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
?
烘焙箱里的“供給側”
馮華
調結構不是發幾個文件、動員部署幾次就能完成的,調結構也不只是單純的“種植”問題,需要在制度設計上統籌考量,制定更精準的扶持政策

作為一個不算高手卻堅持多年的烘焙愛好者,每次購買烘焙原料時,都會頗費思量。做面包,要買高筋面粉;做蛋糕和餅干,要買低筋面粉。家里常備的包餃子、蒸饅頭的面粉,則是普通的中筋面粉。現在流行吃得營養、健康,提倡吃粗糧,又要費心思采購含有麥麩的全麥面粉。
那么問題來了,這么多種類的面粉,上哪兒買?什么牌子的好?
猶記得初入門時某位“廚神”的指點:高筋面粉要買這幾個品牌,用的是美國和加拿大的優質小麥,做出的面包很柔軟;低筋面粉里最好選某某品牌,也是國外的,據說好多星級酒店蛋糕房都用這個牌子。去網上的烘焙店里一看,這些品牌的高筋、低筋面粉的售價都是普通面粉的三四倍。
彼時的我一知半解,請教了小麥專家后才明了。一段時間以來,為了保證口糧供給,我國小麥種植一直比較注重產量。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習慣的變化,人們對高品質面粉的需求不斷增加,小麥品質的改良才逐漸被重視起來,也出現了一些叫得響的優質面粉品牌。但由于起步較晚,優質小麥的供給與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相比,還有很大缺口。我國小麥連年增產,但每年仍需進口一定數量的小麥來進行品種調劑就是明證。
因此,小麥生產要緊盯需求變化,走產量、質量并重的道路,根據區域特點積極調整種植結構,這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但由于農戶生產經營方式較為分散,優質小麥的品種很難統一;種植上的技術難題也有待破解,如強筋小麥易發生凍害,產量、品質都不穩定;影響農民種植的關鍵因素——價格也不穩定,優質優價很難實現。此外,下游糧食加工企業經營狀況不甚理想,需求不振也制約了優質小麥的發展。
從小麥來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對其艱巨性有充分認識。調結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發幾個文件、動員部署幾次就能完成的。農業生產周期長,農民固有的種植習慣、經營方式難改變,還有加工、流通等環節的難題短期內也難以破解。
其次是在政策設計上統籌考量,扶持政策更精準。比如,結構調整不是單純的種植問題,而是和加工緊密聯系。優質小麥種出來了,誰來收、賣給誰?面粉加工企業的生產設備、工藝流程能否跟得上?再比如,優質小麥產量上不去,除了品種原因,也有配套栽培模式以及農技推廣的制約因素。此外,還有規模化種植的問題,應該如何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來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多發力。
此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各方合力。各相關部門、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要形成合力,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撐、產業引導等方面打出組合拳,共同推動調結構順利實施,讓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讓種植者、消費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樂。在此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充分考慮到農民的生產意愿,不能損害農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