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勉
?
“精神脫貧”起步了嗎?
王勉
要徹底擺脫貧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脫貧。解決好精神層面的問題,就會真正激發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就會激發出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變被動救濟為主動脫貧,提升自主脫貧能力
相信類似這樣的扶貧故事在不少地方都發生過。面對這樣的情景,我們在哭笑不得的同時,更多的應是反思。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個人共同努力,多方施策。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尤其是“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這也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確保到2020年讓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為此,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責任、擺在突出位置,做了大量工作。不少地方的百姓更新了觀念,理清了思路,勁頭十足。
但同時也看到,隨著這些年政府對扶貧越來越重視,各項優惠政策不斷落地,部分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動性降低、依賴性增強,“等、靠、要”思想嚴重,安于現狀、不求進取,把扶貧幫扶當作“天上掉餡餅”,“你急他不急”“上動下不動”,有的甚至消極無為,好逸惡勞,認為我沒吃沒喝,政府會按時給我,幫我脫貧,更是每位干部的分內之事。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產生這種思想的根本原因是精神貧困。精神貧困比物質貧困更可怕,它使人消磨意志,失去向貧困命運挑戰的精神動力。其最終的后果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脫貧作用不明顯。一些地方連續被扶持多年,卻依然貧困,或者在短暫脫貧后又再度返貧。

要徹底擺脫貧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脫貧。解決好精神層面的問題,就會真正激發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就會激發出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變被動救濟為主動脫貧,提升自主脫貧能力。
精神扶貧絕非一朝一夕之事。簡而言之,一要實行觀念扶貧。引導農民樹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難、艱苦創業的思想和勇氣。二要重視和加強貧困地區教育。扶貧重在扶智、扶文化。教育上去了,貧困地區的孩子真正走出了大山,全家徹底脫了貧,而且這種榜樣和示范作用無法估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文化氛圍。三要抓好黨建促扶貧。“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要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要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且群眾信得過的干部到貧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同時,加強就業培訓、醫療、農村文化等社會事業,讓貧困群眾增加更多技能,有更多的保障。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扶貧也是一樣,物質生活的貧困需要幫扶,精神扶貧更不能忽視。精神失守就會缺“鈣”,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得了“軟骨病”即便再多的人幫扶,也難扶得起。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某貧困村基礎設施落后,對口幫扶單位想盡辦法“化緣”找資金,準備幫村里硬化三公里的道路,原本就資金有限,幫扶單位為了節約資金,希望村里每戶出勞力,沒想到一些村民說法讓人心寒:“要幫我們就給我們完全弄好,還讓我們去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