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孟添
?
互聯網金融創新如何助力上海科技創業中心的建設
文孟添

孟添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副秘書長
長期跟蹤研究科技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曾是全國近200家MBA培養院校中最年輕的副主任,并創辦國際金融MBA,該項目成為全球CFA協會官方合作伙伴。
眾所周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是去年上海市委的一號課題,還出臺了很多的支持政策。這是一個國家戰略,有明確的建設目標,要把上海建成一個積極度非常高的、創新創造創業成果最多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最完善的中心城市,并明確了兩個時間節點,一個是2020年,一個是2030年。這對上海而言,是很有緊迫感的。那么,這樣一個要求與互聯網金融到底有什么關系呢?我認為兩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確實可以大大地助力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另一方面,建設科創中心其實也給整個上海的互聯網金融產業帶來了一次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一號課題的報告里,其實有不少內容都與互聯網金融有關,比如提到關于上海全社會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亟待優化,也就是說以企業為主體的科研投入和推動機制不完善,社會資本對于中小企業和早期初創企業的支持嚴重不足。雖然上海有OTC,有上交所,有諸多的天使和風投機構,但是在整體上,上海的社會資本對于中小微企業的早期創業還是嚴重不足的。所以,如何去解決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市場機制不到位的問題,如何去幫助科技成果轉化和商業化,如何完善它的發現、轉化、評估和收益機制,都成為當務之急,而解決好這些問題便給上海的互聯網金融產業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這里先舉幾個真實的案例,以互聯網融資中的眾籌平臺為例。所謂互聯網眾籌平臺,本質是讓融資方和投資方能夠對接,融資方可以獲取資金,可以進行市場驗證,發現價值,可以讓早期用戶認識,投資方也可以享受產品的權益。那么它們的創新又是怎么樣幫助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支持科技創業的呢?
比如說,出現了遞進式眾籌的商業模式,就是產品眾籌加股權眾籌的模式。先做產品,當你有一個新的科技產品設計出來了或者將專利轉化成產品,將它放在產品眾籌的平臺上面去驗證到底有沒有顧客,有沒有市場,如果需求熱烈,再將它放到股權眾籌的平臺進行股權融資。因為之前項目已經進行了市場驗證,所以融資的風險就大大降低了。如此,創新的科技產品就更容易獲得資金支持實現商業化,互聯網平臺也通過信息透明幫助投資者大大降低了風險與成本。
又比如說,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出現了融貸聯動模式,就是在股權眾籌平臺里面完成融資的項目,銀行還可以再給項目專門放貸一筆資金,最高達到1:2,以支持項目發展。這形成了股權與債權融資的結合,放大了融資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投資人對平臺上的眾籌項目進行投資,如果資金一時有缺口,銀行也可以放貸部分資金幫助投資人支持該項投資,突破了原來的大多數貸款不能投資的情況。
從上述可見,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可以快速集聚很多資源,大大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資金效率,支持科技創業。這對整個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對廣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確實有很大的幫助。此類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能量是巨大的。前一段時間,WiFi萬能鑰匙項目通過一家上海本土的眾籌平臺股權融資,幾天時間內,認購額就達到七十多億元人民幣,便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當前,我們正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批批的眾創空間在扶持下快速建立起來了。眾創空間的本質就是要通過市場化的機制進行各種資源的配置。據統計,目前上海有71家創業苗圃,117家市級的孵化器,其中包括各類模式,比如有產業生態的模式,天使投資的模式,咖啡沙龍等等。這些大部分都是實體的創業空間。大家想一想,這樣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如果跟上百家上海的眾創空間之間,與諸多高科技園區之間,是不是可以有一些聯動?這里可想象的創新空間很大,可以實實在在地幫助科技成果實現市場化和商業化。眾創這類作為實體的創業空間和眾籌這類相對虛擬的空間怎樣緊密協同,合作創新,共同來支持科技創業與科創中心建設,值得我們進一步總結與探索。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對互聯網眾籌平臺的扶持力度,相比眾創空間而言,似乎其作用與能量被我們大大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