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細鳳 劉炬 葉鋒 鄭紅霞
益腎補肺中成藥干預系統性紅斑狼瘡Th1/Th2平衡的臨床研究
張細鳳 劉炬 葉鋒 鄭紅霞
目的 觀察益腎補肺中成藥(百令膠囊和六味地黃丸)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Th1/Th2平衡的調節作用。方法 收集有腎臟受累和或肺間質性病變的SLE患者病例共36例,分為西醫組和中西醫結合組(簡稱“中西醫組”),各18例,分別治療6個月后,觀察2組治療前后IL-2、IFN-γ、IL-4、IL-10水平的變化。結果 西醫組總有效率為50.0%,明顯低于中西醫組的83.3%,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西醫組治療后的IL-2、IL-4、IL-10、IFN-γ水平(6.48±1.61)ng/mL、(7.57±2.84)ng/mL、(51.07±6.09)pg/mL、(24.53±3.75)pg/mL均明優于西醫組的(3.27±1.18)ng/mL、(23.97±5.24)ng/mL、(38.23±4.5)pg/mL、(16.85±2.74)pg/mL(P<0.05)。結論 益腎補肺中成藥具有一定的調節免疫作用,其治療SLE的作用機制主要就是不斷改善Th1和Th2代表性細胞因子,從而進一步調節Th1/Th2平衡,最終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益腎補肺中成藥;系統性紅斑狼瘡;Th1/Th2平衡;臨床研究
近年來,在前期研究證實中成藥(百令膠囊和六味地黃丸)臨床療效的前提下[1],對該組藥調節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Th1/ Th2平衡的效果進行觀察,并從Th1/Th2細胞分泌的代表性細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角度來對其作用機制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在2010年6月~2014年12月期間在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有腎臟受累和或肺間質性病變的SLE患者36例,隨機分成2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18例,男4例,女14例;年齡18~65歲,平均(49.6±8.3)歲;平均病程(46.1±6.9)個月。西醫組18例,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齡19~63歲,平均(49.8±8.6)歲;平均病程(46.3±6.8)個月。上述2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SLE、間質性肺病變、狼瘡腎炎(LN)根據文獻(凱利風濕病學[2])制定的相關標準進行西醫診斷。根據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系統性紅斑狼瘡有關肺、腎虛癥的診斷標準制定的相關標準進行中醫證候診斷。
1.3 治療方法 西醫組:采用糖皮質激素加環磷酰胺進行治療。糖皮質激素:潑尼松(華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394)1mg/(kg·d)通常晨起1次服用,待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2周,或在療程8周內,適當減少劑量,每2周減10%,最小劑量為0.5mg/(kg·d),潑尼松劑量可用至10mg/d。患者在接受減藥治療期間,若病情出現較大改變,可暫時不進行減藥治療,可繼續維持原劑量不變。環磷酰胺(山西普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686):前半年每月1次,穩定后改為每3個月1次(用量16~20mg/kg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一般每天0.4~0.6g,連用2d)。對有病情嚴重者,可以使用較大劑量(潑尼松≥2mg/(kg·d)甚至甲基潑尼松龍沖擊治療,甲基潑尼松龍(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193)可用至500~1000mg,每天1次,加入5%葡萄糖慢靜脈滴注1~2h,連續3d為1療程,療程間隔期5~30d,間隔期以及沖擊治療后可將波尼松改為口服用藥,劑量為1~2mg(kg·d),患者治的治療療程及間隔期時間需根據其病情適當進行調整。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在西醫組基礎上加用六味地黃丸(北京亞東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5055),每次8丸,每天3次;百令膠囊(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10036)每次1.0g,每天3次。
1.4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對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判定。痊愈:患者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有效: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及體征改善效果不明顯或有加重趨勢,證候積分減少<30%。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19.5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西醫組痊愈1例,有效8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50.0%;中西醫組痊愈3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3.3%;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00,P<0.05)。
