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雅
甲鈷胺聯合中藥治療頑固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60例臨床研究
吳文雅
目的 觀察甲鈷胺聯合中藥治療頑固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2組均給予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甲鈷胺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比較2組治療前后疼痛改善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疼痛分級指數評分(1.9±0.6),現有疼痛強度評分(0.9±0.4)分、VAS評分(20.1±3.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4.3±1.1)分、(1.9±0.6)分、(35.8±4.9)分(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0.0%)顯著低于對照組(16.7%)(P<0.05)。結論 甲鈷胺聯合中藥治療頑固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效果顯著,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甲鈷胺;帶狀皰疹;后遺癥;神經痛;中藥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導致的,以簇集狀丘皰疹及局部疼痛為主要特征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1]。帶狀皰疹皮疹愈合后,可在原來皮疹區皮下長期存在劇烈疼痛,稱之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疼痛性質為陣發性或持續性,多為刺痛、跳痛、燒灼痛、刀割樣痛[2]。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包括抗抑郁、神經營養藥、解熱鎮痛藥等[3-5],但只可暫時緩解疼痛,控制病情而無法根除。中藥在頑固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在消除臨床癥狀??刂撇∏椤⒕徑馓弁吹确矫嬗懈鼮榭隙ǖ呐R床效果。為觀察西藥甲鈷胺對癥治療過程中給予中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擇6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甲鈷胺+中藥與單用甲鈷胺治療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陜西省澄合醫療中心王村礦醫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入院時均有神經痛表現,為刺痛、跳痛、燒灼痛。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57.5±6.2)歲;病程(2.3±0.3)年;受累部位:頭頸及上肢3例,胸脊12例,腰腹10例,臀及下肢5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6~80歲,平均年齡(58.0±6.3)歲;受累部位:頭頸及上肢4例,胸脊13例,腰腹9例,臀及下肢4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受累部位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6]:符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診斷標準,年齡在18~80歲之間,入院時已停止服用其他止痛藥物及其他相關治療手段。
排除標準[7]: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等系統疾病患者,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惡性腫瘤及有出血傾向患者。排除皰疹仍存在,且處于HZ急性期患者。排除合并其他導致軀體疼痛疾病患者。
1.3 治療方法 2組均給予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包括給予維生素B1片,每次20mg,每天3次,口服。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甲鈷胺治療,給予甲鈷胺500μg。靜脈滴注,隔天1次。連續治療2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方由:甘草、蟬蛻各6g,防風、牡丹皮、全蝎各8g,柴胡、當歸、郁金、丹參各15g,生龍骨、生牡蠣、白芍各30g組成。水煎服,每天1劑。連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 采用SF-MPQ疼痛評分量表(改良McGill,MPQ疼痛量表)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改善情況[8]。包括:(1)疼痛分級指數(PRI)。共15項,每項分無、輕、中、重四級,各級評分分別記為0分、1分、2分、3分。(2)現有疼痛強度(PPI),包括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疼痛、極為疼痛6個級別,分別記為0分、1分、2分、3分、4分、5分。(3)視覺模擬評分(VAS)。使用長約10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10個刻度,兩端表示“無痛”與“劇痛”,將有刻度一面背向患者,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疼痛,讓患者在直尺上標出可代表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前后疼痛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疼痛分級指數評分(1.9±0.6),現有疼痛強度評分(0.9±0.4)分、VAS評分(20.1±3.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4.3±1.1)分、(1.9±0.6)分、(35.8±4.9)分(P<0.05)。見表1~表3。
表1 2組PRI評分比較±s)

表1 2組PRI評分比較±s)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對照組3010.2±3.94.3±1.13.168<0.05觀察組3010.5±4.11.9±0.65.128<0.05 t值0.29010.491 P值>0.05<0.01

表2 2組PPI評分比較(x±s)

表3 2組VAS評分比較(x±s)
2.2 2組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治療過程中出現過敏2例,感染2例,皮膚破潰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6.7%。觀察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以跳躍性疼痛、燒灼性疼痛、間歇性刺痛及感覺異常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綜合征?;颊卟〕炭沙掷m數月至數年,嚴重者可終生不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與帶狀皰疹不規范治療、免疫力低下等有關,表現多種多樣,已成為難治性的慢性疼痛綜合征。目前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包括鎮痛、抗抑郁、抗癲癇、神經阻滯、免疫調節等藥物。長期的臨床應用中發現,上述藥物存在腹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易復發。對于易反復發作、病程較長的頑固性后遺神經痛,常規西藥治療效果治療不佳。
甲鈷胺為周圍神經病變治療藥物,屬維生素B12類,可通過促進神經細胞內核酸、蛋白質及神經髓鞘合成而修復受損的周圍神經。陳體高等[9]采用甲鈷胺治療12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其有效達83.3%,提示甲鈷胺可顯著緩解帶狀皰疹神經痛,顯著縮短疼痛時間,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甲鈷胺對神經阻滯具有良好的親和力、傳遞性,易進入神經細胞內,可有效防治髓鞘纖維變性及脫髓鞘,促進髓鞘形成及軸突細胞骨架運輸,促進病變神經再生。在頑固性后遺神經痛的治療中,雖有一定療效,但仍不理想。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帶狀皰疹屬“蛇串瘡”、“纏腰火丹”范疇,后遺神經痛屬中醫“痛證”范疇[10],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復感濕熱邪毒,致氣血運行手足,不通則痛,發威本病。治療應以活血燥濕、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為主。本組所用方劑基本方為芍藥甘草湯,方中柴胡疏肝行氣,調暢氣機;延胡索行氣止痛;當歸養血活血;防風祛風止痛;蟬蛻、全蝎通絡止痛;生牡蠣、生龍骨重鎮安神;牡丹皮涼血活血;丹參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活血燥濕、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之功效?,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上述諸藥可促進局部炎癥吸收,抑制大腦皮層形成的痛點,降低痛閾值,還可通過阻斷神經沖動傳導而發揮止痛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甲鈷胺聯合中藥治療頑固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觀察組治療后神經痛程度顯著輕于治療前,也顯著輕于對照組。而從治療過程中并發癥方面,觀察組較對照組也具有明顯優勢。提示甲鈷胺聯合中藥治療頑固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效果顯著,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沈海容.中藥內服外敷聯合甲鈷胺注射液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5,47(4):220-221.
[2] 高崇榮,王家雙.神經性疼痛診療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6:360-361.
[3] 董育強.中醫綜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痰瘀交阻證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5,37(6):19-20.
[4] 曹桂熙,黃蜀,陳純濤,等.中西醫綜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40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3,31(8):86-88.
[5] 宋文英,查旭山,胡文娟,等.中藥聯合圍刺治療老年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觀察[J].廣東醫學,2011,32(24):3274-3275.
[6] 李靜,王玉蓉,范衡.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4,30(7):650.
[7] 李鶴,張曉琳,魏冉梅.針藥配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22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2):32-34.
[8] 武水斗,伊書紅.中藥治療下肢帶狀皰疹神經痛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4,29(3):429-430.
[9] 陳體高,閆毅,許傳勤,等.刺絡拔罐配合中藥治療氣滯血瘀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125-126,131.
[10] 田中偉,宋向鳳,李萬里,等.中藥聯合甲鈷胺治療頑固性帶狀皰疹后遺性神經痛[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7):24-2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8.107
陜西 715306 陜西省澄合醫療中心王村礦醫院(吳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