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浩

已經逃離著火區域的居民正忙著聯系親友,他們身后是正在燃燒的麥克默里堡,烏云漫天
麥克默里堡對很多人來說,意味著賺大錢和人生的第二次機會。這幾年麥克默里堡欣欣向榮,加拿大人昵稱其為“淘金堡”。
麥克默里堡生活著訓練有素的工程師、從戰亂中逃離出來的難民和來自加拿大國內外的其他奮斗者。他們都被吸引到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北部這個深居針葉林之中,坐在富饒石油財富之上的城市。
即使2014年原油價格暴跌讓當地的就業崗位驟然減少,很多人還是選擇勒緊腰帶堅持,相信很快就能等到下一個春天。
然而,5月1日白天,森林深處,濃煙和灰燼滾滾騰空——這是一場災難性的林火兇猛襲來的先兆。短短幾天內,麥克默里堡約8.8萬人口全部被強制疏散,人們倉皇逃離這座城市。
大火以驚人的速度蔓延,成為了加拿大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之一。迅速延燒的大火吞噬了這座城市很多家庭賴以生存的房子,那些沒來得及被帶走的嬰兒照、結婚照和其他珍貴財物也一并被燒成了灰燼。所幸,撤離井然有序,沒有人直接因火災死亡。
這些無家可歸的民眾嘗試索求保險賠償,不得不穿上人們捐贈的衣服。而他們之中,更多的還在想著何時回去重建他們的家園,因為麥克默里堡是他們維持生計的地方,給了他們打拼的機會,這個機會就像當地的油砂資源一樣珍貴——麥克默里堡擁有世界最大的油砂儲量。
“麥克默里堡是我唯一能去的地方,我在這生活了10年,打算存一筆足夠的錢再退休?!?5歲的凱文·劉易斯說道,他是一家運輸公司的老板。這次他向南逃離到137英里外的拉克拉比什,一起帶出來的只有錢包和一個裝著衣物的背包。
據BBC5月13日的報道,大火已燒毀了2432所房屋,吞噬面積達到2410平方公里?;饎蓦m然已經減弱,并向麥克默里堡較少人居住的東部蔓延,但預計還將燃燒幾個星期。當地官員則稱將在未來兩周內制定計劃,讓居民逐步回到麥克默里堡。
在近幾年因貫通加拿大和美國的Keystone XL輸油管項目受到環保爭議之前,阿爾伯塔省豐富的油砂并不為加拿大以外及石油行業以外的人們所熟知。但是將油砂轉化為原油的工業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而麥克默里堡也隨著這一產業的興衰而起伏。
麥克默里堡第一次繁榮出現在1970年代。油砂的采掘成本比較高,但政府決定賭一把。國際油價的飆漲讓財富迅速流入麥克默里堡。但是1980年代油價的暴跌又給了麥克默里堡重重一擊,跌入谷底的麥克默里堡一時死氣沉沉。
而更大的繁榮出現在過去15年。隨著新興經濟體對原油需求的不斷增加,國際油價節節攀升,同時采掘技術也得到大幅改進。
麥克默里堡因毛皮交易才在19世紀興起。被廣袤森林環繞的麥克默里堡并沒有人們想象中優美,其市區很多地方到今天都是1970年代倉促建起的低矮建筑。即便在它最繁榮的時候,這座城市也就是一番“礦區工人加市鎮居民”的二元景象,石油公司提供了大多數的工作機會,而在那工作被稱為“飛進-飛出”。因為這些來自加拿大各地的員工工作期住在礦區附近的宿舍,每兩個星期才完成輪班,回到家中。
不過,大量焊接、建筑和運輸的工作機會還是讓麥克默里堡的人口從2000年的3.8萬人一度激增到頂峰時的9萬人,土地價格則從新千年的每英畝2.7萬加元飆漲至頂峰時的約100萬加元,房地產開發不斷向周圍的黑云杉林深處延伸。
“醫生和律師不會來這里賺我們這種(辛苦)錢?!?0歲的查德·阿伯特說道,他現在是一家腳手架公司的一名主管。
阿伯特和他的家人1998年搬到麥克默里堡,曾在一個油砂場工作,繁榮期時每年可賺25萬加元。雖然高薪,但工作條件艱苦,常常需要長期遠離親人,礦區生活圈子的構成簡單又嚴密。包括石油業工人、運輸業人士和工程師,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因為處境窘迫才來這里尋找辛苦卻高薪的工作。
在新世紀這輪繁榮期的初期,麥克默里堡對迅速增長的外來勞動力持歡迎態度。但由于這些主要活動在偏遠礦區的工人和當地居民缺乏聯系(包括工人們很少在市區消費),結果激發了兩者間的矛盾。
“早期,他們不希望礦區工人出現在市區,他們會把你想象成西部牛仔:大搖大擺地進城,在城里開槍,然后掉頭走掉。”德文尼安地產的董事長史蒂芬·羅斯說道,德文尼安地產從2000年開始在當地買地。
但這座城市總得滿足大量涌入的工人們一時難以被滿足的欲望,因此,麥克默里堡的脫衣舞俱樂部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在《GQ》和半島電視臺的報道中,某些脫衣舞俱樂里充滿了毒品交易、醉酒放蕩和種族侮辱。后來一些俱樂部關門,媒體及輿論界指稱是政府使用經濟手段運作的結果,但政府拒絕回應。另外,加上近兩年經濟蕭條等原因,在這次大火發生之前,脫衣舞俱樂部僅剩下一家,不過卻是該俱樂部在阿爾伯塔省內五家分部中營收最高的。
現在在麥克默里堡的社區,你能聽到很多種語言與口音——他們很可能是在酒店業工作的紐芬蘭人和菲律賓人,或當加油工人和搬運重型設備的運輸工人的斐濟人。市內的清真寺也顯得越來越“顯小”,容不下周五禱告的人,擠不進的人被迫到附近的天主教學校的體育館禱告。

