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翔
很多培訓機構處于“打擦邊球”的狀態,這種情況并非只出現在上海。目前大部分早教機構是以“咨詢”名義注冊,拿工商營業執照。那么既然要開展教育培訓業務,為何不去教育部門審批登記?
原因其實不難拆解:如果注冊一個純粹的教育培訓機構,程序復雜且較難獲批,而且還要滿足如校舍面積、防火設施、老師的教學資歷等條件。但注冊時若不涉及“教育培訓”字樣,注冊成咨詢公司就容易得多,用不著教委審批,到工商部門注冊就行,注冊資金最少只要3萬元。所以,大多數早教機構干脆維持教育咨詢公司的狀態。如果沒有人來管,他們就悶聲發大財,如果有人來管,他們就以提供咨詢為由蒙混過關,哪怕被認定無照經營,其違法成本也并不高。
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舉辦實施學歷教育、學前教育、自學考試助學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辦學校,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國家規定的權限審批。”但該法又對此作了除外規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經營性的民辦培訓機構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近年,一些早教機構臨時撤點,家長索賠無門事件屢見報端。其實是早教機構“市場化”的緣故,有利即來,無利即走,缺乏必要的監管。事實上,幼兒的集中保育、教育方面需求非常大,且該階段幼兒自我保護能力極度缺失,亟須國家在立法層面作出明確的回應。
越來越清晰的社會共識是: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若就辦學方面產生問題,教育部門應該將相關信息反饋給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由有執法權的部門繼續跟進。如果明確監管流程,問責時也就有可能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