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江林
摘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產業升級存在互動關系,勞動力的思想意識、技術素養對其從業選擇產生較大影響,而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產生排擠和吸納的雙重影響。浙江省目前三次產業之間關聯度不高,第二產業在產業升級中占比過大,造成第三產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降低。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健全非農就業服務體系、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工作,一方面有助于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另一方面又能切實推動產業化升級進程。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產業升級;就業培訓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4-0560-03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或就業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浙江省與全國多數地區一樣,也存在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又無法滿足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會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結構產生重要影響,而農村剩余勞動力素養的提升,又會對各次產業的轉型升級產生積極影響。目前,浙江省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對勞動力就業的吸納作用明顯。但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科學素養低下,直接限制了其轉移至第二、第三產業。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視角出發,尋求產業升級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協調推進的策略,有助于為浙江省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現實參考。
1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產業升級的互動作用
1.1 勞動力狀況決定產業選擇
瑞典經濟學家俄林指出,各地區資源分布具有差異性,即使同一地區的要素資源分布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技術資源、資本較為充足的地區,優先發展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地區勞動力成本較高的弊端;一些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充足,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可減少資本與技術缺乏的弊端[1]。此外,農村剩余勞動力技術水平與產業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勞動力技術水平越高,產業發展程度也越高。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鎮就業,同時也滿足了非農產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但受到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影響,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表現為單向性的務工就業,這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工業產業升級帶來了較大障礙,反之又導致三次產業產值出現較大偏差。產業結構升級遵循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原則,而當產業結構升級到一定程度之時,勢必要求有相應層次素養的勞動力與之適應。此時,如果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方向、能力素養一成不變,勢必影響產業升級進程。一般而言,農村勞動力技術素養相對低下,多數人不得不從事簡單的機械勞動。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素質的進一步提升,勢必對產業結構的升級產生驅動力。例如,第三產業以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當勞動力素質提升到一定層次之后,會促進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當然,農村勞動力素質較為低下的地區,會導致大量勞動力滯留在傳統服務行業,如從事農家樂餐飲行業人員因缺乏管理經驗、營銷經驗不得不采取保守的經營方式。與中國多數省份一樣,浙江省由于占據了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促進了區域勞動密集型產業取得了相對較大的競爭優勢。但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選擇性也在日益強化,只有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才能促進區域經濟平穩發展。
1.2 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了高精尖技術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凸顯了高素質勞動力緊缺的現狀[2]。理論上而言,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產生排擠和吸納的雙重影響,排擠影響具體表現為,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會導致勞動力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產生矛盾,進而引發結構性失業。例如,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演進過程中,由于第一產業生存空間縮小,勞動力會自發轉移至第三產業。但是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知識素養和生產技能要求高于第一產業,如果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其知識和生產素養,那么終會因勞動力素養不匹配引發轉移失敗。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的吸納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會產生更多的就業部門,勞動力就業的空間也隨之增加。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過程中,高素質勞動力被新興產業部門吸納的效率要遠遠高于低素質勞動力[3]。其次,產業結構調整會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總量的增加,而國民經濟總量增加又會反過來增加國民經濟投入,進而為勞動者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最后,根據世界其他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慣例,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第三產業相對于第一、第二產業而言,具有更大的勞動吸納力,因而也有助于增加勞動力就業空間。
2 浙江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產業升級協調推進的障礙
2.1 產業升級過程中的高工業化和低服務化
