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段雪瓊
?
宋海佳:除了懂法律,還懂啥?
文段雪瓊
人物檔案:1966年出生于黑龍江,2000年來到上海,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公司法、稅法律師、上海市科技創業導師,致力于解決科技企業運營中的股東糾紛、股權激勵、股權融資法律問題。
服務足跡:自2008年起,先后被聘為國家火炬創業導師、上海科技創業導師以及楊浦、張江、漕河涇、閘北等12個平臺的創業導師,7年時間里,舉辦講座近200場,輔導企業家近萬人,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近5000小時,其主講的講座受到各個園區及園區內企業的廣泛好評。獲得上海市優秀科技創業導師、上海靜安十佳律師等榮譽稱號。
坐標系:摒棄形式主義,踏踏實實做事。
上海正在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創新創業地區之一,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一支活躍的志愿者隊伍——上海科技創業導師。
“你除了懂點法律,還懂啥?”做了二十多年律師的宋海佳一下子被女兒的“調侃”問住了,他抬起頭,沉吟片刻,千言萬語如鯁在喉,過往的一幕幕在眼前慢慢浮現。二十多年來,僅僅只是“懂點法律”,他就做到了不少人不能做或者不愿做的事情。在做律師之初,他曾義務攬起法律援助工作,為一個個毫無勝算的“無罪辯護”忙得心力交瘁;擔任“創業導師”之后,他又時刻牽著創業者的手前行,為他們點亮前行的道路,經他輔導的中小企業,不少已步入正軌,甚至“起死回生”……
“雖然我是個律師,但我是個不適合做律師的人。”從業二十多年的資深律師宋海佳如此評價自己。在常人看來,律師應該是活躍分子,說起話來口若懸河。宋海佳卻是個例外,說起專業知識來,他毫不含糊,可是一到各種社交場合,卻很難蹦出幾句話,后來,他索性就不參加這類社交活動了。“一名略顯‘木訥’的律師往往會喪失不少業務,可這是我的性格,我只能用自己的‘專注’和‘專業’來彌補。”宋海佳坦言,相比于一般的律師,他更善于研究,幾年來已陸續出版五部書籍和多篇研究報告,研發了“大數據實時測量股東糾紛系統”。
雖然是一名資深的公司法、稅法律師,但真正讓宋海佳難忘的、鐵了心做個好律師的,是1994年發生的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當時他剛剛踏入律師的行列,作為法律援助,義務為一起故意殺人案的嫌疑人作“無罪辯護”,讓他沒想到的是,經歷了上訴、重審、再上訴等幾多波折,這個案件一接就是三四年。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高院采取了折中的辦法,死刑變成了死緩,嫌疑人的命是暫時保住了,但在繼續無罪申訴期間,他卻死在看守所里,看到原本健壯的身體如今卻變成了骨瘦如柴的尸體,這讓宋海佳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如果能早一點到看守所里,就能早一點發現問題,但其間卻因為別的案件的牽扯,耽誤了一些時間,這樣的悲劇結果顯然是讓我不滿意的,”宋海佳說,“這個案件讓我產生一種‘無力感’,這種“無力感”來源于對現實的骨感的無奈,但更多地是讓我明白,只有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才能更好的援助別人。”雖然結果“不滿意”,但這三四年間,宋海佳沒有收取嫌疑人任何費用,而且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包括來回的吃住都是自己墊付的。


目前,上海共有6000多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導師”僅有200余名
在業務工作中形成的一股“專注”、“堅守”的韌勁兒,宋海佳也帶到了公益服務中。2008年,在市科委、科技創業中心的支持下,宋海佳加入“創業導師”隊伍,8年來,導師的名單一直在變,而宋海佳的名字卻從未消失。每年,他都會累計花上三個月的時間陪伴中小企業共同“成長”。即使這份“工作”并沒有為他帶來任何經濟利益,但“創業導師”的責任感,促使他一直在堅守“陣地”。
宋海佳對于“創業導師”的熱愛源自對創業者們創業激情的感動,作為“過來人”的他對這些激情感同身受。“上海的創業環境越來越好,不少年輕人甚至剛從高校畢業的學生也加入了創業者隊伍,他們有激情,有夢想,我當然也有動力去幫助他們,用我的力量引導他們走向成功。”宋海佳說,“當然,幫助他們,也是我自己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的過程。”
