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顏菲
直腸癌常規放療與IMRT放療的比較研究
楊顏菲
目的 探究直腸癌患者術后采用常規放療和IMRT放療的療效以及不良反應。方法 選取直腸癌術后患者40例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字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放射治療(普通三野等中心照射),觀察組采用IMRT放療,比較2組患者小腸及膀胱被照射的體積比率,2組患者及家屬對相應放療手段的滿意程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小腸照射體積比率(35.1±15.2)、膀胱照射體積比率(55.3±9.4)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小腸照射體積比率(54.5±14.6)、膀胱照射體積比率(82.3±14.4)(P<0.05);觀察組對治療手段的總滿意率(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Ⅱ~Ⅲ期可手術切除的直腸癌術后患者進行IMRT放療,靶區適形度高,覆蓋程度好,劑量分布均勻,使治療更加準確;且其不良反應較常規放療輕,治療耐受性較常規放療好,患者滿意度提高,使患者有更好的身體條件進行同步化療或進行輔助化療。
直腸癌;放射;體積
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依據臨床分期,是多學科的綜合治療。手術是直腸癌根治性的治療手段,對于Ⅱ~Ⅲ期(pT3-4/N+)可進行手術切除的直腸癌,術后放療顯著降低了局部區域復發,但未能提高無病生存率及總生存率;而術后同步放化療進一步降低了局部區域復發率之外,還提高了無病生存率及總生存率[1]。常規放療技術的放射性腸炎發生率相對較高,而同步化療常用的5-FU或替吉奧、卡培他濱等均存在易導致腹瀉的消化道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較差,同步化療多難以完成。但IMRT放療靶區劑量適形度高,覆蓋程度好,使治療更加準確,局部控制較常規放療好,并能更好的保護正常器官,提高了患者的治療耐受性,使同步化療能順利完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湖南省石門縣人民醫院治療的Ⅱ~Ⅲ期(pT3-4/N+)可手術切除的直腸癌術后患者40例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字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14例,女6例,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35.70±29.40)歲。觀察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33~69歲,平均年齡(40.20±16.51)歲。所選的患者都已取得了其家屬的同意,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了保障探究對象情況基本一致,都選取保肛手術后的患者。
1.2.1 對照組 定位前經肛門注入約20~50mL鋇劑,在肛門處放置金屬標記。俯臥于有孔腹部定位裝置,體膜固定,攝定位片,采用常規三野等中心放療,一后野、兩側野照射,劑量比為2∶1∶1,側野用30°楔形板(或根據治療計劃決定劑量比和楔形板的度數)。在定位片上根據照射范圍標準勾畫放療靶區,制作射野擋塊[2]。DT:50Gy/25次/5周。
1.2.2 觀察組 定位前1小時排空膀胱,一次口服20%泛影葡胺20mL+800~1000mL水,至CT定位完成前憋尿,以顯影小腸及充分充盈膀胱。俯臥于有孔腹部定位裝置,體膜固定,在體表大致確定擺位中心,以層厚0.5cm進行CT增強掃描,采集約50~80張CT圖像[3]。定義CTV及PTV,并在CT定位圖像上逐層勾畫,以及勾畫正常組織及器官。設計5野IMRT治療計劃。對靶區予以處方劑量,DT:95%PTV=50Gy/25次/5周。對正常組織予以限量,膀胱D50%<50Gy,小腸D50%<15~20Gy,股骨頭V50<5%。
1.3 療效評價標準 (1)小腸、膀胱被照射的體積比率;(2)通過收集患者及其家屬的意見,比較2組患者及其家屬對該放射手段的滿意程度,其中總滿意率=一般滿意率+十分滿意率[4]。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在對應放療后的小腸、膀胱被照射的體積比率比較 為確保初始條件保持一致,保障等計量線80%。在對應放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小腸照射體積比率(35.1±15.2)、膀胱照射體積比率(55.3±9.4)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小腸照射體積比率(54.5±14.6)、膀胱照射體積比率(82.3±14.4),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2組患者及其家屬對放療手段的滿意程度比較 觀察組對治療手段的總滿意率(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60.00%),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及其家屬對放療手段的滿意程度比較[n(%)]
本次研究表明,確保初始條件保持一致,保障等劑量線為80%。觀察組患者術后在進行IMRT放療后小腸與膀胱照射的體積率分別為(35.1±15.2)、(55.3±9.4)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54.5±14.6)、(82.3±14.4),觀察組患者和家屬對治療手段的滿意度(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滿意程度(60.00%),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直腸癌的放療在直腸癌各期的綜合治療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據不同的分期及放療目的,可分為術前誘導降期放療、術后預防輔助放療、姑息減癥放療[5]。常規放療因適形度差,不能很好涵蓋需照射的靶區,靶區劑量分布不均勻,對靶區周圍正常器官的照射容積較大,相關不良反應較高,從而導致因正常器官的耐受問題限制了靶區劑量[6-7]。而IMRT放療因靶區適形度較高,可以準確包括需要照射的范圍,減少周圍正常器官的照射容積;且靶區劑量分布均勻,并可據需求進行劑量分層,達到更好滿足靶區劑量及更好保護正常器官的需求,尤其是對術后局部復發的患者,IMRT具有更明顯的優勢[8-9]。
綜上所述,在本院用常規放療手段同采用IMRT放療手段相比較,觀察組患者靶區適形度較高,可以準確包括需要照射的范圍,減少周圍正常器官的照射容積;且靶區劑量分布均勻,并可據需求進行劑量分層,達到更好滿足靶區劑量及更好保護正常器官的需求。以便提高直腸癌的局部控制率、減少放療并發癥發生率、提高了進行同步化療的可能性,值得推廣。
[1] 何林.三維適形放療與常規放療治療直腸癌復發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8):336-338.
[2] 王方寒.三維適形放療聯合同期化療治療晚期直腸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0,31(28):5006-5007.
[3] 楊燕光,蔡晶,何曉軍,等.三維適形放療聯合同步化療治療直腸癌術后復發[J].腫瘤學雜志,2012,18(5):349-352.
[4] 毛進星.直腸癌術后常規放療與適形放療并發癥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8):161,172.
[5] 吳志軍,蔡晶,夏小春,等.直腸癌患者術后補充放療的近遠期療效[J].江蘇醫藥,2013,39(22):2699-2701.
[6] 任寶志,鐘立松,袁建軍,等.18FDGPET/CT定位三維適形放療聯合化療對復發性直腸癌的療效和預后分析[J].西部醫學,2010,22(12):2236-2238.
[7] 李小武,范立,韓曉棟,等.直腸癌術后復發患者行三維適形放療加同步化療的實驗研究[J].臨床醫藥實踐,2011,20(8):563-566.
[8] 梁平,蒙富斌,王洪乾,等.三維適形放療聯合奧沙利鉑同步化療治療局部晚期直腸癌[J].實用腫瘤雜志,2011,26(1):59-62.
[9] 李寧,金晶,李曄雄,等.局部不可手術切除或復發直腸癌放療同步羥基喜樹堿Ⅰ期臨床研究[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2,21(4):348-35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2.043
湖南 415300 湖南省石門縣人民醫院 (長沙醫學院附屬石門醫院) 腫瘤內科(楊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