錢納里國際模型指出,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時,三次產業產值的合理比重應為2.8%、19.2%、77.0%左右,勞動力配置的合理比重應為16.2%、32.5%、51.3%。截至2014年,浙江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6 936.65美元,其中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分別為4.4%、47.7%、47.9%。第一產業產值高出錢納里系數1.6百分點,第二產業產值高出錢納里系數 28.5百分點,表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總產值的貢獻度較高;第三產業遠遠未達到錢納里系數標準,表明第三產業仍有較大增長空間。總體來看,浙江省三次產業結構配置不合理,工業比重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排擠了第一、第三次產業的勞動力。第三產業比重過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有限,一方面會帶來較大的勞動力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又會加重就業壓力。
2.2 農村勞動力素養與產業結構不協調
浙江省共有農業勞動力2 251.76萬人,其中男性勞動力占52.6%,女性勞動力占47.4%。農業勞動力年齡構成方面,31~50歲之間的勞動力數量最大,占48.8%。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構成方面,以小學和初中文化為主,占81.2%。
全省農村從業勞動力有1 999.14萬人,其中50.4%的人從事第二產業,47.1%的人從事第三產業。盡管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農業勞動力人數較多,但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難以滿足產業升級對勞動者素質的需求。此外,第二產業從業勞動力數量高于第三產業,表明第二產業對農村勞動力吸納作用明顯,但第三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作用較低。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時,第二產業對農業勞動力的吸納力要遠遠低于第三產業。浙江省第三產業勞動力吸納力較低的現實原因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素養低下,限制了其向第三產業流動;第三產業發展仍然不足,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吸納空間有限。
2.3 產業關聯度低
首先,產業關聯度低,各次產業之間配合不緊密。浙江省工農業經濟長期處于2條軌道的發展道路,盡管建成了以服務農業生產為主的機械化加工體系,但受到地形特征及農業落后生產觀念的制約,浙江省仍未完全擺脫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其中農業原材料加工業、采掘業等重工業體系與農業關聯度低下,導致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加工層次低下。從浙江省工業產出方向來看,工業產業主要為了滿足外貿出口和服務行業的需求,而農村市場沒有進行充分開發,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和工業產品的積壓。其次,浙江省過度依賴大中企業的發展。從企業性質來看,大中企業多屬于能源、軍工、原材料企業,主要產業鏈輻射全國各地,但與地方企業聯系較小。與此同時,大中企業高科技科研人員過剩與地方企業高科技科研人員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二元經濟結構形態。再次,浙江省各地區產業結構同質化嚴重。凸顯地區特征,發揮產業的比較優勢,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基本原則。但在浙江省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各地區為了爭取更多政府扶助資金,不顧地區資源現狀和經濟條件,爭相進行大工程建設,試圖建立區域內的重工業產業體系,一方面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使生產分散,直接降低了區域企業的經濟效益。
3 浙江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產業升級協調推進策略
3.1 經濟方面的建議
3.1.1 加快發展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用工方式靈活,就業門檻相對較低,且多數鄉鎮企業分布在小城鎮之中,便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就業,也有助于降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成本。此外,農村剩余勞動力具有較大的流動性,農閑季節農村剩余勞動力供大于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可在農閑時吸納更多的剩余勞動力就業。浙江省應根據區域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引導鄉鎮企業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避免同類鄉鎮企業之間惡性競爭,并依據可持續發展原則建立鄉鎮企業補償和限制機制,穩步提升鄉鎮企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作為鄉鎮企業而言,應堅持“服務地方,創新發展”的原則,制定產業結構調整與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協調推進的長效策略,例如,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強化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業務培訓,通過“一幫一”“技術示范”的方式穩步提升農村勞動力產業素養,使之適應產業升級的需求。
3.1.2 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 2014年,浙江省農業總產值突破1 000億元人民幣,糧食播種面積突破126.67萬hm2,糧食總產超過75億kg,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類多樣,但存在著“量大鏈短,質優價低”的問題。浙江省農業資源利用仍然不足,具體表現在農產品加工多數還停留在粗加工階段,農產品銷售多數停留在原材料銷售階段。實踐證明,農業資源利用空間不足,勢必造成農業利潤空間降低,進而會降低農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有效促進農業原材料加工業向農業服務加工業轉移,同時有助于吸納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對農業生產進行具體指導,按照市場信息的變化調整農業生產計劃,同時促進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生產。二是政府主導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如灌溉技術、種植技術等,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節約更多農村勞動力資源。三是實現農產品產業加工,做好農產品市場推廣和倉儲運輸體系建設。四是將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有機鏈接起來,形成產銷一條龍的經營服務體系。五是發揮農業龍頭企業作用,帶動更多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
3.2 政策方面的建議
3.2.1 建立健全非農就業服務體系 目前,浙江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盲目無序的狀況,具體表現在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和需求信息傳遞滯后、農村剩余勞動力服務中介缺乏監管、農村勞動力維權渠道不暢等。建立集合就業指導、職業技能培訓、就業信息發布、政策咨詢為一體的非農就業服務體系,可有效降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風險,同時也確保產業升級過程中有充足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具體而言,浙江省應通過以下方面的努力做好非農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做好市場信息的搜集。依據市場走向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配置,促進剩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二是充分發揮就業中介的作用。在完善對中介組織進行監管的同時,盡可能拓展中介服務渠道,如利用58同城、微信等新媒體渠道發布用工信息,縮小城市和農村的用工信息不對等現象。三是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與產業升級互動機制。一方面充分考慮區域剩余勞動力現狀,另一方面結合區域產業升級進程,做好產業升級就業宣傳、產業升級就業信息發布、產業升級就業服務等工作。四是促進就業市場的建設。政府統一協調勞務協會、就業協會、勞動局、企業組織,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優勢互補與合理流動。五是充分發揮媒體平臺的作用。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在報刊、網絡、電視中發布用工信息,同時給予這些企業一定的補助,提高他們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積極性。六是嚴格貫徹勞動權利保護法律。認真履行《勞動法》《合同法》,嚴厲打擊各類就業欺詐行為,消除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后顧之憂。
