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軍花
優質護理服務應用于Miles術后腸造口患者的效果評價
薛軍花
目的 探討優質護理服務應用于腹會陰聯合切除術(Miles術)后腸造口患者的效果。方法 選取Miles術后腸造口患者138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9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護理,而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服務。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造口并發癥以及術后6個月生命質量等指標。結果 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7.018,2.604,P=0.000,0.000)。試驗組患者造口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385,P=0.007)。試驗組患者術后6個月生命質量評分(76.71±15.18)分顯著高于對照組(65.56±13.9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49,P=0.000)。結論 優質護理服務的實施減少了患者住院天數和費用,降低了造口并發癥的發生,同時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質量,促進了患者的預后。
腹會陰聯合切除術;腸造口;優質護理服務;預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直腸癌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嚴重危害[1-2]。目前臨床對直腸癌患者的治療方案主要為腹會陰聯合切除術(Miles),然而Miles術后的永久性結腸造口改變了患者以往的排便方式,從而增加了造口并發癥,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質量,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預后[3]。因此,如何改善腸造口患者的預后是醫師首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本研究對Miles術后腸造口患者分別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和傳統護理,通過比較其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造口并發癥以及術后6個月生命質量等指標,旨在探討優質護理服務對Miles術后腸造口患者預后情況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在渭南市第一醫院行Miles術后腸造口患者138例,其中男75例,女63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43.3±5.8)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8例,大專20例,中專及高中41例,初中及以下49例;醫療費用支付形式:城鎮醫保56例,農村合作醫療75例,自費7例。138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9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以及醫療費用支付形式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護理,主要包括發放造口護理手冊,常規造口護理、健康教育以及出院指導[4]。而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服務,優質護理服務指以患者為中心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的護理模式。主要分為術前、術后以及出院后護理3部分。術前護理包括:心理護理:大多數患者在接受造口治療時對治療知識一無所知,同時由于其排便方式的改變、昂貴的手術費和造口護理產,易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尤其為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患者。醫護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為其介紹手術的相關事宜及成功案例,排除來自社會及家庭的壓力,減輕患者的焦慮及恐懼;對家屬的健康教育:從家屬的角度表示對患者的理解,重點突出幫助患者家屬的熱情,讓患者家屬接受現實,坦然面對術后的護理負擔。再從患者角度向家屬表達心理狀態的脆弱,需要家屬的支持和安慰,動員家屬主動和醫護人員一起努力,讓患者有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去接受手術,增強患者戰勝疾病,提高生活質量的信心。造口定位:對患者進行造口定位的評估,尤其為肥胖或消瘦患者[5-6]。術后護理:術后情緒控制:當患者術后第1次看到腹壁上的腸粘膜,尤其發生糞便外溢時,自我形象紊亂,往往導致情緒波動較大。因此術后1周內盡量減少探望人數以及在室內放置除臭劑,減少異味的產生。體位護理:患者術畢返回病室叮囑患者去枕平臥6 h,當患者完全清醒時可改為半臥位,并協助患者早期床上運動,有利于腸功能的恢復。飲食護理:術后2~3 d若腸蠕動恢復可進流質,1周后進軟食,2周進普食,食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以及易消化食物,且有規律的進食,避免發生腹瀉、便秘等情況。切口護理:由于直腸癌手術一般屬于Ⅱ類切口,因而發生切口感染的可能性較大,所以保持切口敷料干燥,發現滲血滲液及時更換。同時由于手術切口與造成相近,叮囑患者排便時取左側位,排便后及時清洗干凈并更換造口袋。腸造口護理:造口開放前,用3%高滲鹽水紗布外敷造口來預防水腫,2次/d[7]。同時用凡士林紗條環繞造口,起到防腐生肌的作用。造口開放后,在造口周圍皮膚涂上氧化鋅軟膏以保護皮膚。出院后護理:叮囑患者來本院進行造口復診,并指導患者家屬協助患者進行切口和造口的護理,家人的關懷可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預后因。同時醫護人員每月進行1~2次電話隨訪[8]。
1.3 評價指標 患者術后6個月生命質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相關生命質量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5個維度,共24個指標。采用5級評分法,1分最差,5分最好,分數越高表示生命質量越好。患者術后腸造口并發癥情況根據《腸造口治療》[9]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試驗組患者造口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試驗組患者術后6個月各領域生命質量評分及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2 2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和費用比較(x±s)

表3 2組患者造口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表4 2組患者術后6個月生命質量評分比較(x±s,分)
