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要素法的戰略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羅光華,李 強
(重慶科技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重慶401331)
?
新常態下渝東南民族生態旅游后發展策略
——基于五要素法的戰略分析
羅光華,李 強
(重慶科技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重慶401331)
摘要新常態下后發展地區的發展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滯后地區在當前形勢下所面臨的現實而迫切的重大課題。后發展地區的發展策略也是一個有別于經濟發達地區的,以經濟欠發達發展環境為主的經濟發展策略。五要素戰略分析模型強調分析事物的本體特性,有利于認清后發地區的后發劣勢,適合渝東南這種旅游后發展地區。筆者運用五要素分析法,在分析資源和外部條件的基礎上,從業態性質、發展階段、決策者的個性和思維方式方面共同深入分析渝東南地區的旅游后發展策略,強調區域合作、統一約束、錯位特色、制度模仿與創新和完善政策體系,以激發后發優勢,促進渝東南民族生態旅游的長期持續快速發展。
關鍵詞渝東南;民族生態旅游;后發展策略
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闡述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的9個方面的趨勢性變化。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性產業,充分體現出經濟新常態的基本特征與發展趨勢,但也表現出旅游業獨有的特性: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大量涌現;智能化、專業化、品質化、特色化是旅游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低人力成本下的低價格競爭模式將難以為繼,創新將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驅動力;新常態下旅游業發展必須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旅游業是依賴型行業,也是脆弱性行業,需要密切注意新常態下的各類隱性風險[1-2]。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旅游業的發展重點放在了改革發展上,強調新常態下旅游業需要進一步改革以激發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厲新建指出新常態下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實現從業內融合到跨界融合,從技術滲透到技術人本,從內部創新到外部創新,從帶病增長到內生增長,從碎片市場到系統市場,從點線發展到全域旅游的改革[3]。
重慶市渝東南包括黔江區、武隆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所轄區域,與渝鄂湘黔四省市結合相連,是重慶唯一集中連片,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渝東南片區生態資源豐富,生態民俗文化多樣,被定位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渝東南位于武陵山區腹地,處于長江三峽—張家界、鳳凰古城—武陵山鄉、梵凈山,這個世界級金三角旅游圈的交匯地帶,長期被眾多世界級旅游景區所“合圍”,被旅游界認為是一塊“洼地”。近些年才通過“后發優勢”成功實現了“洼地”崛起,成為重慶旅游業發展的后勁所在。與處于相對均衡市場結構下的發達旅游地區相比,渝東南地區旅游業在遲后發展中還面臨著一個已發生深刻變化的外部環境,生存環境更加復雜,不確定因素更加難以把握。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一方面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較大的市場風險。如何在經濟轉型期的新環境發展理論與實踐都不完善的情況下確定渝東南旅游發展戰略關鍵要素,已經成為渝東南地區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戰略五要素分析法(簡稱:ECSRE)是基于對轉軌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復雜性的理解,尤其是對中國市場發育狀況的深入調查,以及對不同類型企業發展規律的研究所得,充分體現經濟轉型期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特質[4]。它根據企業的性質、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企業(家)的個性、企業的內部資源、企業的外部環境5項要素來研究和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5]。該研究將五要素分析模型創造性地運用于渝東南旅游發展戰略分析,將渝東南旅游地的性質、旅游發展階段、旅游經營管理者個性確定為五要素發展中的3個關鍵性要素,以期將“五要素模型”這種科學、標準化的工具用于旅游地的發展戰略,突出其在針對經濟轉型期旅游戰略提煉中的效用。
1渝東南地區旅游業的五要素分析
