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質量技術監督局業務受理中心 徐炎
?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助力上海智慧城市建設
●上海質量技術監督局業務受理中心 徐炎

摘要:“互聯網+”時代,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各種信息資源。本文探討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作為各類機構的身份標識,在上海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信息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大趨勢。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后,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設想,2009年2月,在北京召開的IBM論壇上又提出建設“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設“智慧城市”的口號。IBM將智慧城市定義為: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未來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方向。為探索智慧城市建設、運行、管理、服務和發展的科學方式,2012年底,我國開展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截至2015年4月,住建部公布3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共計確定290個城市(區、縣、鎮)和41個專項試點。上海市成為首批國家試點智慧城市之一。
上海作為信息化發展水平領先的城市,十分重視智慧城市的建設。早在2010年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中已將“智慧城市”的概念應用于園區的交通、服務和管理等各個方面。2011年發布的《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了“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的戰略性目標,并在實施過程中逐步制定了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兩輪3年行動計劃。經過5年多的建設,上海智慧城市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普惠化智慧民生、智慧型城市管理等方面均已獲得階段性成果,特別在智慧政府方面,通過人口信息庫、法人數據庫和空間地理信息庫三大基礎數據庫的建設,以及上海市信息資源服務平臺(二期)的啟動、法人“一證通”數字證書的應用、網上政務大廳的建設等,深入推進了上海電子政務應用體系,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務水平。但上海智慧城市建設依然面臨著一系列“短板”和瓶頸問題。2016年2月,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陳鳴波在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設專題會議上指出:“信息孤島”限制了政務信息資源的共享開放和業務協同。而目前正在開展的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登記制度改革,將有助于解決“信息孤島”,促進協同共享。
2013年3月,國務院在《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提出要求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
2014年6月4日,《國務院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探索實行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登記制度”。隨后,全國范圍內二十多個省市陸續開展了“三證合一”改革試點。
2015年3月20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家工商總局考察時強調要抓緊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年內務必實現“三證合一”。
2015年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6月11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宣布實施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6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了通過“一窗受理,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將由工商、質監、稅務3個部門分別核發不同證照,改為由工商部門同一核發一個加載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
2015年10月1日,工商部門開始實施“三證合一”登記制度,2016年1月1日,民政部門開始實行“一照一碼”登記制度。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由18位構成,其中第一位是登記管理部門代碼,第二位是機構類別代碼,第三位至第八位是行政區劃代碼,第九位至第十七位是主體標識碼,也就是組織機構代碼,第十八位是校驗碼。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主要特性有以下幾個方面:
1.唯一性。統一代碼及其9位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在全國范圍內是唯一的。一個主體只能擁有一個統一代碼,一個統一代碼只能賦予一個主體。
2.兼容性。統一代碼最大程度地兼容現有各類機構代碼,既能體現無含義代碼的穩定可靠,又能發揮有含義代碼便于分類管理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減少改造成本。
3.穩定性。統一代碼一經賦予,在其主體存續期間,主體信息即使發生任何變化,統一代碼均保持不變。
4.全覆蓋。對新設立的法人和其他組織,在注冊登記時發放統一代碼;對已設立的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適當方式換發統一代碼,實現對法人和其他組織全覆蓋。
智慧城市建設依靠的是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而在如此海量的信息資源中,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實現信息檢索、追溯的重要基礎,它將應用于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筆者僅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1.促進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