3.3.2 深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健全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堅持“自愿有償”的流轉原則,避免流轉糾紛,為農業規模經營、機械化種植、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浙江省一些地區土地流轉過程中未建立配套的機制,造成農村勞動力失去生活收入來源,也限制了區域經濟的有序發展。為此,浙江省應在堅持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基礎上,合理界定土地的經營權、所有權、收益權,為農民轉出、轉入、抵押土地承包權提供充分的支持,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轉。具體而言,應做好如下方面的努力:一是做好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多數農民不懂土地流轉的確切涵義或流程,更不明白土地流轉是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在宣傳過程中,要使農民明白土地流轉后并不意味著農民收入的降低,而是通過非直接經營的方式獲得收益,如轉租、入股等。二是制定土地流轉的行政法規。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無論是收購方還是轉讓方,都應當嚴格遵循土地流轉法規簽訂明確的流轉合同。三是建立土地流轉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建立土地流轉網絡平臺,即時發布土地流轉信息,并提供流轉政策咨詢、價格評估等方面的服務。
3.3 人力資本投入方面的建議
3.3.1 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 針對浙江省產業升級與勞動力素養提升不成正比的現狀,要著力強化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的職業技術素養和文化素養。其中職業技能素養培訓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斷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職業技能素養,才能不斷滿足產業升級過程中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文化素養有助于開闊他們的眼界,增長他們對經濟發展的理性認識,對促進勞動力自主創業、探索多元化經營起到較大的激勵作用[4]。
目前,浙江省應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的銜接機制,在強化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資金投入的同時,積極開展各類成人教育培訓、專業技術培訓、創業培訓,并為培訓后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信息服務。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實施“邊上崗,邊培訓”的培訓方式,鼓勵地方企業或用人單位最大化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對于一些培訓資金缺乏的地區,政府應鼓勵私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的開展,如采用“訂單式”的培訓方式,企業制定培訓流程、培訓目標,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合格后直接進入企業就業,并由企業支付相應的培訓費用。需要指出的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要充分響應市場,根據勞動力的現實特點和市場需求進行個性化、多元化的培訓。對不同行業的勞動力實施不同的技能培訓,如家政行業采取靈活授課的方式,只要滿足開課人數,就實施相應的技能培訓。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和私人開辦的培訓機構,都應在社會的統一監管之下,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培訓效果。
3.3.2 提高農民投資人力資本的積極性 浙江省總體經濟水平在全國靠前,但一些地方受到封閉地理環境的限制,存在濃重的小農思想,農民多數不愿意離開家鄉、離開土地,同時對新生事物如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加工等存在較強的排斥心理。對于這些地區,做好思想解放是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核心要素[5]。為此,政府部門應做好如下方面的努力:一是強化三農下鄉服務。組織宣傳團隊下鄉對農民進行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化等思想的宣傳,同時讓農民認識到傳統農業發展的弊端。二是鼓勵農民進行自我價值創造。對于那些思想創新、積極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農民給予充分的鼓勵,并對他們提供具體的物質和平臺支持。三是制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出去的長效方案。在培訓力度、土地政策、戶口遷移、子女上學等方面向農村剩余勞動力傾斜,最大化消除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后顧之憂。四是營造良好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政府牽頭建立農業產業化服務平臺,確保農產品加工的質量,并為農產品銷售提供廣闊的渠道。五是做好城鎮化和工業化建設。城鎮化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方式,通過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和政策扶持作用,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促使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順利轉移。
4 結語
進入到新時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但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也隨之增加。一直以來,如何順利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都是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在“產業升級、結構轉化”的大背景下,在產業升級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之間尋找一條契合之路,有助于實現農業生產資源和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傅允生. 產業轉移、勞動力回流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 學術月刊,2013(3):75-79.
[2]周麗萍. 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征與趨勢[J]. 江蘇社會科學,2013(1):43-49.
[3]韓明勇,彭 沖,王臘芳,等. 湖南省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再配置效應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1(1):57-69.
[4]方行明,韓曉娜. 勞動力供求形勢轉折之下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J]. 人口學刊,2013(2):60-70.
[5]劉新爭. 比較優勢、勞動力流動與產業轉移[J]. 經濟學家,2012(2):45-50.王文剛,龐笑笑. 京津冀地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4):56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