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妙寬

在閩南民間,各類神祇林林總總。除了外來的大神如佛主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玉皇大帝外,還有許多老百姓身邊的地方神,如保生大帝、媽祖、三平祖師公、仙祖、池王爺、灶君公、土地公……幾乎每一座山、每一個村莊,甚至一條街、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神靈。閩南人喜拜拜,初一十五,清明普度,年頭年尾,開店生子,升官發(fā)財……都有各種點香燒金的理由,曰:“有拜有保庇”,“有求有走起(氣)”,寧可信其有,拜了先哈!
供神是一種敬畏,也是百姓的心靈寄托,即使在物質匱乏、破除封建迷信最嚴厲的時代,都沒能消除人們求神拜佛的心愿。大家會把家里珍藏的一碗米、一塊肉、幾個雞蛋,留到某個日子,先供了神,再自己享用。同樣的東西,拜過了神,自己吃起來就從物質到精神都得到滿足。
各路神仙,大小有別,各司其職,供奉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忌葷,只能素食鮮果;有的卻要三牲五味,大魚大肉。在百姓心中,外來的大神似乎更高高在上和不食人間煙火一些,頂禮膜拜多為專業(yè)僧人操持,普通信眾小心模仿即是。而地方神祇卻與百姓更默契和融洽一些,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更接地氣。因為這些神仙多由凡人得道而來,他們原本是民間的能人、善人,為老百姓奉獻了自己的才智乃至生命。百姓感念他們的大愛大德,在他們逝世后供奉為神。
自己造出來的神,自有自己的祭祀方式。至今仍在閩臺漁港盛行的送王船民俗,就是一種老百姓供奉自己的神的獨特方式,為當?shù)匕傩账藕拖矏邸K屯醮闹鹘鞘浅赝鯛敗3赝鯛數(shù)暮竦乱褳殚}南人所耳熟能詳,王爺信仰在閩南深入人心,并因鄭成功收復臺灣而傳到寶島,在臺灣也盛極一時。
池王爺本名然,南京人士,為人耿直,居官清正,常懷治國安民、扶危濟困之志。相傳他在赴任漳州府道臺時,途經同安馬巷以東七公里處之小盈嶺,路遇兩使者,自稱奉玉旨前往漳州播撒瘟藥,裁減人口。道臺不忍百姓遭災,遂智取瘟藥自服。使者沒了瘟藥,空手而歸,漳郡百姓幸免以難。池道臺以一己之身救萬千生靈,漳州人民感謝他,將他供奉為神。玉皇大帝亦未計較他盜藥自服,廢了自己的減員計劃,反感其愛民之德,封之為“代天巡狩”,司祛瘟除災。
記得我們小時候,誰有頭痛腦熱的,家里的老人就會到附近的王爺廟求王爺公,即使廟宇已被破壞,只剩殘垣斷壁,家人也會點上香,奉上供品,求得香灰回來開水沖服。當然小孩子想的是供王爺時的香蕉、鴨梨、煮雞蛋等,吃了心情大好,自然很快又活蹦亂跳起來。
送王船習俗卻是在沿海地區(qū)才有。位于廈門對岸的漳州開發(fā)區(qū)的石坑村,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送王船習俗。這個300多年前從泉州移民而來的以打石和漁業(yè)為生的村莊,在艱苦的生存條件下,就靠池王爺保佑他們打石、出海平安,生活順心如意。如今石坑已從小漁村發(fā)展為漳州開發(fā)區(qū)內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的新型社區(qū)。
我們來到石坑村時,正趕上他們四年一度的送王船儀式剛剛結束。雖然熱鬧已過,但盛況依然感覺得到。在供奉池王爺?shù)谋H獙m廣場上,彩旗、燈籠飄揚,大紅漆的方桌還擺在廟前,還有許多村民們圍在廟前興致勃勃地談論昨日的盛況。不時又有女信徒提著籃子帶來供品放在桌上,準備祭拜。問:“王船不是送走了嗎?現(xiàn)在拜的是啥?”答:王船上只能坐大王、二王、三王、中軍和其他干將,還有不少小兵上不了船,今天再來拜拜,把剩余的送走。聽了不禁莞爾。
說這話的是石坑村的保泉宮理事長陳元財,送王船儀式的具體事宜由他負責。顯然他還沉浸在昨天送王船的激動之中。這個經過“請王”、“造王船”、“王爺出巡”和“燒王船”四個程序,歷時60天的浩大工程,昨天圓滿完成,這對他們是極大的鼓舞和獎賞,他們好像得到了池王爺?shù)氖卓希瑢崿F(xiàn)了自己的心愿,等待著他們的是來年的平安和幸福。我們從所有在廟前閑聊和供奉的人的臉上,都看到這種喜悅和滿足。
陪同的村干部告訴我們,依托招商局開發(fā)區(qū),這個人口2600多人的石坑村,容納了10000多人的外來務工人員,村民僅出租房屋就能過上富裕生活,有能力的再做點生意,或到對面的廈門發(fā)展,一般的到企業(yè)打工,最不濟的,做些服務性的工作也能過,有人就有錢賺。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有1000元的養(yǎng)老金。無怪乎他們會笑容滿面、無憂無慮,似乎求池王爺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開發(fā)區(qū)越來越好,他們就能越來越好了!
剛剛送走了王船,他們又開始期待四年后與池王爺?shù)脑俅斡汀_@對他們是神圣和榮耀的。祝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