1.1渝東南地區旅游性質分析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首先必須考慮旅游地的性質。對不同性質的旅游地,其發展戰略與商業模式選擇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旅游地的性質包括多個方面:如旅游地的法律屬性、產權屬性、產業屬性、業態屬性、組織屬性和空間屬性。從法律屬性與產權屬性來看,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是制約渝東南地區旅游整合發展的內源性障礙[5]。不僅旅游資源開發舉步維艱,還造成跨區域旅游資源開發的人為“肢解”和同類資源的近距離重復開發建設。從產業屬性來看,以經濟為導向的旅游發展觀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渝東南雖然被定位為生態保護發展區,但由于政策不具體,投入不完善,轉移支付力度不大等原因,以經濟為導向的思維定式在短時間內仍難以改變。從空間屬性來看,渝東南旅游地在空間上整體呈離散型分布,除與客源地之間的簡單點軸聯系外,開始出現點狀極化現象和軸向一體化結構。構建渝東南旅游集散體系,打造旅游客流通道,完善渝東南空間網絡化結構,是實現其空間組織的有效形式[7]。從業態屬性和組織屬性來看,近些年旅游業態新趨勢明顯,尤其是新技術、新裝備,產業融合新業態,新型電子經營實體和新型商業模式。旅游企業間網絡化組織和產業間的融合與聯動成為中國旅游產業組織演化的方向,也是渝東南旅游后發展地區的戰略方向。
1.2渝東南地區旅游經營管理個性分析旅游地的競爭方式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決策者個人對企業市場及競爭的理解及行為方式,即旅游經營者個性。渝東南旅游產業發展多以地方政府主導為主,采用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的經營模式,且財政投入是渝東南旅游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這種單一的政府主導旅游模式使得政府決策者的個性特長和能力局限成為渝東南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以GDP衡量政府績效的時期,立竿見影是大多數政府決策者的想法。其次,技術模仿使得操作手法同質化,而且在技術模仿中,硬件建設速度很快,文化內涵挖掘少。除了同質化明顯,渝東南旅游還存在盈利模式單一的問題。渝東南“一區四縣”的旅游景區多數都是大部分都關注景區的門票收益,而忽視了從原創產品(景區)中延伸出關聯產品、衍生產品,且區域之間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共同制約了民俗旅游產業的規模化效應。這些都是新常態經濟下渝東南旅游業發展需要重新思考的地方。
1.3渝東南地區旅游發展階段分析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旅游地具有不同的組織特點,其戰略的出發點不同,可供選擇的空間不同。根據表1,從2008年到2013年,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呈現出跨越式的拉升式發展態勢。渝東南旅游接待人次從2008年的471.13萬遞增至2013年的3 942.70萬,旅游總收入從2008年的17.29億元攀升至2013年168.86億元,分別增長了7.37倍、8.77倍。進一步,渝東南旅游總收入占地區GDP比例從2008年的3%上升至2013年的13%,增加了10個百分點。這無不突顯出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渝東南地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旅游業成為渝東南地區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同時,這也清晰地表明渝東南旅游逐步實現了“洼地”突圍,在逆境中邁出了旅游發展的堅實步伐。從全市范圍來看,重慶市2013年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分別為3.54億人次、1 849.49億元,渝東南旅游業占重慶比例為11%、9%,這是渝東南旅游業發展起步晚,且遭受著三面“合圍”的合力結果。從渝東南地區旅游業空間結構來看,空間上整體呈離散型分布,點狀極化顯現。根據圖1顯示,武隆縣憑借世界遺產的吸引力而“一枝獨秀”,然而其對周邊的帶動作用卻不明顯。其次,從渝東南地區旅游收入的結構來看,武隆縣的人均旅游消費為500元,渝東南其他區縣的人均旅游消費在300元左右(圖2),主要由景點門票和交通餐飲住宿組成。渝東南地區內部的人均旅游消費差異主要體現在景區數量與景區門票的差異上。武隆縣的人均旅游消費與重慶市2013年人均旅游消費的522.5元相當,低于2013年全國國內游人均消費806元的平均水平,遠低于中國內地旅客在東部地區、東南亞等地的人均消費1 288元,在港澳地區的人均消費2 511元,在歐美國家人均消費的22 980元。由此可見,渝東南地區乃至重慶市的旅游業增長方式仍然停留在以數量擴張為主的粗放式經營階段。

表1 2008~2013年渝東南旅游統計
1.4渝東南地區旅游資源分析旅游地的資源決定了旅游開發能做什么,是戰略制定和實施的基本條件。渝東南地區旅游資源豐富,集山、水、林、泉、洞、峽、江等景區類型于一體,擁有旅游資源單體景點1 500個。其旅游資源囊括了武隆喀斯特旅游區、西陽桃花源景區兩個國家5A級景區,7個國家4A級景區,6個國家森林公園及7個市級自然保護區(表2)。渝東南片區還是我國直轄市中唯一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是重慶市最大的“民俗生態旅游區”。該區擁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群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這里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生息繁衍的主要聚居地,其文化底蘊濃郁,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特色。由于渝東南各區縣皆地處武陵山區,自然風貌都以喀斯特地貌為主,而民俗風情也以土家、苗族為主,在旅游發展熱潮中,景區同質化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有數據顯示,近5年來,渝東南地區的新增旅游資源單體1 780個。在新開發的自然資源單體中,峽谷、溶洞兩類資源占了七成以上;而在新挖掘的人文資源中,苗族土家族風情、古鎮兩類資源更是占到了八成。不僅造成重復建設,資金浪費、資源破壞,還容易造成旅游者的審美疲勞。

