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建
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比較
趙 建
目的 比較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療中瑞替普酶與尿激酶藥物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為瑞替普酶組、尿激酶組,各28例,分別給予瑞替普酶(10 MU,1次/12 h)、尿激酶藥物(100萬U,1次/12 h),比較2種藥物的療效及安全性。結果 經溶栓治療后瑞替普酶組患者的再用率為85.71%,而尿激酶組患者再通率僅為64.29%,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瑞替普酶組患者的并發癥(7例)、病死率(0%)均明顯低于尿激酶組(16例、3.57%),并發癥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病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經臨床對照研究證實,瑞替普酶溶栓治療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療效更為顯著,安全性較高,可用于臨床推廣應用。
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尿激酶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種因冠狀動脈斑塊破裂而引發冠狀動脈出現急性的持續性缺血、缺氧狀態,最終導致心肌出現急性壞死[1]。長期臨床研究發現,AMI疾病發病較急、病情發展較快且病程較長,臨床病死率較高,而治療AMI疾病的關鍵在于盡早疏通梗死血管,恢復冠狀動脈血流,最大程度減少心肌梗死面積[1]。目前,對AMI疾病的治療方式主要溶栓治療為主,本研究比較瑞替普酶、尿激酶治療AMI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遼寧省錦州市第二醫院收治的56例AMI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1)患者胸痛時間持續30 min以上,給予含服硝酸甘油后癥狀未緩解者;(2)經心電圖檢測顯示ST段出現2個及以上肢體異聯抬高0.1 mV以上,胸段導聯ST段抬高0.2 mV以上;(3)患者發病時間在6 h以上;(4)患者無溶栓治療禁忌證;(5)患者年齡<70歲。研究中根據數字分組法將研究對象分為瑞替普酶組、尿激酶組,各28例,其中瑞替普酶組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36~68歲,平均(51.9±3.7)歲;尿激酶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35~69歲,平均(52.5±4.1)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在治療前接受常規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等);治療時給予常規吸氧,叮囑必須臥床休息,持續監測血壓、心律、血氧飽和度及心電圖;2組患者均口服300 mg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第3天后劑量分別調整為100 mg、75 mg;治療期間可根據患者病情合理給予硝酸鹽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或者止痛藥物等。
瑞替普酶組:本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靜脈緩慢推注10 mu瑞替普酶[愛德藥業(北京)有限公司,規格:5.0 mu/支,國藥準字00 S 093205],注射完成之后再給予皮下注射0.4 mL低分子肝素,1次/12 h,連續注射5 d。尿激酶組:本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靜脈推注100萬U尿激酶(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規格:25萬單位,國藥準字H 44020671),時間控制在30 min內;注射12 h后檢測凝血時間,若凝血時間低于正常1.5倍,則需要給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次/12 h,連續給予注射5 d。
1.3 再通評估標準 冠狀動脈再通評估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2]相關標準制定,其中:(1)經溶栓治療2 h后患者胸痛癥狀明顯緩解;(2)經溶栓治療2 h后患者心電圖ST段導聯抬高迅速下降50%以上;(3)溶經栓治療2 h后患者出現再灌注心律失常現象;(4)肌酸激酶(CK)高峰移至16 h內,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峰前移至14 h內。上述指標若符合兩項者可判定為再通,若只出現(1)、(3)項不能判定為再通。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方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再通率、CK-MB峰值時間情況 通過對
2組患者的再通情況及CK-MB峰值時間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瑞替普酶組冠狀動脈再通率明顯優于尿激酶組(χ2=3.429,P<0.05);2組患者的CK-MB峰值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428,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再通率及CK-MB峰值時間比較分析
2.2 2組患者并發癥及死亡率情況 通過對2組患者并發癥及死亡率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瑞替普酶組患者出現7例并發癥者,而尿激酶組患者則出現16例并發癥者,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死亡率方面,瑞替普酶組死亡率(0%)明顯少于尿激酶組(3.57%),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癥及死亡率比較分析
AMI在心血管疾病中屬于急性危重疾病,具有發病急、預后效果差且病死率較高等特征。目前,臨床治療AMI的目的是讓梗死冠狀動脈再通,溶栓治療是最常用的治療方式,其通過給予患者注入溶栓劑后將梗死冠狀動脈溶解,促使冠狀動脈血流再灌注[3-4]。
近年來,隨著現代制藥技術不斷進步,可用于溶栓治療的藥物種類比較多,常用的溶栓藥物主要為瑞替普酶、尿激酶,這兩種藥物的藥理學原理基本相似,可有效激活心肌纖維蛋白溶解酶,降解冠狀動脈血栓中的纖維蛋白,以此來達到溶栓治療目的[5]。其中瑞替普酶藥物屬于是第三代溶栓治療藥物,可實現對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的變異體進行重組,可有選擇性地作用于血栓表面并滲透至血栓內容,從而發揮高效的溶栓效果[6];由于瑞替普酶具有較高的選擇性,不會對組織中的纖溶和凝血系統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服用期間患者的并發癥率較低,具有較高的安全性[7]。本研究結果顯示,瑞替普酶組患者的再用率(85.71%)明顯高于尿激酶組患者(64.29%),但組間CK-MB峰值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瑞替普酶組患者的并發癥(如:出血、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死亡率均明顯低于尿激酶組,這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8]。
綜上所述,在AMI治療中瑞替普酶藥物的再通率明顯優于尿激酶,而且在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低,這表明瑞替普酶藥物是一種高效、安全、方便的溶栓劑,是臨床治療AMI的有效藥物。
[1] 董振宇,高文軍,陳愛明.瑞替普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424-425.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79-1491.
[3] 喬艷春,杜豐君.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172-173.
[4] 鐘石生,何健,陳鋒,等.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療效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2,32(3):406-407.
[5] 楊芳.瑞替普酶與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中的作用比較[J].中國現代醫學,2012,50(19):60-61.
[6] 馬賀,高雯,楊志棟.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療效分析[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12,34(6):924-926.
[7] 王勃.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衛生產業,2013,9(5):73.
[8] 宋翠麗,王昆.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8):87-8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3.094
遼寧 121000 遼寧省錦州市第二醫院 (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