直腸癌屬于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其位置與肛管括約肌相近,因此常需行永久性結腸造口,導致術后無法自主排便,且需長期使用造口袋,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嚴重影響[10]。因此在圍手術期需得到具有專業知識護理人員的指導和護理,尤其對因害怕腸造口而有放棄手術治療意向的患者更應進行深入的勸導,從而消除腸造口給患者帶來的負面影響[11-12]。因此本研究對腸造口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對患者進行有計劃、有預見性的護理,旨在探討優質護理服務對腸造口患者平均住院天數和費用、造口并發癥以及術后6個月生命質量等指標的影響。
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較對照組顯著減少(P<0.05),說明優質護理服務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減輕了患者經濟負擔。主要由于醫護人員考慮到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分別在患者術前、術后以及出院后三個階段分別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使護理工作更人性化、規范化。協助患者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住院期間一系列的檢查、治療以及護理工作,減少了無效住院時間。同時規范各種收費標準,盡可能地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13]。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造口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優質護理服務有效減少了造口并發癥的發生。主要由于在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耐心講授腸造口健康知識,督促患者合理飲食和規律排便,對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起到重要作用[14]。同時在造口開放前,用3%高滲鹽水紗布外敷造口來預防水腫的發生,敷料一旦被污染及時更換,只用清水洗凈造口周圍皮膚,保持干燥。并且密切觀察造瘺口的血供及腸管有無回縮、壞死等情況。另外,由于手術切口與造口距離較近,為防止造口的感染,務必保持切口敷料干燥,發現滲血滲液及時更換。除此之外,在出院后叮囑患者定期復查或者進行電話復診,時刻關注患者造口的恢復情況,碰到造口相關護理問題則進行糾正及指導,從而有效預防了造口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術后6個月各領域生命質量評分及總分與對照組相比顯著提高(P<0.05),說明優質護理服務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由于護理人員指導協助患者掌握自我護理技巧,減少造口并發癥的發生,及時為患者提供社會及信息支持,給予專業性的指導,促使患者盡快適應手術帶來的變化[15-16]。同時充分調動心理及身體的潛在代償功能,使其在心理和生理上重新與社會接軌,消除自身自卑的心理狀態,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質量。另外,家屬的支持與陪伴亦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服務的實施減少了腸造口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費用,降低造口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從而促進了患者的預后。
[1] 李偉,宋曉梅.延續護理在出院永久性腸造口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2):8-10.
[2] 徐亞娟,郭嵐峰,徐玉香,等.小兒腸造口及其周圍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3-84.
[3] 侯華芳,段迎,寇紅艷,等.農村永久性腸造口患者護理知識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3):54-55.
[4] 劉婷,杜月娥,徐為,等.老年患者腸造口的術前定位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0):40-42.
[5] 馮志仙,王飛霞.直腸癌前切除低位直腸吻合術患者自閉保護性腸造口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 2013,48(9):784-786.
[6] 李紅,夏偉芬,葉津,等.低位直腸癌骶前切除加預防性回腸造口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8):728-729.
[7] 杜永紅,郭秀君,金黑鷹,等.無支撐回腸造口在低位結腸肛管吻合術中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6):1477-1478.
[8] 張六一,王建才,李晶,等.腸造口患者社區護理現狀及護理需求調查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1):1273-1275.
[9] 喻德洪.腸造口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
[10] 韓舒,溫肇霞,陸連芳,等.應用Delphi法構建腸造口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J].護理學雜志,2013,28(23):7-9.
[11] 陳劼,張玉俠,顧鶯,等.新生兒回腸造口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合并切口感染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8):739-740.
[12] 胡軍,包寶.專人護理對提高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3):42-43.
[13] 王立妍,朱卉,龐曉麗,等.腸造口患者抑郁情緒的調查與護理干預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8):1-3.
[14] 王穎.保鮮膜保護法應用于嬰幼兒小腸造口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4):369-370.
[15] 柴東芹.心理護理干預在預防腸造口術后患者抑郁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2):131-132.
[16] 施婕,羅比可,劉琳,等.不同類型腸造口周圍皮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2,27(20):40-4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3.081
陜西 714000 渭南市第一醫院普外科 (薛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