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憨 爸
?
美國教育的哪些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呢?(上)
文憨 爸
我應邀參加了一個線上講座,面對幾百名家長實在有些緊張,好在還算完整地把自己的想法都表達出來了,多虧事先準備了一份講稿?,F在我把這份講稿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看看美國教育的哪些理念,咱們可以用于平時對孩子的教育當中。
美國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強。我們剛來美國的時候,送兒子憨憨上幼兒園,幼兒園里就有一項規定:孩子入園前要學會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吃飯、自己上衛生間……這些事情老師是一概不負責的。我們不得不在憨憨4歲的時候教會他自己穿脫衣服、自己穿脫鞋、自己上衛生間等一系列的事情。我見到過憨憨同班的一個華人孩子,因為尿憋急了,不會脫褲子,也不好意思喊老師幫忙,結果都尿在褲子里了。美國的幼兒園是默認孩子入園時已經具備了不錯的生活自理能力的。
生活自理能力是怎么具備的呢?當然得益于父母的教養方式。美國的父母對孩子一般采用散養的方式,因為家里有幾個孩子,自然沒法兒帶得細致入微,所以,孩子很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關鍵的是,上一輩老人很少幫忙照顧孩子,從而也不會有那種隔代溺愛的情況發生。
平時育兒的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對孩子適當放手,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才能培養出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說實話,在家里再寵也沒有用,孩子總是要走上社會的,社會上沒人會寵你,大家都在同一條跑道上,如果孩子不能照顧好自己,將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美國人很注重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能力,比如,上學的時候老師都會將大家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項目。美國人的活動也大多是以團隊活動為主,比如體育方面的足球、籃球、棒球、冰球、橄欖球等。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定要讓孩子融入到集體中,有集體榮譽感,愿意為集體付出。
至于怎樣融入集體,這點父母要做很多工作。
首先,要給孩子找幾個玩伴兒,男女都要有。
其次,多帶孩子參加一些群體性的活動,鼓勵他與人交流。
最后,要教育他關心集體,樂于助人。
美國人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老師經常不給你答案,很多問題也并沒有標準答案。老師會讓孩子自己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去尋找答案,所以會給孩子布置很多project(項目,下同),讓他根據自己的創造力、理解力去完成。
打個比方,老師有一次讓大家做一個leprechaun trap(抓住小精靈)。憨憨就到網上自己查找leprechaun(小精靈)的喜好和出行規律以及trap(捕捉動物的夾子,下同)的制作方法等,自己DIY(“Do it yourself”的縮寫,即自己動手做,下同)了一個trap。
探索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未來職場應聘、打拼都非常關鍵。如果從小到大父母都給孩子安排好一切,告訴他答案,他就會產生思維惰性,習慣于依賴,而不是靠自己。所以,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可以給他提示,但是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
在這方面,父親的角色尤其重要。父親一般在創新、探索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多帶著孩子去做一些小的project。比如,憨憨之前刷牙不老實,我就給他設計了一個iPad(蘋果平板電腦)的游戲,然后又DIY了一把牙刷,讓游戲來引導他刷牙,并且判斷他的刷牙方式是否正確。用了這個以后,憨憨刷牙的興趣大增,而且他還主動要求幫我創作游戲的內容、人物造型以及制作游戲logo(標志)等。
照片中就是憨憨對著我設計的刷牙游戲一起刷牙,游戲里面的小人兒也在刷牙,他會教孩子刷左邊、刷右邊、刷里面、刷外面,而且還能判斷孩子的刷牙方式是否正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引導非常重要,大人的教養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性格特點。
編輯常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