圖1 渝東南各區縣2008~2013年旅游綜合收入Fig.1 Tourism comprehensive income in regions and counties in Southeast Chongqing during 2008-2013

圖2 渝東南各區縣2008~2013年人均旅游消費Fig.2 Tourism per capita consumption in regions and counties in Southeast Chongqing during 2008-2013

類型Types數量Quantity具體景區Specificscenicarea5A景區5Ascenicspot2武隆喀斯特旅游區、西陽桃花源景區4A景區4Ascenicspot6黔江小南海、酉陽龔灘古鎮、石柱大風堡景區、彭水阿依河景區、黔江蒲花暗河景區、西陽花潭古鎮景區、黔江濯水古鎮景區國家森林公園Nationalforestpark7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黔江國家森林公園、黃水國家森林公園、黔江仰頭山森林公園、酉陽青華山森林公園、酉陽金銀山國家森林公園市級自然保護區Municipalnaturereserve7黔江武陵山、黔江小南海、武隆白馬山、酉陽大板營、石柱大風堡、秀山太陽山、彭水長溪河
1.5渝東南地區旅游發展的外部環境分析環境分析中尤其要關注那些與旅游關系密切的因素的變化趨勢,這些變化中往往蘊涵著旅游發展的重大機遇和巨大威脅,許多成功的旅游地都是由于順應了社會經濟變化的時代趨勢而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新常態下渝東南地區的旅游發展既有機會也有威脅。除了行業競爭激烈外,一般環境(如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等)也對渝東南旅游發展具有持久、深遠的影響(表3)。

表3 渝東南旅游發展的外部環境分析
1.6五要素分析結果運用五要素分析法研究發現,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發展的優劣勢凸顯(表4)。渝東南地區旅游發展的優勢大多體現在自身的品質和政策支持上,需要通過制度創新加以保護;而劣勢更多地體現在其旅游業的發展程度與發展態勢上。渝東南的生態尚未遭到破壞,資源尚未充分被開發,這種后發優勢孕育著無限的商機。Lieberman 和Montgomery指出后發優勢主要存在于后動者的“免費搭乘”效應、避免先動者的錯誤、易于創新3個方面[9]。然而經濟學家沃森提出后發展地區通過技術模仿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快速發展,因而管理者往往過分注重技術模仿而忽略制度模仿。如果后發展地區只熱衷于技術模仿帶來短期發展效應,不注重制度模仿,其長期發展容易落入“后發劣勢”的陷阱[8-10]。也就是說,渝東南地區的旅游發展策略必須注重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才能保證其后發優勢的長期良性發揮。
2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發展策略
2.1以區域合作為基礎,提升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的發展理念通過區域合作來抱團發展,互利共贏,解決旅游產品趨同競爭和形成渝東南地區政府、產業、市場完整聯系體系已成為渝東南旅游發展共識,并以合作聯盟的方式建立了渝東南區域旅游合作機制。要想取得合作的實質性進展,渝東南各地還要統一認識,著力強化3種意識:一是市場意識。善于把資源轉變為有特色的產品,善于通過服務將產品轉變為游客需要的商品,利用渝東南的青山綠水做大文章、做好文章,避免一個模式的粗加工產品。二是產業意識。旅游產業是渝東南地區的支柱產業,搞產業就要注意培育品牌、培養產業集群和建立產業鏈關聯,還要注意產業升級和產業互動,尤其是建立重慶主城與渝東南地區的旅游互動。三是大營銷意識。黔江的“峽江之城”、武隆的“印象武隆”、酉陽的“世外桃源”等渝東南各大區縣的旅游營銷廣告隨處可見,但鮮見有“渝東南旅游”整體宣傳推廣。如同“神秘湘西”、“醉美貴州”之類的,渝東南也需要一個整體概念,以建立渝東南地區旅游發展資金和統一品牌作為紐帶,最終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大眾參與的協調發展大格局。

表4 渝東南旅游發展五要素的優劣勢分析
2.2以生態、文化保護為基礎,實行統一約束發展旅游業是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重要舉措。生態旅游是重慶市委、市政府對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定位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渝東南地區走“以生態旅游為主導,統籌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城鎮”,帶動脫貧致富的發展路子。這是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路,無現成的經驗可借鑒。如何在強化生態保護的基礎之上,以有限的財力努力推進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這本身是一個世界級難題。盡管如此,渝東南地區也不能再走“先破壞,后恢復”的老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道路,堅持對整個渝東南區域的文化空間與時間的保護,以制度和資金為保證,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不僅要對渝東南文化中的古建筑等進行保護,更應側重于對非物質形態的民俗、文書、方言等的保護。
