭痛、視覺障礙、持續性上腹部疼痛等[2]。由于患者的機體各器官系統都可能受到影響,對母嬰的健康都會產生嚴重威脅,因此必須進行及時而有效的干預[3]。在本次研究中,對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發病類型、特點以及圍產結局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間益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共189例,根據患者的發病時間以及病情進程將67例晚發漸進型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7.2±3.7)歲;孕周35~41周,平均孕周(37.8±2.4)周。20例晚發突發型患者作為觀察組1,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27.4±3.5)歲;孕周35~40周,平均孕周(36.9±2.7)周。88例早發漸進型患者作為觀察組2,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28.1±2.5)歲;孕周21~34周,平均孕周(28.9±3.4)周。14例早發突發型患者作為觀察組3,年齡24~40歲,平均年齡(27.9±3.2)歲;孕周22~34周,平均孕周(27.8±3.1)周。4組患者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定時監測尿蛋白和血壓,對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和血常規進行每周1次的檢測,對胎兒進行每周1次的超聲檢查。如果患者在入院時沒有并發嚴重的并發癥,那么可以根據她的孕周長短進行期待治療,或者終止妊娠[4]。如果患者在入院時合并了嚴重的并發癥,那么在其情況穩定后立即進行妊娠終止。對于孕周>34周的患者,在進行短期的治療后進行妊娠終止;對于孕周≤34周的患者,給予地塞米松,從而促進胎兒的肺成熟,并終止妊娠。
1.3 評價指標 將4組研究對象的并發癥和胎兒死亡率進行統計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以SPSS 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1和觀察組3的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和觀察組2,觀察組3患者的胎兒死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1和觀察組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胎兒死亡率對比[n(%)]
子癇前期的發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確,但是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和母體、胎兒以及胎盤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包括免疫調節功能異常、滋養細胞侵襲異常、內皮細胞損傷、營養因素和遺傳因素[5]。臨床上已經證實子癇前期的臨床癥狀出現前,其病理基礎已經開始改變,患者機體出現絨毛浸潤障礙,致使胎盤淺著床,而患者機體免疫系統的平衡失調以及血管內皮功能出現障礙又會進一步使胎盤出現供血不足,而隨著妊娠的進展,胎兒和胎盤組織的代謝逐漸增加,使患者出現全身性的病理改變,嚴重威脅母嬰的健康和生命[6]。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突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均為100.0%,明顯高于漸進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早發突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胎兒死亡率為71.4%,明顯高于早發漸進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晚發突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晚發漸進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中,晚發突發型患者的胎兒死亡率為20.0%,早發突發型患者的胎兒死亡率71.4%;而晚發漸進型患者的胎兒死亡率為7.5%,早發漸進型患者的胎兒死亡率為20.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分析和觀察發現,早發突發型的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具有并發率高、胎兒死亡率高的特點;而早發漸進型的重度子癇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4.1%,其中HELLP綜合征的發病率最高;晚發突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與早發突發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一致,均為100.0%,但胎兒的死亡率明顯低于早發突發型患者;晚發漸進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5.4%,其中胎盤早剝的發病率最高。本研究認為終止妊娠的孕周是對圍產結局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而對于早發漸進型的重度子癇前期患者,最好在胎兒成熟后立即終止妊娠,從而降低胎兒的死亡率。相關的研究認為,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子癇前期患者不會出現肢體水腫等表現,但是部分患者在孕晚期會出現體重的急劇增加,因此這可能也是子癇病癥發作的第一征象[7]。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患者在產前進行了嚴格的檢查,突發型的子癇前期患者的病癥也無法進行有效的預測和預防,所以必須提高孕產婦對該病的認識,尤其是高危的孕產婦必須進行及時的診斷和干預,從而降低對母嬰的危害[8]。
綜上所述,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具有較為復雜的發病類型,其中早發突發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胎兒的死亡率均較高,圍產結局不良。
[1] 楊智清.早發型與晚發型重度子癇前期器官受累及圍產兒預后的比較[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0,10(14):46-47.
[2] 張嵩卉,高眉揚,廖志瓊,等.早發型與晚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的比較分析[J].廣州醫學院學報,2013,34(25):1007-2010.
[3] 鄭靜潔.ADMA、雌二醇及孕酮在重度子癇前期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中南大學,2013.
[4] 陳雪蓮,高湘紅,李軍,等.早發重度子癇前期32例臨床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2,25(12):397-398.
[5] 褚國強,袁佩.重度子癇產婦進行控制性降壓對胎兒臍血流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2,34(18):843-844.
[6] 趙麗芝,張鴻偉,任寶軍,等.重度子癇患者凝血功能與血小板檢測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8(13):787-788.
[7] 羅世香,劉寧.早發型重度子癇患者前期發病情況分析及母嬰結局臨床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1):4387-4388.
[8] 褚國強,許偉.重度子癇產婦不同降壓標準對胎兒影響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27):3138-313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3.044
湖南 413000 益陽市中心醫院 (莫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