大火過后一片狼藉的麥克默里堡
51歲的桑亞·哈桑披著希賈布頭巾,她是來自也門的難民,1990年來到加拿大,4年前同家人定居麥克默里堡。來到麥克默里堡后,他們的生活改善了很多,哈桑的丈夫是一名卡車司機,她則是一名收銀員,兩人的收入足以支付三個孩子的學費。
然而,這場大火可能打斷了他們的幸福生活。5月3日,他們一家倉皇逃離麥克默里堡,車子在堵塞的高速公路上緩慢前行,一旁的熊熊大火正朝天怒吼,火焰一度掩蔽了太陽,哈桑不得不用頭巾捂住鼻子,以阻隔嗆鼻的濃煙。
哈桑拿上了護照,卻沒來得及帶走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拔矣忠?5年前一樣重新來過了。”她說。
對于很多像哈桑一樣流離失所的人們來說,有些失去的東西是金錢所無法取代的,這可能讓他們更心痛。22歲的艾瑞安娜·凱西在慌亂中帶走了她的兩只貓,但卻失去了已故父親的筆記本——她和母親都沒時間去取了。“現在那只能變成回憶了?!彼f。
現在,麥克默里堡民眾和官員已經在討論重建事宜,其中一個問題在于需要重建一個怎樣的麥克默里堡。市長梅麗莎·布萊克說,這“取決于我們對未來的麥克默里堡有怎樣的夢想及我們能否腳踏實地地干出來。這將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睂嶋H上,2014年以來油價暴跌下的蕭條就已經暴露出了麥克默里堡的經濟結構問題,加上當地犯罪率高企、酗酒吸毒普遍等社會問題,布萊克在大火前就曾承認,麥克默里堡到了要發展多樣化經濟的時候了。
曾經當過廚師的亞當·芮爾頓已經在麥克默里堡投入了太多,他不可能離開這座城市。四年前,他花了約2萬美元學完工業射線照相技術后,和妻子勞拉一同離開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來到這個繁榮的小城工作。大概在油價開始暴跌前的一兩個月,他們在麥克默里堡買了一套房子,并開始裝修。
芮爾頓利用下班時間裝修房子。他回憶在2014年的一天,他在家里砌墻,聽到新聞報道油價大幅下挫,而幾乎在同時,他得知妻子懷上了孩子。
到2015年1月,芮爾頓的雇主開始裁員。幸運的是,芮爾頓沒有像其他一些員工一樣直接被裁掉,但工資被削減了四分之一。芮爾頓在埃德蒙頓市一家游樂園的大廳里敘述著這一切,而這里是他和妻子及十個月大的孩子臨時的家。
芮爾頓在通過視頻確認他們的房子已經基本被燒毀后,打算一家人先到妻子位于新不倫瑞克省的娘家暫住。芮爾頓說在那之后,他要買一輛二手的拖車,回到麥克默里堡協助重建。

火災前,麥克默里堡的一個石油工業區
“只要官方一宣布開放居民回城,我就立馬帶著鏟子和工作靴回去,跟大家一起給城鎮清理一番,”他說,“有些人可能做不到,有些人可能覺得重建成本太高,有些人可能不想回傷心地。我不會這樣,但我也不苛求別人。當我說做得還不夠的時候,僅僅指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