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 濤(北京中招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北京100081)
?
處置“僵尸企業”中“痛點”解決之道
◎ 龔濤(北京中招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北京100081)

“僵尸企業”一詞近來成為“網紅”詞匯,主要源于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當前要把改善供給結構(供給側改革)作為主攻方向,以及高層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對于已經甄別確定的“僵尸企業”在實際處置時有哪些難點、痛點,又該如何解決,本文將逐一探討。
“僵尸企業”是經濟學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個經濟學概念,就是指那些無望恢復生氣,但由于獲得放貸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閉的負債企業。“僵尸企業”并不是新概念,也不是中國特有。“僵尸企業”大量出現有多方面原因:
原因一:大環境
我國相當多的產能是在世界經濟增長黃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國內高速增長階段形成的,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一些產能又有所擴大,在我國目前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三期疊加”已成新常態情況下,在國際市場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刺激國內需求難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原因二:地方政府的供養
地方政府身上有很多指標,比如GDP等。由于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看重和名目繁多的產業扶持政策存在,使得當前大量“僵尸企業”僵而不死。另外,有些僵尸企業背后牽扯的各種紛繁復雜的關系,或明(員工就業安置等)或暗(私下輸送等)的利益牽扯,讓基層領導者們很難真的下手消滅這些僵尸企業。
原因三:“僵尸企業”的本身問題
經濟不好也有好企業,經濟好的時候,不好的企業有的是。就“僵尸企業”自身來講,形成原因就千差萬別,如市場競爭和需求變化,企業調整升級跟不上市場變化陷入僵局,企業決策不夠科學、投資失誤,導致資不抵債。
“僵尸企業”不同于因問題資產陷入困境的問題企業,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業”的特點是“吸血”的長期性、依賴性,而放棄對僵尸企業的救助,社會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綁架勒索性的特征。
雖然目前暫時沒有通用的量化指標,但是從基本經濟規律和企業財務管理角度出發,可以認為下列三類企業可以歸為“僵尸企業”:
(1)企業利潤不夠支付企業借貸資金利息的企業,主要標志是企業連續3年虧損;
(2)企業停止經營活動半年以上,不再繳納稅款;
(3)企業生產活動基本處于停頓狀態,用電、用水量極低或為零。
“僵尸企業”的存在,閑置了要素資源,扭曲了市場信號,增加了社會管理成本,妨礙了公平競爭市場體系的建設。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曾公開表示,當中央提出化解產能過剩時,因為地方政府有土地財政、手里有一部分錢,所以拿著錢去支持進行改造、維持、疏解,通過銀行貸款的展期等等,培植了不少該死沒死的“僵尸企業”。
可見,處置“僵尸企業”的“梗阻”在地方政府,對地方政府來說可能存在“不情愿”和“太擔心”的心理。從地方法院司法實踐看,正是由于這兩種“心理”,使得地方法院在處置企業破產案時遇到“三難”,破產啟動難、進入破產協調難、審理難。
“不情愿”是因為我國主要是生產型稅制。無論企業盈利水平如何,只要開工生產就會有稅收,所以地方政府主動讓虧損企業退出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目前經濟下行還在持續,企業預計經濟寒冬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如果整個市場需求沒有轉好,企業就沒有為了擴大生產而兼并重組的動力。
“太擔心”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擔心造成失業,二是因為現在企業融資牽扯的面都比較大,地方政府擔心產生連環風險。一個企業破產,可能會連累其他企業。三是怕背負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
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對那些永遠也無法復蘇的“僵尸企業”,用輸血的辦法來維持,徒然耗費國家資金,不會帶來什么好的結果。一些高負債率,或者是資不抵債的企業應該重整,不能讓它繼續運行下去。但現實情況是,地方政府出于種種考慮,在處置“僵尸企業”上似乎并不積極。
隨著外部需求收縮和國內傳統消費需求飽和,大量傳統產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存量供給遠遠超過市場需求。處置“僵尸企業”時間緊、任務急,不能再拖。吃藥和輸血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必須痛下決心實施“外科手術”,消除“痛點”。地方政府的“不情愿”和“太擔心”,就是“痛點”,對于“痛點”必須有立說力行、立竿見影的狠勁,以斬釘截鐵、堅定不移、壯士斷臂的精神給予解決,才能讓“僵尸”入土為安。
3.1解決“不情愿”問題
要求各級政府和部門統一認識,清楚知道陣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值得的。
拿“僵尸企業”來說,是等著這類企業把行業中的優質企業拖垮,最后一起死,還是快刀斬亂麻,處置這類企業從而騰出必要的市場資源和空間?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在工作實踐中,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都要以“十個更加注重”為標尺,對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對得上的事要加把勁干。比如,放水漫灌強刺激、盲目擴建新城區以及強化行政對資源配置的干預等事情不能再干了,投資沒回報、產品沒市場、環境沒改善等項目不能再上了。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重點任務”,堅定、大膽、扎實、精準、決不回頭地干。
中國在90年代紡織業去產能以及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方面有過成功的經驗。最直接的方式還是通過資產管理公司把“僵尸企業”切走,由資產管理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專門處置“僵尸企業”。
3.2解決“造成失業”問題
關于人員安置,各級政府要建立社會托底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完善下崗分流人員的安置政策,確保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加強轉崗職工技能培訓,給予下崗職工必要的創業支持,使得失業人員能夠順利再就業。
假設極端情形,當前虧損企業在未來兩年全部關閉(按“僵尸企業”占總企業數量的15%計算),預計將新增失業410萬人,年均新增205萬人。與1998年,3600多萬國有職工下崗,1/3鄉鎮企業倒閉的狀況相比,目前社會就業形勢、財力規模、保障制度有了很大進步,抗風險能力強,只要處理得當,雖有陣痛,但不會很大,不會出現大規模的下崗失業問題。其中,第三產業可以成為吸納失業人員的重要載體,如養老產業。我國養老產業吸納下崗人員能量巨大,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數據, 到202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2.43億,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3600多萬人,目前養老機構護理人員不到30萬人,缺口高達1000萬。
3.3在處置“僵尸企業”過程中,怕背負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
以我公司從事國有企業資產處置的多年經驗看,實物資產越放越不值錢,總想著當二手設備賣,本來就是過剩產能,就不應該當二手設備賣。兩三年前廢鋼鐵價格2000 元/噸,現在已跌到800元/噸,兩年前舍不得賣的,現在會更舍不得了,怕擔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但國有資產流失確已成事實。
因此我們認為,關于資產處置,要更多地采用市場的辦法,比如,選擇正確的評估方法,通過產權交易機構公開交易,均可避免國有資產流失。
關于評估,既然已經通過甄別認定為“僵尸企業”就該果斷進行破產清算,否則債務越來越重,適用“清算法”評估,盡快處置。本來“僵尸企業”就屬于過剩產能,不應該選擇重置成本法和市場法進行評估,評估價高了,但賣不出去。窗口期不是無休止的,問題不會等我們,債務利息也不會停止。發現風險及時“止損”才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繼續流失)的重要手段。
大力發展產權交易市場也是一個重要手段,它可以提供國有資產進退通道、便于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實現價格發現。此外,一個健全的產權交易市場還可有效防止內部人控制與暗箱操作等問題。
綜上所述,“騰籠換鳥”,為優質企業留下發展空間和資源,處置“僵尸企業”,是壯士斷臂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