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偉杰 綜合整理
?
耿瑞先:當干部不能脫離群眾
本刊記者李偉杰綜合整理
退伍不退軍人本色,返鄉更顯戰士風采。耿瑞先帶領一群和他一樣的年輕人,秉承“創業為民,富民親民”的理念,以青春的熱血和激情,治窮治亂,建設家園,實現了全村群眾共同富裕的夢想

太行山南麓的一條余脈平緩延伸,在末端挑起一座富有詩意的山巒——鳳凰山。坐落于此的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耿黃鎮耿莊村就像一只浴火重生的“鳳凰”,僅僅用了8年時間就從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一躍成為全國知名的“小康村”。
對于耿莊村的變遷,村民們說:“這得感謝耿瑞先和他領導的村黨支部,是他們這幫年輕人領著我們干出來的!”
過去的耿莊,是新鄉市遠近聞名的窮村亂村。村集體經濟薄弱,僅有700元的集體收入,且有168萬元外債;人多地少,全村人均0.5畝土地;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傳統作物如小麥、玉米種植已成習慣,年收入400多元,很難解決村民的溫飽問題;幾個村辦企業也基本上是“三天機器響,五天人歇氣”。
耿瑞先1995年4月擔任耿莊村黨支部書記后,便開始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到1997年,村里的集體積累獲得長足發展,村里拿出近1000萬元整修了道路、改造了電網、鋪設了自來水管線,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之后,村里又購置了大型農業機械,對全村的農業生產實行統一管理:村里免費提供統一的優良種子、免費犁耙土地、免費播種、免費澆地、免費收割,使大量農村勞動力開始逐漸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進入非農產業就業,農民收入逐年增加。
但是到了2000年,耿莊村集體經濟的支柱企業由于屬污染型,必須關停,而村里農業生產效益增長緩慢,這迫使該村開始靜下心來思考二次創業的問題。

耿瑞先(右一)與村民共同分享豐收的喜悅
“土地是我們唯一的資源,所以,我們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如何使有限的土地發揮更大的效益,成為我們考慮的最大問題。”耿瑞先說。
村黨支部先后召開了4次支部委員會反復算賬和討論,區里領導又帶領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到北戴河和北京的綠色農業生態度假村進行考察。
耿瑞先說:“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都是土地,人家一畝產值一萬多!要不是親眼見,想都不敢想。”
“我們村人均0.5畝地,受傳統觀念影響,年年都是種小麥和玉米,一年下來純利潤也不到300元。1998年以來,村農業效益年增幅只有3%~4%,單家獨戶的土地種植模式不但使農業效益增長緩慢,而且占用了大量勞動力,不能把農民徹底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參與到二三產業的發展中去。”
這一輪參觀和討論,在耿莊村形成的一致意見是:土地家庭承包制造成的土地分散經營方式,已經成為影響村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非改不行!”耿瑞先說。
對土地進行股份制改革,顯示出了耿莊人驚人的膽略和智慧。“土地集中使用,讓一部分農民從耕種狀態中解放出來,從事三產和企業經營。集中起來的土地,用于資本運作。”耿莊的土地改革,首先在非耕地上逐步推開,并借鑒了企業股份制改造的經驗。
讓閑置土地生金。2000年4月,耿莊村以村倒閉企業編織袋廠的20畝土地和廠房等入股,與他人聯合成立眾邦化工公司,為村民增加了就業崗位。
讓宅基地生金。2001年,耿莊村拆遷了村北部的260戶村民住宅,盤整出86畝土地,以土地入股,與房地產公司合作開發了26棟、15萬平方米的商品住宅樓。由于位置好,價格優,除去給拆遷村民的補償款,村集體還獲利3000多萬元。
讓墳地生金。2004年年初,村里又將鄰近一家大型企業的一大塊墳地等土地進行集中整治,騰出300畝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設成為一個紡織工業園,以優惠價格吸引企業入駐,為村民再次提供就業崗位和從事相關服務的掙錢機會。
相對于非耕地股份制改革的大刀闊斧,耿莊對耕地的股份制改革顯得十分謹慎,該村只是先集中了部分土地進行試驗。
2001年7月,村里提出建議:將村中河堤以北的800畝土地的承包權作為股份入股,和村集體企業的投資一起成立公司,集中進行高效生態觀光農業的綜合開發,全村每位有承包經營權的農民分別擁有其中的一份土地股權。每畝土地的承包權折合股本金3000元,新公司確保每畝土地的年收益率不低于股本金的20%。新公司經營收益超出20%時,公司在提取法定的公積金和公益金后,按股權全部分紅;當經營收益不足20%時,由村集體企業予以補足。
為了讓村民對這項改革有較充分的認識和了解,耿莊村先是召開了村兩委會、黨員會、村民代表大會,層層動員,然后又給出了將近半年的時間,讓村民進行討論和考慮。2002年春,經過村民大會的反復討論,耿莊村村民表決通過了村里的建議。2003年10月,投資4000多萬元的“青青生態園度假村”建成營業。
2004年4月,耿莊村組建“土地資源股份公司”,為村集體股份制企業耿莊集團的子公司。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制定了《公司章程》,設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號召村民把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公司,由公司集中經營,產出更高效益。對所有入股土地進行統一管理,集中經營。耿莊村的農民,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企業股東。
耿莊村始終把土地看作是自己最大也是最珍貴的資源,幾年來,從未賣過一畝地。該村一位村干部說:“土地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可循環性。一旦賣掉,即使一時的價錢很高,仍然是吃虧的。”
村民耿運先說:“種地也得講市場經濟。土地在我們手里一年就只能打那么多糧食,入股到村里集中經營,一年能給我們分更多的紅,能買更多的糧食,我們為啥不支持?”
在耿莊,幾乎所有的勞動力既是農民,又不僅是農民,戶口簿上是農業戶口,但都在村子里的企業上班,且人人都擁有股份,家家都是股東。
耿莊對土地的改革,引起了中央、省、市領導和專家的關注。農業專家認為:耿莊的實踐,實現了農村土地的集約化經營,更新了經營土地的理念,為解決“三農”問題闖出了一條新路!

