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靜,周 靜,馮皖芬,張 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082)
?
足部穴位按摩在消渴病痹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觀察
楊旭靜,周 靜,馮皖芬,張 騫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082)
摘要:目的 觀察足部穴位按摩聯合基礎治療對消渴病痹癥患者神經電生理的干預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于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消渴病痹癥患者1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對照組在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及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營養神經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足部穴位按摩治療。通過兩組間以及前、后對照,觀察患者癥狀、體征和神經電生理的變化。結果 觀察組患者癥狀、體征及神經傳導速度有明顯提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足部穴位按摩結合基礎治療的方法對消渴病痹癥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關鍵詞:消渴病痹癥;足部穴位按摩;護理;觀察
我國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一種慢性并發癥就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并且其中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通常會合并慢性感覺運動障礙[1]。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變,且發病率會隨著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長而逐漸增高。現國際上統一將DPN定義為指在排除其他原發疾病和原因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逐漸出現的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相關癥狀和(或)體征的臨床表現[2]。DPN可同時累及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和自主神經,通常最先出現、最為典型的是感覺神經功能損傷,痛覺、溫覺、觸覺和振動覺減弱或喪失,主要表現為患肢的遠端麻木、燒灼和疼痛[3];后期可出現肌張力減退,肌力減弱或消失,觸覺和溫度覺降低,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4]。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出現與血氧飽和度呈負相關,其中微血管受損及血流動力學異常造成的神經組織缺血、缺氧所致神經組織損害是主要原因之一[5]。近年來,隨著對糖尿病的研究不斷深入,也逐步加深了對消渴病痹癥的認識,多為糖尿病所引起的血管功能損害及神經功能損害共同作用所導致。研究表明,DNP發生的病理生理基礎是血糖水平持續升高,進而引起代謝紊亂、血管功能障礙、神經營養因子缺乏及局部氧化應激等一系列反應導致神經病變發生[6]。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消渴病痹癥患者有著不同程度地微循環障礙、血黏度增高和血流動力學異常。消渴病痹癥的診斷主要依靠糖尿病病史、神經損害的癥狀體征以及電生理的異常[7]。肌電圖檢查神經電生理,能發現很多“亞臨床DPN”,指沒有臨床癥狀和體征,但通過電生理檢測或神經活檢證實有周圍神經病變的糖尿病患者[7]。神經傳導速度(never conduction velocity,NCV)檢查是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多種方法中最客觀、敏感和可靠的方法,常被作為“金標準”評價其他方法[8-9]。本研究觀察消渴病痹癥患者通過足部穴位按摩手法聯合基礎治療的方法,對神經電生理進行干預,觀察其對周圍神經病變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于我院內分泌科病房確診為消渴病痹癥的患者14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觀察組中,男36例,女34例,平均年齡(58.4± 5.1)歲,病程(5.29±1.87)年,空腹血糖(6.81± 2.38)mmol/ L,餐后2 h血糖(10.61±3.29)mmol/ L;糖化血紅蛋白(6.28±0.85)%。對照組中,男35例,女35例,平均年齡(57.8±5.5)歲,病程(5.53±1.72)年,空腹血糖(6.81±2.13)mmol/ L,餐后2 h血糖(11.01± 5.29)mmol/ L,糖化血紅蛋白(6.53±1.31)%。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診斷與排除標準 參照《內科學》及“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與治療”中DPN診斷標準[10];有明確的2型糖尿病病史;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肢麻木、末端套襪感、疼痛、間歇性跛行及腱反射減弱;下肢肌電圖檢測發現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或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47 m/ s,運動神經誘發電位潛伏期(latency,LAT)>5 ms。排除腫瘤、貧血、椎體損傷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經功能損害。
1.2.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飲食及適當運動、降糖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甲鈷胺片(華北制藥)1片,每日3次口服;營養神經。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增加足部穴位按摩治療。具體實施方案:通過發放知識手冊和講座讓患者及家屬了解足部穴位按摩對糖尿病血管神經病變的作用,指導并教會或協助患者自我推拿。掌握按摩的穴位定位及按摩手法、強度和時間。部位:取穴足三里和三陰交為主穴,涌泉穴為輔穴。按摩方法:雙足溫水浸泡后擦干,涂抹潤膚油。操作者先雙手握住一只腳,向內稍用力擠壓,少時換另一腳;然后雙手分置雙足足背,在足背處上下搓熱整個足部,起到預熱雙足、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采取點法,速度協調,用力均勻,強度以“得氣”為度。時間:每日1次,每次每穴按3~5 min。7 d為1個療程,共8個療程。
1.2.3 評價指標 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評分[11]包括癥狀評分、反射評分和感覺評分。神經癥狀包括足部的疼痛、麻木、針刺感、乏力、共濟失調及上肢相似癥狀,如正常計0分,存在相應癥狀計1分,共6分;神經反射包括雙側的踝反射及膝反射,正常計0分,減弱計1分,消失計2分,共8分;感覺功能檢查包括大拇趾的針刺覺、溫度覺、輕觸覺、振動覺、位置覺5項,正常0分,異常1分,共5分,總分19分。總分0~5分為不存在DPN,6~8分為輕度DPN,9~11分為中度DPN,12~19分為重度DPN[12]。
1.2.4 下肢神經功能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肢神經功能LAT、MCV和SCV的變化。采用Medtroni肌電誘發檢測儀行下肢肌電圖相關檢查。