2.3突出錯位特色和規模效應,將精力集中于最重要的領域渝東南旅游資源豐富,隨著交通狀況不斷改善,已經迎來旅游業大發展時期。然而當地先天優勢的不足,如資金短缺,基礎設施薄弱,經濟落后,遍地開花式的旅游開發策略并不適合當地的發展。渝東南地區應集中精力努力打造喀斯特生態旅游觀光游、度假游加文化體驗游的“2+1”產品業態,全力進行渝東南旅游的升級,著力培育大項目,錯位發展,差異發展(表5)。彭水的烏江山峽、酉陽的桃花源、石柱的黃水森林公園、黔江的蒲花河、武隆的仙女山、秀山的邊城等都是渝東南旅游的亮點,充分體現了渝東南地區的民俗生態與自然景觀特色。同時,應強化全程全域化旅游,突出規模效應。具體以重慶主城放射出的高速公路和鐵路、國道主干線為主軸,統籌兼顧行政區位、市場區位和資源分布,以“天坑地縫”世界自然遺產為中心,打造觀光度假旅游產業,形成產業聚集和規模效應,形成適應旅游大循環(渝東南與湖南張家界的循環、渝東南與湖北恩施的循環以及渝東南與三峽旅游線的循環)的配套服務體系,提升文化、娛樂及購物功能。
2.4推進制度改革與創新,因地制宜地選擇景區經營模式渝東南這樣的西部落后地區,旅游景區管理多頭與管理越位、缺位并存現象十分嚴重,不利于旅游產業的發展[11],突破景區管理體制“瓶頸”是渝東南發展旅游業的迫切問題[12]。借鑒貴州民俗生態旅游發展的5種模式:政府主導模式、社區聯合型模式、轉讓式經營模式、委托經營模式和股份合作型模式[11],在實踐中都有成功的案例和失敗的教訓。實踐表明,無論哪種旅游發展模式,如何協調好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和關系都成為制約景區發展的重要因素(表6),這可以為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即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相應的制度安排。對那些不以保護為第一目的,稀缺性不強和省級及以下的旅游景區,政府應該鼓勵實施整體出讓或轉讓。通過多樣化的旅游經營模式,多樣化的人才引入,促進思維與旅游開發方法的創新,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促進公共景區資源管理工作正常有序運轉。

表5 渝東南各區縣旅游發展重點

表6 貴州民俗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2.5通過完善的政策體系,推動渝東南發展民俗生態旅游的發展渝東南地區發展目前在宏觀政策上已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區位、外部競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的持續發展仍需政府的強力支持,尤其是旅游產業發展政策和旅游管理政策兩個層面(圖3)。在宏觀社會經濟層次的發展理念上,渝東南仍需強化生態型旅游發展道路,將旅游產業與城市/鄉村、文化、自然構建起“四位一體”的關系,并助推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扶貧的實現。在中觀產業發展上,形成具有管理協調性質的聯盟常設機構,明確并強化其職能,推動渝東南旅游行動的統一。通過一系列發展政策的激勵與約束,實現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和企業主體共同實現“四位一體”的發展理念。在具體政策體系設計上,整合扶貧、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等政策成為渝東南旅游發展的支持和互動,重點通過政策優化、政策移植和政策創新解決渝東南地區旅游發展的資金、品牌、產業融合和生態文化保護等問題,通過政策助推實現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的深化發展。
圖3 推動渝東南發展民俗生態旅游的政策體系Fig.3 Thepolicysystem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folkecologicaltourisminSoutheastChongqing
3結語
五要素戰略分析模型強調分析事物的本體特性,有利于認清后發地區的后發劣勢,適合新常態下渝東南這種旅游后發展地區。運用五要素分析法,在資源和外部條件分析基礎上加入對業態性質、發展階段、決策者的個性和思維方式來共同深入分析渝東南地區的旅游后發展策略,提出可以通過制度改革和政策體系建設促進渝東南民族生態旅游的長期持續快速發展。雖然筆者強調了區域合作、統一約束、錯位特色、制度模仿與創新和完善政策體系以激發后發優勢,但對于具體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以及政策體系的完善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廣瑞.中國旅游發展新常態的發展理念與戰略選擇[J].旅游學刊,2015(4):1-3.
[2] 葛全勝.新常態下中國區域旅游發展戰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學進展,2015(7):793-799.
[3] 厲新建,張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以北京為例[J].人文地理,2013(6):68-72.
[4] 溫杰蘭.談小型微型企業如何確立和實施發展戰略[J].現代商業,2012(3):167-168.
