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如何處理國外奶源與國內奶源的比例,才能既保證乳企的利潤,又保障國內奶源的可持續,
從而守住中國乳業的紅線?
中國奶農可能正在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
農業部的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5月,平均一頭年產6噸的奶牛折合年收益只有240元,同比下降了95%。
冰冷的數字背后,是奶農的眼淚。
山東省的養殖大戶邱勝明,將要放棄自己20年辛苦建立的養殖場。這個養殖場,從最初的150頭奶牛發展成為今天1800頭的存欄量,這份曾經令人羨慕的事業,如今卻讓他深陷泥淖。2014年至今的短短兩年間,他已經累計虧損超過500萬元。
邱勝明只是中國奶農的一個縮影。
規模化養殖企業也陷入了同樣的困境。擁有8萬頭奶牛的北京首農畜牧發展有限公司,還有以“萬頭牧場”聞名的現代牧業,2015年起凈利潤都出現了嚴重下滑。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奶牛養殖業被政策激活后,奶農一度過著算得上體面的生活。在90年代的山東農村,一頭奶牛一年大約可賺3000元,十頭牛一年就能賺三四萬塊錢,“足夠蓋四間磚房”。
盡管在2006年,由于奶牛養殖發展過快導致國內乳業市場供需嚴重失調,也曾出現過嚴重的危機,甚至出現奶農被迫倒奶、賣牛、殺牛的情況,但隨著國內消費的快速增長,危機很快被化解。
但從2014年起出現并持續兩年仍未結束的這次危機,卻有著更為復雜的原因。
表面上看,這仍是供需之間的矛盾。因為包括中國在內,全球乳業都已經進入了產能過剩的時代。在2006年危機過后,中國奶牛養殖業仍在繼續擴大規模,并且許多乳企一改往日與奶農合作的模式,開始自建奶源地,甚至出現了“萬頭牧場”這樣超大規模的養殖基地。
然而,加劇國內供需矛盾的另一個因素,是乳企紛紛去海外尋找奶源,甚至開始直接依托當地奶源興建加工廠。其中有著簡單的商業邏輯:國外奶源比國內便宜太多——新西蘭的原奶收購價每公斤約為1.7元左右,國內原奶收購價在2014年高峰時能達到每公斤4.75元,約為新西蘭的1.8倍。有誰會放著便宜的不要而選擇貴的?
正是借著本國的低成本奶源,歐美乳業巨頭近年來已經在中國市場殺出了一片天地,國內乳企如果再堅持使用國內的高成本奶源,將會面臨疲軟的國內市場與來勢洶洶國際巨頭的雙重夾擊。
而另一方面,在經歷了“三鹿事件”后,國人對國產牛奶的信任仍未完全重建。借國外的奶源扭轉這一頹勢,成為眾多乳企的選擇。
不“討喜”的中國奶源,就要被放棄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目前中國乳業的奶源自給率在70%左右,但一直在下降。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也不知道,未來會降到60%還是50%。但他清楚,這個自給率是有一條紅線的——未來中國乳業的自給率不能低于60%,一旦低于60%不少企業就要倒閉;如果低于50%,那國內奶牛養殖業就不行了。
而當一個產業發展所需的基礎完全依賴于國外之時,它就站在了生死線上。
中國乳業,正向這條紅線迫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