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琨+吳遠團
近年來,網絡上流傳著一種學習古人“過午不食”的養生觀點,即午餐后不再進食,只喝水充饑,直至第二天早上才再次進食。提倡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過午不食”能夠減肥、養生,減輕消化系統負擔,以及減少毒素在體內堆積。由于現代人身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于是不少人也漸漸模仿起古人的這種生活習慣。
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陳潤東認為,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過午不食這種生活習慣是沒有問題的。然而,現代人夜間活動量大、夜生活豐富,常常到凌晨才睡覺,如果夜間僅以水充饑,會使身體缺乏能量,甚至會誘發一系列相關疾病。
以一位曾經想以“過午不食”達到減肥目的的女性患者為例,半年下來雖然體重減輕了一部分,但卻出現了胃痛、頭暈、心慌、貧血、營養不良、閉經等后遺癥,實在得不償失。陳潤東提醒,如果非要堅持過午不食,早午兩餐一定要攝入足夠的營養,為一整晚的體力消耗打好基礎。因為盲目節食對身體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的,大家要理性對待“過午不食”這個古人論調。
非“不食”,可少食
陳潤東指出,“過午不食”并非完全無意義。現代人普遍存在晚餐進食過多熱量、缺乏運動、脂肪堆積、心血管疾病頻發的情況,適當減少晚餐分量的確有助于身體健康,但因此拒絕晚餐的做法實在太過極端。
現代人應做到三餐營養均衡,符合“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的原則。晚餐盡量選擇清淡、易吸收的食物,不攝入過多熱量,減少胃腸道負擔。另外,要少吃夜宵,或夜宵后1~2小時才入睡,錯開胃部與腦部的血流高峰期,避免造成機體供血不足。
養生應全面化
現代健康的含義并不僅是傳統所指的身體沒有病而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是一個人身體有沒有出現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
陳潤東強調,想要健康永遠伴隨左右,日常生活中需要合乎“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的16字原則。如果只吃自己喜歡的食物,會造成營養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