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賓
摘 要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自由化的過程中,急劇放大了金融風險,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業的主體,缺乏足夠的資源有效地應對金融風險,因此經營目標日趨多元化。因此,建立完善有效的內部審計已經成為商業銀行防范風險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后的一道主防御線。建立并完善內部審計體系,這對保護商業銀行資產的完整性、保障資源流動性和保護經營合規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概述了商業銀行審計的現狀;再分析了商業銀行審計的風險;最后再針對商業銀行審計風險提出控制方法。
關鍵詞 商業銀行 審計風險 分析 控制
一、商業銀行審計的現狀
我國審計自1983年出現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出臺了很多的審計法律、法規和自律性章程,各商業銀行領導決策層也認識到內部審計對防范銀行風險的重要性。積極地推進銀行審計工作的改革和完善,這些措施對防范銀行風險起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85年8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使審計制度的建立有了法律依據。同年,審計署頒布了《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若干規定》,從機構設置、工作程序、管理體制、人員任免等方面確立了內部審計制度。1987年,首次出現了審計科學群眾性的學術團體—中國內部審計學會(1998年更名為協會),標志著內部審計己從實踐探索轉向理論探索,使審計有了科學依據。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規定了國務院和地方政府各部門、國有金融機構、企事業組織應該按照國家的關規定建立健全審計制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審計制度。《準則》指出審計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審計活動。按照審計體制改革方案,逐步向北京、上海、大連、南京、武漢、廣州、西安和成都派出了八個審計分部,在一級分行設立副行級總審計師,一級分行派出若干審計辦事處,撤銷了二級分行和縣級支行的審計機構,其宗旨是垂直管理。在改革機構的同時,重新構建了審計的規范體系,制定了《內部審計章程》和審計程序、審計報告等審計準則,制定了一系列其他管理辦法,大大提高了審計規范化水平。
二、商業銀行審計的風險
(一)審計缺乏獨立性和權威性
我國商業銀行仍普遍將部門置于總行和各級分行支行的行長管理之下,總行行長管理總行的部門,分支行的行長管理分支行的內審部門,審計部門要對行長負責,管轄的行長以及在分行審計部門及其負責人決定人員的工資報酬、晉升。如果直接對分行行長負責并報告的情況下,要保持分行審計的獨立性是較為困難的,銀行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特殊企業,經營銀行主要目的很顯然是盈利。作為行長為了業績容易只注重銀行的利潤和經濟效益,可能從事高風險高收益的業務。
(二)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低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存在人員配置不足的問題,現有的部分審計人員缺乏審計理論知識,大部分都是從事會計工作,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審計工作結果的不確定性,容易引發審計風險。由于歷史原因,許多銀行認為審計是個閑置部門,把年齡較大的女同志安置其中或者從其他崗位抽調人員,他們過去大多從事會計、儲蓄、信貸業務,長期從事經營和管理工作,原有環境的痕跡深,同情心理較重,不利于做出客觀的審計判斷。大部分同志是從原二級分行審計部門劃轉,他們雖有相對豐富的工作經驗,熟悉程序和方法,但由于知識面不寬。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接受新的業務知識的能力開始下降,也缺乏新形勢下全方位的綜合性分析的能力,也缺乏精通計算機和程序設計的專業人才和懂經營管理的綜合性審計人員。再加上很少高層次的業務交流和培訓,無法開闊眼界、更新知識、借鑒經驗和在更高層次上吸取營養,他們在新形勢下不能適應審計工作。
(三)審計方法落后
與國際大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審計的手段明顯落后。雖然正在由傳統的查憑證、翻賬簿、看報表,向現場檢查與運用新的分析技術相結合的方向轉變,但目前仍然是以傳統審計普遍運用的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和賬項導向審計模式為主,對于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尚處于初步探索的階段。審計手段不能適應新的要求,審計實施中以全部業務和賬目為基礎,主要審計目的是查錯防弊,主要采用詳細審計或依賴于審計人員經驗判斷的抽樣審計方法。審計隨意性大,基本上全憑審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和經驗來確定樣本規模和評價樣本結果,這種判斷抽樣極易遺漏重要事項,造成審計成本高、審計質量低和審計效率低的情況。
三、風險控制方法
(一)審計項目全流程質量控制
按照審前準備、現場實施、撰寫審計報告、整改追蹤等這些不同階段的特點,分別確定了不同的質量控制重點并嚴格執行,強化對審計項目實施全過程的質量監督和引導,發現問題及時提醒、及時報告、及時糾正,重點把關審計方向的引導和審計成果。
(二)審計工作考核激勵
一是對現場審計項目質量、項目組成員、監管員工作都進行考核評價,制定詳細的考核評價細則。考核的內容、流程、標準、尺度等持續進行優化和細化。并將考核結果與審計人員績效工資分配、行員等級晉升、職務聘任掛鉤,以此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全體審計人員自覺提升工作質量。二是建立完善審計后評價機制。對于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存在重大失職行為導致風險未能有效揭示的情況,審計部組織力量進行調查,追究有關審計人員的責任,以進一步提高全體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同時從審計項目實施質量、日常監管成效、所管轄分行風險揭示狀況、內部管理質量等方面對下屬審計分部整體工作成效進行后評價管理,以進一步強化各審計分部的盡職意識和責任意識。三是開展“年度優秀審計報告評選”,報告評選區分總分行級專項審計、審計調查類報告以及分行級全面審計報告、支行級全面審計報告等三個報告類型,經過審計部全體員工無記名投票、部門評議小組審議復選、總部研究決定等程序評選出年度優秀審計報告,并給予通報表彰與物質獎勵,促進審計專業水平和審計工作成效的提升。
(三)審計資源管理及培養
審計部強調審計人員的統一調配安排,實現總分部之間、分部與分部之間在審計資源上的相互支持、優勢互補。通過總部有效統籌不同項目實施時間,審計小組可以做到一次進點即完成對多個項目相關內容的現場取證工作;同時可以在部分業務板塊實行流程化運作,由專門的條線業務檢查小組,依次完成多個項目相關業務板塊的審計任務。同時,各分部審計人員由于多次合作,相對專長較為固定,能夠做到高效合作,主審與組員之間也不需要太長的磨合期;組員之間還可交流經驗,將不同項目的經驗迅速分享到整個審計隊伍。
(作者單位為長沙銀行)
參考文獻
[1] 朱群英.商業銀行審計風險與防范控制[J].經營管理者,2015(34):64.
[2] 黃容.淺析商業銀行的審計風險與控制[J].現代商業,2010(24):23+22.
[3] 劉亭芳.商業銀行內部審計中的風險評估[D].西南財經大學,2007.
[4] 安明碩.試論商業銀行的審計風險與控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7(01):71-73.