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園林植物保護站站長 王志剛
?
讓我們的城市充滿綠色
——太原生態園林建設探析
●太原市園林植物保護站站長 王志剛
建設城市生態園林在城市發展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志,對優化城市環境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太原市進行生態園林建設,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是一項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關系著每一位市民的生存質量和生活水平。

生態園林是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理念,構建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植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應用系統工程發展園林,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的園林。
生態園林城市是具有宜人的生態環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觀,它是一個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組合;具有“生態城市”的科學因素和“園林城市”的美學感受,賦予人們健康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意境。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強調城市各區域空間環境的生態化,自然的保護,城市與區域的協調發展;同時強調城市各行政區全面、均衡發展,城市各類基礎設施的全面完善和提高;更強調城市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和諧融通及城市生態文明的塑造。
1.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重視文化建設,使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增加城市文化底蘊。
2.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威脅后代的發展。在進行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植被的生長特性等因素,合理搭配,同時也要合理利用能源不要顧此失彼,實現良性循環。
3.生物多樣性原則
物種多樣性是群落多樣性的基礎,它能提高群落的觀賞價值。只有豐富的物種種類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群落景觀,滿足不同人的審美品位,更好地發揮植物群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果。
4.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
適地適樹,立地條件與樹種特性相互適應,是選擇園林植物的一項基本原則。在城市園林建設中,一定要選擇適合本地環境、氣候、土壤的植物,合理選配植物的種類,充分發揮植物特征,培育太原市的地方植物特色景觀,實現良好的生態效益。
5.合理配置、季相突出的原則
配置上應喬、灌、藤、草相結合,以喬木為主,灌木、地被、草坪等為輔,同時樹種選擇要注重常綠與落葉、一般型與觀賞型、速生與慢生的結合,創造“春花、夏蔭、秋色、冬陽”的植物景觀。針對太原市冬季缺綠、城市景觀單調的客觀現實,有計劃的增加常綠樹種的比例,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效果,減少冬夏綠量差異從而改變城市冬季景觀。
6.經濟、適用、美觀原則
這是園林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適用是因地制宜和功能發揮。美觀,即滿足園林布局、造景的藝術要求。經濟就是合理科學的資金使用,也表現在正確選址,借山造景等。“適用、經濟、美觀”三者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應把握好彼此間的平衡。
太原,別稱并州,古稱晉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0年2月,太原市被國家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以來,市委、市政府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通過科學規劃,落實責任,城市基礎設施得到了大幅提升,生態狀況明顯好轉,人居環境明顯提高。目前,太原園林綠化覆蓋面積13 94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41%;園林綠地面積12 263.8公頃,綠地率達到36.07%;公共綠地面積3 930.4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56 m2,初步形成了城市綠地系統。截至2014年底,太原市共有汾河公園、迎澤公園、龍潭公園、晉祠公園、森林公園、南寨公園、玉門河公園、漪汾公園等31個綜合性公園,萬人擁有綜合公園指數達到0.094,公園綠地應急避險場所實施率為77.6%,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為75%。今年已啟動晉陽湖公園、和平公園和晉陽街財大公園建設。
近年來先后完成了濱河東路北延、濱河西路南延、中環路、馬練營路、太太路、西渠路等 59條新道路綠化工程;提質改造了濱河東西路、府東府西街等16條道路,對516條道路行道樹進行了補栽。截至2014年底,市區道路綠化面積總計達到1 015.95萬平方米,道路綠化普及率達到98.82%,道路綠化達標率達到87.93%。建成了以迎澤大街、長風大街、龍城大街、濱河東西路、中環路、環城高速為骨干的綠線網絡。全市初步形成了林蔭路系統,林蔭路推廣率達到76.44%。近年來,太原市先后出臺了《太原市城市綠化條例》《太原市公園管理條例》《太原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太原市城市綠線管理辦法》等11項法規、規章以及《太原市園林綠化養護管理標準》《太原市公園管理標準》等7個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標準。按照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目標要求,堅持綠線管理和綠色圖章制度,在全市開展了綠線界定工作。充分發揮12345 和12319城建服務熱線園林平臺和新聞媒體監督作用,嚴肅查處各類擅自擠占綠線、侵占綠地、損毀花草樹木行為,有效保護綠化成果。
1.在城市園林綠地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
2.保持“物種多樣性”,模擬自然群落結構。物種多樣性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變化程度或均勻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益。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合理布局,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
4.重視喬木的作用 。必須充分重視作為綠量結構主體的喬木的作用,城市要持續發展,城市園林綠化的種植結構也要向持久利用的方向發展。更新周期長的喬木應引起進一步的重視,要加大用量使其逐步成為城市園林綠化的骨架。
5.加大鄉土樹種的種植力度,適當引進外來苗木。在城市園林建設中,應該選擇優良鄉土樹種為骨干樹種,積極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種,馴化觀賞價值較高的野生物種,形成色彩豐富、物種多樣的景觀。群落的相互關系。

3.建立由喬、灌、草組成的合理的復層種植結構。喬、灌、地被、草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提高群落的生產力和生態
6.以速生樹種為主合理搭配慢生樹種。太原市冬季漫長,植物生長期較短,選擇速生樹種會在短期內形成綠化效果。但速生樹種易衰老壽命較短,而慢生樹種生長緩慢,短期內達不到綠化效果但壽命較長。所以要根據主要功能選擇不同生長速度的樹種,如街道綠化應選擇耐修剪、易移植的速生樹種;而街頭綠地、小游園則應多選擇慢生樹種適當應用速生樹種。
7.積極探索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面對綠化用地日趨緊張的形勢,太原市應在垂直綠化、屋頂綠化上積極探索。從管理層面進行政策扶持,形成 “政策扶綠、見縫植綠”的有效機制。
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只是城市綠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改善生態環境才是永恒的主題。太原將進一步鞏固國家園林城市成果,加快生態園林建設步伐,讓城市充滿綠色、讓綠色環抱城市,體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