2.2 2組IL-2、IFN-γ、IL-4、IL-10水平的比較 2組治療前IL-2、IFN-γ、IL-4、IL-10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治療后IL-2、IFN-γ、IL-4、IL-10水平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IL-2、IFN-γ、IL-4、IL-10水平的比較(s)

表1 2組IL-2、IFN-γ、IL-4、IL-10水平的比較(s)
指標時間中西醫組(n=18)西醫組(n=18)t值P值IL-2(ng/mL)治療前2.93±1.842.94±1.710.016>0.05治療后6.48±1.613.27±1.186.823<0.05 IL-4(ng/mL)治療前10.48±4.8410.10±4.880.235>0.05治療后7.57±2.8423.97±5.24-11.674<0.05 IL-10(pg/mL)治療前46.87±3.3846.6±3.290.121>0.05治療后51.07±6.0938.23±4.57.159<0.05 IFN-γ(pg/mL)治療前14.88±2.8114.73±2.610.166>0.05治療后24.53±3.7516.85±2.747.016<0.05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屬于一種自身免疫介導造成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病,主要疾病特征為免疫性炎癥,血清中出現多種自身抗體,累及多器官、多系統損害。好發于育齡女性,在我國患病率婦女中達113/10萬人[5],本病發病率較高,病情嚴重,并發癥多,預后差,生存率低,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現代醫學認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與多種因素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在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雌激素水平因素相互作用下,能夠引起T淋巴細胞減少、T抑制細胞功能降低、輔助性T細胞與調節性T細胞平衡紊亂及功能異常[6],從而引起B細胞增生過度,自身抗體大量產生。另外,大量研究表明,在SLE疾病發生和發展中Th1和Th2之間細胞因子的失衡具有重要作用[7-8]。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西醫組總有效率為50.0%,明顯低于中西醫組的83.3%,2組患者經治療后,細胞因子(血清IL-2、IL-4、IL-10、IFN-γ)水平也有部分改善,特別是中西醫組,其改善效果更為理想,患者臨床療效得到明顯提高,能夠有效降低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度,從而進一步控制患者病情發展。除此之外,本研究不僅證實了中成藥百令膠囊和六味地黃丸在改善SLE患者癥情與免疫學指標(表略)的良好作用,同時也證實了中成藥百令膠囊和六味地黃丸在改善Th1細胞的細胞因子IL-2、IFγ水平與Th2細胞的細胞因子IL-4、IL-10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益腎補脾中成藥治療SLE的作用機制就是通通過發揮對Th1和Th2之間細胞因子的改善作用,來進一步調節Th1/ Th2平衡,從而實現治療目的。總之,以上細胞因子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在的病機制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細胞因子是個復雜的免疫調控,網絡不能孤立地看待某個或某些細胞因子的作用,而應該對多種細胞因子以及它們間的關系進行總體、系統研究。各種細胞因子在SLE的發病中起著不同的作用。現階段,因檢測方法持續更新和不斷完善,在疾病中的作用機制及其相互關系將進一步得到證實。因此在中醫藥治療SLE的現代化研究中可試圖運用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方藥.有望對中成藥(或中藥復方)的作用機制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綜上所述,益腎補肺中成藥治療SLE具有一定效果,其通過對Th1和Th2代表性細胞因子的調節,使患者機體內Th1/Th2水平得以保持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和效果,對患者疾病的好轉及健康的恢復具有明顯作用,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1] 張細鳳.調節免疫中成藥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感[D].山東:山東大學醫學院,2014.
[2] 栗占國,唐福林.凱利風濕病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1342.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5-46.
[5] 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系統性紅斑狼瘡[J].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2010,8(4):56-65.
[6] 廖圣榕.益氣養陰活血中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43例[J].環球中醫藥,2015,8(12):1506-1508.
[7] 黨靜,廖迪思,譚瑞興,等.潑尼松聯合小柴胡湯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5,7(36):97-99.
[8] 劉偉.白芍總苷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效果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4):144-14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8.109
江西 332000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 (張細鳳 劉炬葉鋒 鄭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