如今,食品的供應鏈越來越長、環節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也越來越復雜。因此,提高食品生產、供應鏈的信息化程度顯得尤為重要。其中,開展食品安全追溯是構筑食品安全堅實“大堤”的一項有力舉措。通過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基礎信息,可以方便地追蹤到全市的食品生產企業、物流配送企業、食品銷售商,從而建成覆蓋全市的食品安全監控網。監管部門可以通過統一社會代碼找到對應的企業,查找問題出現的根源,從而杜絕問題的再次發生。在需要對產品撤回或召回時,也可以方便地追溯到產品的流向,保護市民的餐桌安全,同時也保護了無辜環節的聲譽。
2.助力搭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推進誠信體系建設
公共信息服務的實質是促進相關行業系統內信息資源的交互,以加強全市各政府職能部門及各類法人機構集群的全部屬性信息的數據存儲和實時應用。政務信息共享要求對不同職能部門政務信息的及時掌握,這將有助于各職能部門之間協同辦公,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地方政府的服務效能。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建立和廣泛應用,為各部門之間的系統互通、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打下了基礎。通過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可以將各個政府部門的信息有效整合,避免多方采集而產生的人力資源及軟硬件成本浪費,有利于構建節約型社會。信息的高度共享,及時有效地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儲備,從而提高政府的決策水平,為建設服務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礎。
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條件。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上海已經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市場交易以誠信為前提,更多地表現為信用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以信為本,無信不立。
顯然,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運行將推進整個社會和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并對整個社會治理體系進行完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具有全覆蓋的特性,這就為誠信體系建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信息平臺。 通過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可以將分散在各地區、各部門、各領域的信用記錄歸集整合到當事主體的名下,形成完整統一的市場主體信用檔案,創造“一處失信、處處制約,處處守信,事事便利”的信用環境,為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創造了條件。從而為實現商業決策和公共事業管理的科學有效應用提供重要支撐,為規范市場秩序、優化發展環境創造條件。
3.助力支撐大數據平臺
按照“一照一碼,三證合一”制度改革要求,各登記管理部門負責在法人和其他組織注冊登記時發放統一代碼,賦碼后將統一代碼及相關信息按規定期限回傳匯總至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不難看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不僅包含了工商、編辦、民政等機構注冊部門的數據總和,而且包含了超出上述部門管理范圍的其他依法成立的社會組織基本信息,基本上覆蓋了我國每個依法成立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合法的社會組織及機構。因此,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與“大數據”一樣具有范圍廣、數量大的特點,如此量大面廣的數據,能夠滿足社會各界信息的需求。同時,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采集并非一次采集終身不變,各類機構的登記管理部門會通過各種手段要求信息承載的個體及時通過相關部門將新增、變更及刪除等信息收集起來,因此,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又符合“大數據”快速化的特點,能夠為全市政府、機構、個人提供精確的信息。通過對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的統計、分析、追溯,可以了解全市各區域產業結構、資金分布等情況,進而把握全市經濟運行的情況,為各級政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可見,支撐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大數據的應用,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可助一臂之力。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建立將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基礎性支撐,但作為一項新的管理模式,筆者認為在推進力度、標準規范、共享范圍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
1. 推進統一代碼全覆蓋
從全國范圍來看,截至2016年3月底,根據國務院《總體方案》的要求,工商、民政和機構編制部門已逐步實現了《民法通則》 所規定的“機關法人、事業法人、企業法人和社團法人”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轉換、發放和信息回傳工作。但對于工會、律師事務所、宗教寺廟等機構,尚未明確該項工作的計劃安排,這勢必造成登記信息缺失或形成新的“信息孤島”,影響智慧城市的建設。各登記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全面推進各類機構統一代碼制度的改革進程,早日實現統一代碼的全覆蓋性。
2. 完善統一代碼國家標準
此次統一代碼制度改革將我國全部登記部門均納入了改革范圍,并要求以此建立統一代碼數據庫。但由于各登記部門的行政事項性質、采集字段、字段定義都不盡相同,統一代碼數據庫的建設亟待制訂相應的國家標準以統一規范。目前,統一代碼國家標準僅實施了《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編碼規則》(GB 32100-2015)。下一步應加快術語、元數據、數據庫建設等基礎標準的制訂,完善統一代碼標準體系,指導統一代碼數據庫建設和信息應用。
3.實現全國范圍數據共享
智慧城市就是通過“互聯網+”與各行業、各部門間進行互聯互通,達到信息的高度融合。智慧城市的建設不應局限于行政區劃的城市概念。同樣,統一代碼的應用共享也不應局限于各省市政府部門,要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基礎上,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推進統一代碼信息全社會開放應用,實現全國范圍的信息共享。
參考文獻
1.周鋼,劉乃昊.“小”代碼順應大數據時代.標準科學.2014(10).
2.孟魁榮.破解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難題的三劑良方.中國信息化.2015 (5).
3.石莉,楊克亮.組織機構代碼在電子政務和信息化建設中的基本作用.中國標準導報.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