在幫助這些創業者的過程中,宋海佳也深感創業不易,尤其是中小企業需要面臨諸如合伙人的關系、政策解讀、管理困境、法律等諸多問題,而現實中,關于中小企業的相關法律、政策、標準也不夠健全,宋海佳在為企業輔導的過程中,慢慢總結出了一套經驗,他認為律師應該做中小企業的“保健醫生”,而非“外科醫生”。為了提升科技創業企業的“存活率”,宋海佳還帶領團隊針對中小企業亟待解決的法人治理結構、財稅管理等五大法律風險,研發了法律風險“體檢”產品,通過對企業進行“法律體檢”,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問題、未雨綢繆。
前不久,一家由幾個大學生創辦的小企業——上海澤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家工信部唯一認證的智慧社區解決方案提供商,在中國“智慧社區”建設領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而起初,澤陽公司險些因為一起合同糾紛而夭折。當時為擴大影響力,澤陽在利潤不高的情況下借錢接了一筆與某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業務,為該公司一家子公司提供服務。但服務完成后未與對方做任何驗收手續,導致對方直接將其訴上法庭,聲稱澤陽沒有提供服務。在無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澤陽幾乎必定敗訴,公司將難以存續,創始人們將為此背上沉重的債務。形勢萬分危急,宋海佳接下了這個案子,他心里明白這個案子勝率并不大,于是,在庭審前他索性走了一著“險棋”——“我今天的身份是上海市‘創業導師’,對于外人來說,他們也許僅僅只是眾多創業失敗案例中的一個,但這些年輕人有夢想,他們的項目有前景,若是敗訴,這些年輕人的夢想也許就永遠跌入了谷底。”法庭上,宋海佳動情的陳詞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最終幫助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三分之一時間做業務、三分之一時間做公益、三分之一時間做研究。”五十知天命的宋海佳,不斷提高著自己人生的可能性,為了做一個更“稱職”的“創業導師”,他跨學科去研究管理學、心理學、經濟學,以經濟的視角去解讀法律;為了拓展知識面,改變自己的“木訥”,他利用空余時間博覽群書;為了讓自己更有精力,不斷挑戰自己,他每天堅持跑步、時常騎行出遠門,甚至參加了今年5月的敦煌“戈壁挑戰賽”,迎著戈壁灘的烈陽和坎坷,在4天的時間里,他每天要暴走40公里。
在外人眼里,他是一個“人生贏家”,家庭幸福,事業有成,生活豐富多彩,可一路走來的艱辛,只有他知道。“只要一天不學習,就會感覺自己落伍了。”50歲的宋海佳仍然在不斷地學習,他希望自己的“瓶頸期”再遲些到來,他還有很多知識需要擴充,還有很多的中小企業等待自己 “用心呵護”。
如今,宋海佳和中小企業的故事,已寫到了第8個年頭,是唯一堅持8年“創業導師”的律師,并且未來還將和創業者們廝守在一起,在上海一輪輪的創業熱潮中,像宋海佳這樣的“創業導師”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據調查顯示,目前,上海共有6000多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導師”僅有200余名,這顯然是不成比例的。
宋海佳希望未來自己身邊的“創業導師”隊伍能夠更加壯大,品牌更加響亮,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這支志愿者隊伍中。“我這么‘木訥’的人都能做到,別人一樣可以,不是嗎?”宋海佳的眼神中滿是希望。
記者手記:14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近百家眾創空間、一大批初創企業和50多家上市公司……上海正在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創新創業地區之一,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一支活躍的志愿者隊伍——上海科技創業導師。創業導師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是專業領域內的佼佼者,用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經驗為創業者傳道解惑,這個稱謂并不給他們帶來實質性的收入,但他們每人每周至少要抽出1小時輔導結對企業。自2009年上海市科創中心、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協會建立了上海科技創業導師隊伍以來,這支隊伍已經從10人增長到219人。“上海科技創新志愿者”將持續關注優秀創業導師,聆聽他們的故事,為他們的默默付出點贊。精彩故事,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