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玲
摘 要: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會受益終生。而幼兒正處于身體發(fā)育、心理成長與行為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正是進行養(yǎng)成教育的黃金階段,為此我們要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對如何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展開論述。
關鍵詞:行為習慣;以身作則;趣味活動;行為糾正;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7-0230-5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17
幼兒正處于身體發(fā)育、心理成長、行為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沾染不良習慣的危險時期。此階段的教育將對幼兒的一生產(chǎn)生深遠而重要的影響。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習慣。”因此在幼兒階段,我們要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要讓幼兒具備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等,這樣才能為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幼兒園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幼兒為出發(fā)點,將行為養(yǎng)成教育滲透于日常的教學之中,以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現(xiàn)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行為習慣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以身作則,讓教師成為幼兒的表率
幼兒分辨能力低下,他們自己還不能辨認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的。而且幼兒有著很強的向師性與模仿力,在幼兒園中教師是與幼兒接觸最為直接、最為頻繁的,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在無形中被幼兒模仿,或好或壞的行為都會對幼兒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對廣大幼兒教師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教師要對自己有一個重新的定位,要認識到教師不僅是幼兒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幼兒心靈的塑造者,將會對幼兒的心理、情感與道德等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就要對自己嚴格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與道德情操,成為幼兒的表率。凡是要求幼兒們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
如要求幼兒按時到園,不遲到不早退,教師就首先要做到。要求幼兒們課外活動時積極參與,認真做操,教師就首先要做到動作標準規(guī)范。要求幼兒之間和睦相處,教師首先就要搞好與同事與幼兒的關系。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
二、趣味活動,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
如果只是枯燥而機械地告訴幼兒要怎么做,要養(yǎng)成什么樣的習慣,這無異于天方夜譚,幼兒不愛聽,尤其是小班的更是聽不懂,依舊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做。為此,我們要將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寓于生動而有趣的活動之中,這樣更能引發(fā)幼兒的主動參與,更有利于幼兒的接受。
1.趣味游戲。游戲是幼兒所最喜愛的重要活動,一說起玩游戲,幼兒都會手舞足蹈,積極地參與其中,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也會切身感受到無窮的樂趣,思維更活躍。如為了讓幼兒掌握相關的交際技巧,我們可以帶領幼兒來玩“商場購物”的游戲。
2.生動故事。故事是幼兒的最愛,將行為習慣寓于生動而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之中,更能讓幼兒帶著聽故事的愉悅心情認真地聽,這樣有利于幼兒的理解,讓幼兒在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真實表演。表演可以將幼兒對行為的理解付諸實際行動之中,這樣更加利于幼兒的理解與掌握。為此教師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表演的機會,讓幼兒來演一演好的與不好的行為,讓幼兒置身其中,這樣更能引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三、行為矯正,關注幼兒行為中的細節(jié)
幼兒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良的行為,這同樣引起我們的重視,不要因細小而忽視,這樣會慢慢養(yǎng)成不良習慣。如有的幼兒愛發(fā)脾氣,當別的小朋友拿走玩具時,他們可能會表出用腳踩地板、握緊拳頭等行為。教師要深入幼兒中間,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敏感眼睛,關注幼兒學習與生活中的細節(jié),要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幼兒的不良行為,相機誘導,以幫助幼兒糾正不良行為。
如小班幼兒由于剛剛入園,會存在一些不良的行為,教師的提醒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為了激發(fā)幼兒的內(nèi)在動力,我們可以開展富有競爭性的活動,如評選“進步最快者”“班級小能手”等等,以激發(fā)幼兒的上進心。從而讓幼兒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中來。教師再帶領幼兒們一起來制訂標準:吃飯認真,不挑食不浪費,不東張西望,不交頭接耳;堅持到園,不遲到不早退,不隨意曠課等等。根據(jù)幼兒的表現(xiàn)由教師與幼兒一起來給出一星、兩星不同的評價,星級越高代表完成得越好。然后根據(jù)幼兒的得星情況來評出最優(yōu)秀者、最有進步者等。這樣自然就可以激起幼兒的上進心與進取心,從而使幼兒更加自覺地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家園合作,共建促進幼兒成長的平臺
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學習與生活的兩個重要場所。只有實現(xiàn)這兩個場所教育的一致性,才能不斷強化幼兒的行為習慣。雖然近年來許多家庭越來越重視幼兒的早期教育,但仍有不少家長只重視幼兒智力的開發(fā),而忽視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家園教育不一致,會讓幼兒產(chǎn)生認識上的誤區(qū),而不利于幼兒行為的養(yǎng)成。
首先,要取得家園教育的一致性。我們要重視家園合作,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要向家長宣傳行為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性,共同為幼兒構建行為養(yǎng)成教育的平臺,這樣才能讓幼兒更加健康和諧地成長。
其次,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互相了解幼兒在家中與園中的情況,這樣有利于教師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幼兒,從而針對不同的幼兒來制訂不同的教育方案,以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化地成長,以及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總之,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系統(tǒng)而艱巨的任務,廣大幼兒教師要高度重視,貫徹落實在幼兒學習與生活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注重方法、加強引導、不斷鼓勵,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得到更好的發(fā)育與成長。
參考文獻:
[1] 劉娟.如何抓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2).
[2] 武術玲.如何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1).
[責任編輯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