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西北

這座卡達凱斯小鎮不是西班牙的那座。那座,在崖上俯瞰地中海的遼闊,被橄欖樹簇擁。這座,平視太平洋的浩渺,有茵綠的草地和柔美的海岸線。
2014年的秋天,注定是這對年輕人生活的一個拐點。那天,他們來到美麗的鼓浪嶼,入住一座很有些年份的別墅,不幸清晨被喧擾的市聲吵醒。在網上他們尋到這座小鎮。于是乘船渡過一灣海水上岸入住。一夜安謐,天亮了,有小鳥空靈的啼唱來到夢中。哦,久違了!
幾天流連。深深迷戀上這座優雅的小鎮。這不正是我們向往的生活狀態?這對年輕的夫妻經過掂量,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在這里開家小店,融入小鎮,當然要有西班牙的異域情調。
一個月后,他們雙雙辭掉北京的工作,南下卡達凱斯小鎮。幾個月后,2015年2月18日,這家稱為“巴埃亞”的餐廳開張。有如旋風般的節奏。這一天是大年初一。
我坐在小店的木桌旁,品嘗他們調制的俄式紅茶,這茶加入了牛奶和方糖,有別樣的濃香和微甜。小夫妻坐在對面,我們朋友般坦誠地交談,有時也交換著同樣坦誠的笑容和目光。我們是兩代人,他們比我孩子還年輕。我心中有根弦被彈動,有旋律緩慢波出,帶著綿長的感情色彩。
店里的布置溫馨,明朗,別致。廊柱上一處告示式的“感謝”二字吸引我,下面是分成幾個不等的淺藍方塊,上頭有人的名字,數
十個。我問,顧客?不是,是支持我們的朋友,店里有的東西就是他們認購的。友情還是要記住,就昭示在這里了。
墻上有個書架,架上的書有文學的、藝術的、醫藥的、食品的。有《莎士比亞傳》、渡邊淳一的《紅花》、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有《藝用人體解剖》、《土豆你個馬鈴薯》等等,透露主人的興趣愛好。
窗臺上種著小辣椒、薄荷葉。還擺著一些小玩物,據說,這可是女主人小時候的所愛,搬到了這里。意味什么?移情他鄉?!
讓人意外的是另一面墻上,懸著兩人的結婚照,男的深色西服,女的一襲白色婚紗,倆人的笑容太陽光了。這幀照片給小店帶來家的感覺,有格外的暖意。
小夫妻屬福相型,心廣體胖。我發現,笑意總是漾在他們臉上?,F在有吃貨這個詞,他們就是因為這個愛好而相識,而相好,最后走到一起,開這家餐廳當然有這個因素。他們說,開這店不求大,希望能互動,能傳遞自己的熱愛,能開得久,甚至成為百年老店。創業型?生活型?都有。
其實他們在北京已經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小伙子家在烏魯木齊,穿越大西北到天津求學,在天津商業大學遇上了她,這個來自東北雙鴨山的姑娘美麗又大方。他學建筑環境,后來公派到韓國留學,她學酒店管理,得心應手。2009年姑娘畢業后,到北京進入一家外資大公司謀生。2012年小伙子留學歸來,沒有懸念地來到首都。他們牽手,各自打出了自己的天地。正是順風順水的時候,有了這個轉折。
他們南下,姑娘的媽媽也來了,店里忙時就成了幫手。她站在店后面的吧臺里,朝我們笑。毫無疑問,南方的氣候和小鎮的環境,要比北方好。小伙子說,日后如果順當,我們的父母是都要來到這里度晚年的。他說這些時,我不知為何想到小說《廊橋遺夢》傾吐的蠶絲般的眷想,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們表達出來的纏綿情愫,讓人感到是一脈相承的。
桌面上紅茶旁邊,小盤里有一塊色澤誘人的蛋糕,四周一圈焦黃,當中是晶瑩的嫩黃,嵌著一些深色的粒子,應當是果仁。嘗一口,美味之極。臨近圣誕節,小伙子說,這是特制的節日版胡蘿卜蛋糕。還講了一些配料,很專業,我沒能記住。年輕的大廚說,店里的招牌是海鮮飯。我們的店名叫巴埃亞,就是西班牙語海鮮飯的音譯。他指著旁邊的姑娘,她在北京那家知名的外國公司上班,認識不少外國朋友,從他們那里,我學了許多西式的餐點,有心人嘛。什么披薩、意面、法式咸蛋糕、埃及烤雞,沒想全部派上用場。 曾有外國朋友來這里看望我們,被臨時頂班,十分樂意地當了一回廚師。
來了一年時間,兩個年輕人都談到了小鎮的人。人們給予的溫暖,通過各種方式傳遞,他們感受到了。這一縷一縷的溫暖長久留在心頭,成了一種引力。
小伙子叫范志磊,姑娘叫王肖。他們的笑容、隨和、尋常的背后,
有著不是一般人所有的決斷和執行的定力,這定力無形地屹立著。餐廳來的客人有當地的,有游客;有??停灿懈舳螘r間來一回的回頭客。餐廳也散發出誘人的引力。
小鎮屬地招商局漳州開發區。對岸是廈門市區,可以清晰看見那里的環島路。店里的不少食材,就是到那邊的麥德龍超市購買。
離開小鎮后,我還不時想起這對年輕人。
元旦的新年音樂會,維也納的金色大廳演奏了一首《西班牙圓舞曲》,音樂表達出來的對生活的熱望、憧憬與追求,使我立時想到巴埃亞餐廳。將近11點,打了個電話過去,是小范接的。他說還沒有打烊,節日嘛,生意不錯。聲音清爽嘹亮。
在卡達凱斯小鎮,這家餐廳成了一張名片,是時常被提起的,小范和小王這對小夫妻也掛在人們的嘴上。餐廳數十米外就是綠茵茵的草地,草地延伸出去就是大海。這是一個非常幽美的地方。在這對小夫妻看來,生活可以很浪漫,但也十分實在。對我們這樣喜歡上這個小鎮的人來說,他們的未來,非常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