[5] 何崗.動態競爭下分銷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6] 趙小魯.重慶市渝東南地區旅游發展規劃:2008-2020年[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7] 王章郡,陳華.貧困山區鄉村旅游的發展動力及其空間分異:以渝東南地區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4(7):317-320.
[8] 張光春.渝東南地區旅游經濟SWOT分析與發展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2(10):174-175.
[9] LIEBERMAN M B,MONTGOME D B.First mover disadvantages:Retrospective and link with the resource-based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20:164-182.
[10] 吳玉鳴,李建霞,徐建華.遲發展效應的后發劣勢與后發優勢:對西部大開發的啟示[J].人文地理,2005(3):6-11.
[11] 高凌江.對景區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N].中國旅游報,2012-01-09(015).
[12] 張金嶺.河南省旅游景區管理體制改革路徑探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5):101-104.
[13] 費廣玉,陳志永.民族村寨社區政府主導旅游開發模式研究: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例[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28-35.
[14] 陳志永,況志國.郎德苗寨社區主導旅游發展中的個人理性與集體行動的困境[J].學術探索,2009(6):73-79.
[15] 馬鵬飛.新形勢下景區管理的“難”與“解”[N].中國旅游報,2014-05-05.
[16] 趙子昕.公司治理理論對國有企業開發經營旅游景區的啟示[J].青年與社會,2014(10):106.
The Late Comer Strategy to Ethnic Eco-tourism in Southeast Chongqing—Based on the Five Elements Analysis Method
LUO Guang-hua, LI Qiang
(Business Management Schoo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backwardness is an urgent and realistic issue in current situation. The late comer strategy based on underdeveloped environm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veloped areas. Strategic analysis model of five elements emphasizes on the ontology of things featur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disadvantages of the late comer and suitable for areas of Southeast Chongqing. Using the five elements analysis metho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resources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the tourism late comer strategy in Southeast Chongqing was deeply studied from retail properties, development stage, decision maker's personality and way of think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unified constraint, dis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system imitation, innovation and perfection of policy system was emphasized to stimulate the advantages, so as to promote long-term sustainable rapid development of ethnic eco-tourism in Southeast Chongqing.
Key wordsSoutheast Chongqing; Ethnic eco-tourism; Late comer strategy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SK005)成果,同時受到項目(CK2013B26)和項目(CK2015Z11)的資助。
作者簡介羅光華(1975- ),女,湖南邵陽人,副教授,博士,從事旅游戰略與生態旅游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04
中圖分類號S 181.4;F 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8-1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