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宋雅麗
綜合護理管理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分析
王 麗 宋雅麗
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管理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方法 選取10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管理,比較2組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以及血糖控制情況。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在飲食、運動、服藥、生活規律、胰島素注射知識等方面的自我管理情況均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合護理管理能夠提高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改善血糖控制水平,值得推廣。
綜合護理管理;妊娠糖尿病;自我管理;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包括妊娠合并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兩種情況,導致妊高征、巨大兒、胎兒宮內窘迫、羊水過多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母嬰結局[1]。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發生轉變以及分娩年齡的增大,妊娠糖尿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要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母嬰結局,必須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控制好患者的血糖水平[2]。綜合護理管理是一種綜合性的管理方法,旨在通過前瞻性的護理措施,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康復的目的。本研究對5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采用綜合護理管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3月江蘇省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納入標準:(1)均符合妊娠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2)家屬及孕婦均同意參與研究;(3)單胎孕婦;(4)無不良產史、高血糖史;(5)無其他內分泌疾病史;(6)無嚴重心、肝、腎等系統疾病;排除標準:(1)其他影響血糖的疾病;(2)高血壓、心臟病、嚴重的肝腎疾病;(3)依從性差。將該組孕婦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年齡23~38歲,平均(27.5±4.5)歲。孕周28~39周,平均(34.5±4.5)周。體質量55~72 kg,平均(66.5±12.5)kg。身高152~175 cm,平均(162.5±12.5)cm。初產婦43例,經產婦7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45例。對照組22~37歲,平均(28.2±5.2)歲。孕周28~40周,平均(35.0±5.2)周。體質量52~75 kg,平均(67.2±13.4)kg。身高150~172 cm,平均(161.9±13.2)cm。初產婦41例,經產婦9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3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47例。2組孕婦的年齡、孕周、體質量、身高、孕次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士遵醫囑治療和護理患者,當有機會與患者進行接觸時進行隨機健康教育。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管理,包含以下幾點。
1.2.1 責任制護理 根據護理部下發的《護理崗位說明》將全科護士進行能級分級,實施層級管理。將門診護士進行分組,每個小組設置1名責任組長。每個責任小組6名護士,設有1名責任組長,高級責任護士1名,初級責任護士2名,助理護士2名。實現護理能級資源的合理搭配,每個護士負責所分管患者初復診的全部治療配合及健康指導工作[2],管理患者數≤12例。在護士長的率領下,實行以患者為中心的彈性排班,以責任小組的形式開展工作。
1.2.2 建立健康檔案 由責任護士統計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年齡、孕周、孕前體質量、病史、身高、孕期血糖、血壓、血脂等。了解患者妊娠糖尿病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飲食方式以及血糖控制情況[3]。
1.2.3 多樣化的健康教育 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結合宣傳資料《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冊》講解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常見的并發癥、治療方案、臨床用藥、血糖監測、注意事項等內容,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適時提問,反復講解,確保患者掌握為止[4]。以食物交換份血糖生成指數和血糖生成負荷概念為核心,進行飲食宣教,講解飲食控制的重要性,告知孕婦進食的次數、時間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幫助患者制定食譜,將制定好的食譜及飲食計劃發放給患者。血糖監測的控制標準、次數、時間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或要求立即就診。情緒的波動對血糖的控制有較大程度的影響,加之患需要飲食控制和反復測定血糖,心理壓力較大。護理人員要及時的給予心理指導,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了解其心理需求,有的放矢的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減輕患者的焦慮程度[5]。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運動,時間在餐后12 h進行,運動的方式結合患者的個體特點進行,一般選擇緩步行走或上臂活動,不易太激烈,心率在120次/min。
1.3 觀察指標 (1)自我管理情況:采用自行設計的妊娠期糖尿病相關知識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基本知識、飲食、運動、生活規律、胰島素注射、遵醫服藥、情緒控制、自我監測,每個方面包含若干個條目,最后均轉化為100分。(2)血糖控制情況:于護理前(首次入院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時),護理后(分娩前)抽取孕婦的取2組血標本檢測血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利用強生血糖儀檢測,根據相關檢測標準及注意事項進行血液標本的采集。檢測儀器為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按照血糖的水平分為控制良好、一般和不良3種情況。其中良好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別在6~8 mmol/L,<11.1 mmol/ L;一般為8~11 mmol/L,11.1~13.9 mmol/L;不良為>11.1 mmol/L,>13.9 mmol/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采用
cronbach's α系數進行問卷內部一致性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自我管理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在飲食、運動、服藥、生活規律、胰島素注射知識等方面的自我管理情況均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自我管理情況比較(x±s)
2.2 2組患者血糖控制的水平比較 2組患者護理前的血糖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護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控制的水平比較(x±s)
妊娠糖尿病是常見的孕期并發癥,嚴重危害母嬰的健康,其影響程度與糖尿病病情程度及妊娠期血糖控制等處理密切相關。因此,臨床上對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程度十分重視。近年來,妊娠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已經成為產科醫護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提高妊娠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水平,單單依靠藥物治療難以獲得滿意的效果。提高患者對疾病的管理水平,對于提高血糖控制水平,改善母嬰結局具有積極意義[6]。本研究結果顯示,對妊娠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管理,有效提高了患者飲食、運動、服藥、生活規律、胰島素注射知識等方面自我管理水平,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綜合護理管理通過責任制護理,有責任護士向患者負責健康知識的教育和相關的護理指導,提高了護士的責任心,通過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讓患者從思想上引起重視妊娠糖尿病的嚴重性和血糖對疾病的不良影響,知曉此病的發生及發展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關系[7],促進產婦科學的飲食、運動、調節情緒、用藥等,增強孕婦的自我護理、照顧意識,最終提高了血糖控制的水平。綜合護理管理使護理人員有更多的時間與患者溝通交流,增加了相互信任的程度和理解程度,有利于促成患者良好的遵醫囑行為,提高治療效果[8]。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管理能夠提高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改善血糖控制水平,值得推廣。
[1] 董拉云.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母嬰的影響[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6):158-159.
[2] 程根娣,平風娟,彭巧君.循證護理模式對妊娠糖尿病病人預后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4,28(1):68-70.
[3] 楊魁紅.系統性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血糖控制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7):75-76.
[4] 岳曉紅,魏濤.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母嬰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24):2639-2640.
[5] 李萬菊,蒲卉明,劉吉琴,等.專科護士門診回訪對2型糖尿病病人代謝指標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8):736-737.
[6] 夏引芳,韓玉琴,張建華,等.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提升糖尿病專科護理水平[J].護理研究,2013,27(29):3283-3284.
[7] 劉巧玲,劉春燕.優質護理在內分泌科的應用及效果[J].中國醫藥科學,2013,3(21):128-130.
[8] 李炳娣,彭政,黃偉嫦.臨床護理路徑優化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護理程序研究[J].全科護理,2013,11(18):1686-168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3.063
江蘇 221000 江蘇省徐州市婦幼保健院 (王麗 宋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