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銘
運營企業為出租車安裝錄音攝像設備,目的是保障司機和乘客的安全,同時加強對所屬出租車的監管。在我看來,此舉無不妥,既不違法,也沒有侵權。
乘客乘坐出租車,與出租車公司形成運輸合同關系,雙方地位是平等的。在這樣的民事領域,應當適用“法無禁止即可為”原則。除非當地有相關立法,明確禁止安裝攝像設備,否則安裝行為本身并不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對隱私權的概念有規定,但相關法律規定依舊很少。一般認為,隱私權的行使受到一定的場所限制,在公共場所公開地進行某些帶有隱私特點的行為,應當視為自愿放棄了隱私保護的權利。
出租車是否屬于公共交通工具,車內是否應視為公共場所,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意見。我認為,出租車內既是區別于“大庭廣眾”的一般公共場所,又區別于私家車。即,乘客享有隱私權,但該權利是相對受限制的。
當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比如乘客投訴司機、與司機發生糾紛甚至爭吵、乘客遺失物品、發生車禍等其他意外情形時,錄音攝像還能成為最真實、最客觀的佐證。雖然乘客在出租車內隱私權需要受到一定限制,但有了錄音攝像作為證據,乘客的其他權益可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那么,網絡直播監控錄像這一行為是否侵權呢?作為服務的提供方,出租車企業應通過宣傳和各種主動告知的方式,告訴乘客車上裝有錄音攝像設備。這就有點像撥打一些客服電話時,被主動告知“您的通話可能會被錄音”一樣。同時,出租車企業應加強相關設備的監管,如有惡意散播等侵權事件發生,則可能需要承擔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