耿瑞先(右五)和他領導的黨支部一班人

“群眾是我們支部真正的靠山:支部離群眾,一能也不能;支部靠群眾,啥事都能成。”
“創業為民這條路縱有千難萬險,我們活著的人只要有一口氣,也要走下去。”
“不謀事、不干事就體現不出先進性。”
“日子好過了,艱苦創業的精神不能丟。”
“為民服務不僅是軍人本色,也是我的職責。群眾利益大于天。”
“當年,鄉親們敲鑼打鼓送我們去部隊,盼的就是我們有出息;現在,咱們都是黨員,在部隊我們為軍旗增輝,回家鄉要為黨旗添彩!”
“沒有群眾的支持,我們幾個干部能干啥?我時刻提醒自己,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作為民富民的實際行動,讓耿莊群眾生活得更幸福。”
“好生活,等不來、盼不來,只有干出來。干,就會有風險、有挫折。耿莊人不能被困難壓彎腰!”
評論
關鍵要有一個好支部、好班長
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耿黃鎮耿莊村黨支部帶領群眾艱苦創業,經過幾年努力,把一個負債累累、上訪不斷、治安混亂的落后村,建設成一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這個生動事例說明,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一條是加強和健全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一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好支部。只有選配好一名黨支部書記,才能帶出一個好班子,帶出一支好隊伍,改變一個村的落后面貌。
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村支部書記是農村黨的基層領導。黨支部、村支書處在基層,但作用很大。黨的農村政策靠他們貫徹,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靠他們帶領,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靠他們溝通,黨的威信靠他們樹立,黨的形象靠他們體現。經驗表明,群龍無首難治水,引路要靠帶頭人。有的地方農村落后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村支部“軟散懶”。耿莊村的面貌年年都有新變化,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有一個政治強、作風正,思想解放、勇于開拓,想干事、會干事、能成事的黨支部。
好支部必須有一個好班長。耿莊村黨支部書記耿瑞先就是這樣一個好班長。他心系鄉親,把改變家鄉落后面貌作為自己的追求;他眼界開闊,善于抓住發展經濟的機遇;他廉潔奉公,在利益面前不伸手不謀私;他艱苦奮斗,總是主動承擔最苦最累最險的工作。耿莊村黨支部在村民中有凝聚力、號召力,干工作一呼百應,有困難眾人承擔,是和支部書記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分不開的。我們的干部心里裝著群眾,就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應該說,退伍軍人耿瑞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正是這個善于思考的青年農民,在帶領村民致富的道路上,創造了被一些黨政領導和專家學者稱為“耿莊模式”或“耿莊經驗”的改革。盡管“耿莊模式”和“耿莊經驗”無法在中國的廣大農村進行簡單復制,但對解決目前中國的“三農”問題,耿瑞先和他帶領下的耿莊無疑給人們提供了諸多啟示,也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
人物簡介:耿瑞先,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耿黃鎮耿莊村人,1969年12月出生,1992年7月入黨。現任新鄉市鳳泉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耿黃鎮耿莊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曾獲“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四青年獎章”“全國十大杰出村官”“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黨務工作者”“感動新鄉共產黨員”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