1.3 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及《消渴病(糖尿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13]。顯效:癥狀消失,腱反射正常,MCV和/或SCV增快>5m / s;有效:癥狀緩解,腱反射有所恢復,MCV和/或SCV增快<5 m/ s;無效:癥狀無減輕,MCV和SCV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ˉ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TCSS、MNCV和SNCV情況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有效情況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TCSS、MNCV和SNCV情況 (ˉx±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有效情況
本病屬中醫“血痹”、“痿證”等范疇,其發病機制為消渴病日久引起久病入絡,血行不暢氣血不能通達四肢,致肌肉筋脈失養,所以既要重視內治,又要結合外治。足部穴位按摩是指運用按摩手法刺激足部反射區而調節相應臟腑器官以及各系統功能,以防病治病的一種療法,屬于中醫外治法范疇。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現存首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明確記載了足部的20多個穴位,及按摩的具體方法。“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靈樞·海論》)”,經絡理論將五臟六腑與四肢關節緊密聯系在一起,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具有“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靈樞·本藏》)之功能。在足部進行按摩等治療時,治療信息也可以通過經絡的傳遞,達到全身而發揮整體調整的作用。因此,足部穴位按摩可以達到舒經通絡、平衡臟腑的作用,從而提高人體正氣,可有效激活腦干網狀系統,通過神經反射啟動人體的調節機制,使人體相關臟腑的功能得到改善,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由于足部不同部位和腧穴,分屬不同的經絡,可以針對性作用不同的臟腑,從而發揮相對特異性的效果。目前的經絡學理論認為,現代醫學的微循環同中醫的臟腑經絡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足是全身最靈活的部位,同時也是肢體的末梢,它涵蓋了身體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組織的反射區[14]。完整的神經反射通路是足部穴位按摩獲得療效的現代生物學重要基礎之一。基于傳統中醫足部經絡穴位理論和按摩治療等發展而來的現代足部穴位按摩,其理論基礎除了經典的經絡腧穴理論外,還包括全息胚理論、血液循環理論、神經反射學說等。本研究取足三里、三陰交、涌泉等穴位,是以達到調和氣血,濡養筋肉。取用足三里、三陰交為主穴,通過按摩該主穴,刺激足陽明經穴。足陽明經穴多氣多血,刺激該經絡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取“治痿獨取陽明”之意。三陰交可健脾、補肝、益腎,以達強筋壯骨之目的。涌泉能溫補脾腎、溫通經絡、活血化瘀。通過健脾益氣,氣血充盛,則肢體得到濡養。
通過穴位按摩治療后,觀察組治療前后在TCSS評分以及神經電生理評測方面明顯改善。建立于基礎治療之上,穴位按摩治療消渴病痹癥優于單一治療,患肢的氣血得到充盈,肢體得到濡養,神經系統逐漸再生和恢復。通過按摩足三里、三陰交、涌泉穴可以加快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恢復進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患者的要求,增進了護理人員同患者之間的相互信任,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在臨床上是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充分發揮中醫簡便驗廉優勢,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謝云.美國糖尿病協會關于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和治療指南[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14,29(6):427-432.
[2]鮑爾頓,劉道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門診處理國際指南[J].糖尿病天地·臨床刊,2008,2(9):432-438.
[3]Jurado-Campos J,Ybarra J,Pou JM.Isolated use of 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s and semmes-weinstein monofilament in diagnosing diabetic polyneuropathy:"the North Catalonia diabetes study"[J].Nurs Clin North Am,2007,42(1):59-66.
[4]陳炫,田萍.西地那非治療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2):189-190.
[5]劉燕平,李金花,徐玉梅,等.中醫綜合治療護理技術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9):3-5.
[6]張嘉航,陳丹丹,周華成,等.連續硬膜外腔阻滯聯合普瑞巴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2,18 (4):202-204,208.
[7]劉立新,劉好文.肌電圖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薈萃,2005,20(19):1132-1134.
[8]Perkins BA,Olaleye D,Zinman B,et al.Simple screening tests for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he diabetes clinic[J].Diabetes Care,2001,24(2):250-256.
[9]Olaleye D,Perkins BA,Bril V.Evaluation of three screening tests and a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diagnosing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he diabetes clinic[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1,54(2):115-128.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
[11]Bril V,Perkins BA.Validation of the 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 for diabetic poly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2,25 (11):2048-2052.
[12]薛俊,胡鋒,華文進.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8):2228-2230.
[13]中國中醫藥學會消渴病專業委員會.消渴病(糖尿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醫藥學報,1993,8(3):54-56.
[14]武義華,管玉香,章合生,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護理干預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17):32-34.
中圖分類號:R2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399(2016)03-0041-04
收稿日期:2016-02-25
作者簡介:楊旭靜(1974—),女,主管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臨床護理。
通信作者:周 靜(1974—),女,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臨床護理。
基金項目:上海中醫藥大學校級科研項目護理專項課題(2014HL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